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发作16岁少女的涅槃重生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8-03 发布于广东

 单位 | 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精神障碍是一种思维、记忆、意志活动、情感等心理及精神活动表现异常的慢性疾病,最为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

患病的人一般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其情感、认知、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也多与常人不同,难以被一般人理解;

严重者还会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做出一些危险的动作与行为,如自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等。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深圳市龙华区截止2023年6月在管患者约4261名,其中精神分类症2283名,约占53.58%。

本文案例中提及到的精神障碍患者是指患有医学鉴定过的精神疾病且进入精神类专科医院接受资料,康复期间回归家庭但仍需要坚持服药并由专人看护的个体。

初见


小红(化名),今年16岁,湖南岳阳人,爸爸妈妈都是学校老师,妈妈突发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后不久不幸离世;

有一天小红在家割腕被紧急送治,经诊断患有精神分类症伴发抑郁发作,家族无精神病史,自从患病后小红辍学在家,经规范治疗病情基本稳定。

社工与小红的初次接触是在接到社区警员的应急电话后的第一次上门排查,小红在家中偷偷藏锋利刀具,扬言要杀死害妈妈的人;

而且耳朵里面一直有声音告诉小红说“救不了你妈妈,你很没用,不如去死”之类的话语。

由于爸爸需要上班补贴家用,小红时常被关锁家中。

尽管小红患病,但爸爸仍然希望小红可以继续学业并且亲自给小红辅导功课,以此想让女儿从妈妈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好好学习;

可事与愿违,女儿的病情仍然反复,搞到自己心力交瘁,爸爸表示自己也很痛苦,无法从重大的家庭变故中喘过气来,压力非常大。

伤痛


妈妈是小红无法触碰的伤与痛,以致于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小红无法入睡,进食也是少得可怜,整日在倍感煎熬中度过;

小红说:“那段时间就是地狱,地狱里黑暗得恐怖,经常已入睡就梦见妈妈来找我,问我为什么不去救她,养我这么大有什么用……

就这样,我一个人呆在房间,可爸爸天天会催我去上学,说不上学就落下很多的功课,可我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我感觉自己抬头都没办法了。

即便是这样,我爸还是要让我读书,在家里读书,天天跟我讲,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想死!”

我深深地感受到小红内心的压抑与痛苦,不停地安抚着她,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个家庭面临的困境,小红对妈妈的离世一直耿耿于怀,且对于爸爸对妈妈(离世)、对小红生病的处理方式,小红出现了非常大的不满情绪。

平复


我从与小红的接触中了解到,爸爸怕小红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并未让小红参与妈妈的告别仪式;

对于妈妈还有很多未被很好处理的情绪情感,有可能是对于丧失妈妈,产生了病理性的哀伤障碍,而小红对于爸爸的情绪亦未得到很好地疏导;

因此,我决定与小红商量一个计划,并让小红做决定,那就是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让小红与妈妈对话、告别。

小红通过绘画、写作、照片回顾等,开始倾诉了对妈妈的情绪情感,而一段妈妈的视频录音,让小红终于大哭了一场,并从愤怒、愧疚、自责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妈妈告诉小红“宝贝,以后要好好地学习、生活、工作,妈妈一直在你身边,陪伴你……”;

小红一直保留着妈妈给自己送的生日礼物兔娃娃,我让小红把兔娃娃当成妈妈放在一张空椅子上,说一说想对妈妈说的话,安静的房间里,沉默了许久,我在房间外面听到了一阵抽泣,还有微弱的声音。

我想小红或者已经开始慢慢地接纳妈妈离开的事实。

爸爸在一旁作为观摩者,慢慢地开始抹泪,随后泣不成声,说自己想错了做错了,原本想着让女儿好,结果害了她。

我不停地安抚着爸爸,让爸爸更多地去理解小红,换位思考,改变以往的不合理认知;

比如上大学是小红的唯一出路、上了大学的女孩子以后前途一片光明、小红只是暂时受了打击吃了药就好了、小红的病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不然会害了她一辈子)等等;

我帮助爸爸识别这些想法,并对它们进行现实检验以验证其是准确的还是过度概括的,通过认知重建,爸爸开始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在日常的行动中,爸爸自己首先接纳了小红生病的事实。

在日后的一个月里,我尝试让爸爸与小红有更多的家庭会议式的沟通,在此期间,让他们总结自己的优秀经验以及可以努力的方向,小红和爸爸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整合


小红家庭在深圳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也是非常少,爸爸因小红的生病也向学校提了请假两个月陪伴;

但并非长久之计,面对如此薄弱的社会支持,我决定首先跟爸爸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了沟通,校长知道小红家庭的情况后表示愿意竭尽全力帮助;

因此,在校长的支持下,小红爸爸回归工作岗位,在学校附近(步行10分钟内)为小红家庭租了一间房子住下,还发动了全校的爱心捐赠,小红的家庭开始逐渐走出困境,小红说“心里很暖”。

社区层面,我帮助小红家庭申请了临时救助,也有社会爱心人士做了捐赠,不管是物资还是金钱,都给这个伤痕累累的家庭带去了阳光与希望。

为了让社会更多地接纳像小红这样的家庭,我还动员社工团队在不同的社区结合精神卫生日开展了悦纳精神障碍患者的倡导活动,小红作为志愿者也参与其中,通过社区参与,小红逐渐从家里走出来。

重生


当小红问起“我是不是变废人了,以后就没用了,被这个疾病纠缠得无法呼吸了……”;

我适当引导她关注、回归当下:“我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的状态可以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

随后,我主动邀请小红与我一起成为“书友新伙伴”,在此过程中我也适当地向她推荐了有关精神疾病知识普及的书籍(包含电子书)。

让她开始慢慢地了解自己的患病状况,如何去识别自身的疾病症状以及如何做自主地处理。

在长达2个月的陪伴下,小红慢慢地开始接纳疾病、自己目前的状态,也接纳了可能要长期与“病魔”共处的现实,说自己愿意努力尝试成为更好的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与爸爸、社工及时沟通。

小红的正向改变也让爸爸有了更多的动力做出改变,也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正能量和希望。

通过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认知重构等技术,爸爸也在慢慢地理解小红目前的困境,说自己更多地只是想让小红通过学习来转移注意力,想不到却适得其反;

最后爸爸放低了姿态,与小红成为了“好朋友”,以往闭口不谈的“病”,在小红有困惑时,爸爸选择了与小红一起面对,小红也开始规律服药,并适当寻求专业医生、社工的帮助。

陪伴


小红的病情逐渐稳定,虽然仍然无法返校上学,但在其他的方面小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比如绘画、写作,小红觉得通过这些方式,让她可以很投入、很自然地关注当下。

为了让小红更好地学习绘画(油画),爸爸给她报名了油画班。

小红和爸爸深深地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更何况还要与“小病怪”长期共处,因此 ,他们学会了很多疾病知识与技巧,能应对得自如。

往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提醒小红和家人“关注病发的前兆,观察用药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向社工反馈近期情况与困难”等等,我能做的是陪伴,陪伴小红和她的家庭,适时地帮助,更多地赋能。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红和她的家庭获得了众多正式与非正式资源的支持,从“无人问津、深陷地狱的流动人员”到“社区重点关怀对象”,从“退缩”到“主动”,这个家庭逐渐地蜕变、成长,在重新恢复了社会功能。

小红病情虽有反复,但她和爸爸有了足够的能量来面对,小红也开始逐渐有了笑容,在情绪不稳时她也找到了自己的排解方式,比如听音乐、阅读等等。

我从服务小红家庭的经验中学会了更多的思考与总结,不仅仅对于社工来说,专业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学以致用,更多地让服务对象赋能;

尽管社工的专业力量还需要不断加强,但社工作为一个整合者的角色,更多地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我相信小红会越来越好,社工一直在陪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