分享

《棉花帝国》:物极必反,历史走不出人性

 晓鹤笔尖光影 2023-08-03 发布于陕西
01

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最早提出“物极必反”一词。

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

程颐觉得物极必反是阴阳平衡的结果,我不这么认为,至少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不能归结为阴阳平衡。

物极必反是人性使然。

在斯文·贝克特博士的著作《棉花帝国》一书中,他站在全球视角下观察600年来棉花帝国的兴衰历史,正好对此观点做了印证。

这本书中,作者从棉花的自然产地开始记述,从亚非拉美棉花产地起源的手工纺纱,到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纺织大生产,再到棉花帝国退出欧洲发达国家重返南方,时间跨越600年,地域涵盖全球六大洲三大洋。

在棉花帝国从兴起到强盛,再到衰亡过程中,作者深刻剖析劳动力、土地、科技、资源、政治在全球的发展变迁,从一个小小的棉铃剥开近代全球史的真相。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人类发展过程呈现出来的现象,隐藏在表象之后的是我们无法跨越的人性。

02 盛极必衰源于人性的懈惰

棉花对生长环境一点都不挑剔,只要温度经常维持在15.6摄氏度以上,最低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它都能生长,因此亚洲、非洲、南北美洲都有野生棉花的身影。

最早把棉花纺成线,有据可查的是在大约5000年前,印度次大陆和今天的秘鲁海岸一带。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印度的手工纺织技术优先发展起来。

不管是去除棉籽的辊式压花机、清理和理顺轧过棉花的弓、手工纺车、各种新型织布机以及垂直型整经机等,全部起源于亚洲。

中世纪的欧洲人还没见过棉花,他们道听途说来棉花的样子,还停留在“树绵羊”的层面——棉花是树上结出的绵羊,小绵羊白天长在树上,夜间弯腰到地面喝水。

同一时期,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已风靡世界,罗马帝国、东南亚、中国、阿拉伯世界、北非、东非地区,都从印度购进棉纺织品。

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到达印度,他在旅行传记中惊叹:“(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出产的棉布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精细最美丽的棉纺织品。”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期,轧光印花布和细白布都是印度梵语的变体,最后都在世界上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棉布风格。

奥斯曼帝国的一位官员抱怨道:“有太多的财富用来购买印度商品……世界的财富聚集在印度。”

世界各地的商人携带巨额财富来到印度,仍然一布难求。

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棉纺织手艺,印度商人足不出户敛取全球财富,可以任性地漫天要价,还可以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处于财富中心的印度人开始膨胀懈惰。

懈惰的表现是对现状极度满足,对地位极度得意,即不用累积的财富去探索世界,又不思提升纺织技术。

这点正落在人性的圈套之内,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处于业界巅峰位置的人,傲视全球没有竞争对手,谁都会觉得该慢下脚步歇一歇,品茶饮酒听曲纵乐,岁月一片静好,懈惰与日同长。

这个时候,若有人跟他们说,印度的手工棉纺织技术会被欧洲人打败,别嘚瑟太早。

印度人一定会宽容一笑,原谅这人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心里觉得压根儿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结果这颗大树真让蚍蜉撼倒了。

03 绝地求生是人性的原始动力

印度的手工纺织品传入欧洲可谓历尽艰辛。

先要阿拉伯商人乘船跨越印度洋,到达印度国土,费力讨好印度商人,从而获得优质印度棉布。

拿到货物之后,阿拉伯商人真正的创富之路才站在起点上。

阿拉伯商人要用船把棉布运过印度洋,踏上阿拉伯的土地后换乘骆驼,用驼队背着货物穿越阿拉伯半岛的大沙漠,到达地中海沿岸,之后再从驼峰上卸下货物,搬上货船跨越地中海才能到达欧洲港口。

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非常有限,远离港口的英国、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家,想买到印度棉布,还要再受一次盘剥。

看着天价奢侈品被阿拉伯商人把持,欧洲人压抑到了极点。他们不是没尝试过种植棉花,可惜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偏低,空气湿冷,不适合棉花生存,只有法国和意大利有少部分土地可以种植。

冲天一怒为棉布的欧洲人开始尝试远洋航运,发誓要越过阿拉伯商人,亲自跟印度贸易。

达伽马带着他的船队做到了,1497年他们从葡萄牙出发,历时10多个月,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

远洋航线的开辟,彻底绕开了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棉布的垄断,大批量优质印度棉布迅速涌入欧洲,成为国家新贵竞相追逐的流行品。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不断刻苦学习印度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但始终无法超越。

再加上贩奴贸易中,非洲的统治者对印度棉布情有独钟,眼看着滔天财富纷纷涌入印度,把持印度棉纺织贸易的英国商人如坐针毡,他们深觉“即便是难以实现,以国内生产的棉布取代从印度进口的棉布是优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财富的巨大落差刺激了英国的纺织业主,他们自发开始改良技术,最终铁疙瘩胜过纯手工,生产效率被英国提高了370倍。

中国有句老话,叫知耻而后勇。

被生活蹂躏到尘埃里时,人性中不屈服不认输的种子就会悄悄萌芽,逆天改命的种子会帮助我们钻开泥土,触底反弹超越对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破釜沉舟胜秦军,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显示出人在逆境面前强大的反弹力。

物极必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阴阳平衡,而是来自于人性中不服输的因子。

04 在懈惰和奋起的人性支配下,

人类呈波浪线轨迹前进

《三国演义》开篇提到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分合合的车辙上,哪一次不是被懈惰和奋起推推挤挤,历史终究是被人推着前进,肯定不能脱离人性的支配。

棉花帝国600年,先是印度依凭地缘优势脱颖而出,之后英国绝地突击扶摇直上,接下来英国躺在棉花帝国的暴利上洋洋得意,美国德国又眼红登场,科学联合工业齐头并进迅速反超英国。

努力奋起造就了翘楚地位,懈惰放松又滑入平凡,盛衰荣辱皆逃不过人性的操控。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一切行为都来源于人性,而人性从来是老样子——可以改变,但没法完美,有所摇摆,但不会进步。”

我们该做的是以史启智,了解人性的弱点并着力克服,深陷绝境不绝望,攀及巅峰不膨胀,胜不骄败不馁,平常心竭尽力,坦坦荡荡趟过人生河。

作者:晓鹤,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不喜岁月静好,独慕码字奔波。写走心的文字,过有趣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