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元节鬼门大开,祭祖烧钱的禁忌

 彭心融国学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是“鬼月”中“鬼节”的正日子。
在中国,中元节同清明节、重阳节、除夕并称为“四大祭祖节”;同时也与清明节、上巳节、寒衣节并称为“四大鬼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对“七月十五”的称谓。如元·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载:“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此日祀先。”七月十五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了儒(儒教、民间)释(佛教)道(道教)三教合一的重要节日。

道教“中元”之源说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对中国各地的古老祭祀活动进行了兼容并包的传承。

天、地、水,作为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原力,是人们最先祭祀的对象。《云笈七签·元气论》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中国大地上在上古之初便有了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觐礼》有载;“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东汉时期,张陵创立天师道之初,便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
典略》有载“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而且“三官兑罪祈福”一直比较盛行。晋氐族苻坚和羌族姚苌等便笃信“三官”,唐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订盟时,《盟文》开始便曰:“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滨,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就连极度推崇佛教的武则天,也曾向三官兑罪祈福。
南北朝时期,三官大帝做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逐渐与“三元”相配。《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曰:“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也。”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

至此“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三官大帝便开始分设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了。

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之日。唐代三元节更是由皇帝亲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而三官作为天界的代表,便分别在其诞辰日来到人间,以其考察司职善恶。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广赐福利于人间。
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赦罪,赦免亡魂之罪。
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为人解除厄运、危难。
七月十”便正式成为了道教中赦罪的重要日子。
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咸集。以其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幡幢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也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诵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种。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佛教“盂兰盆”之源说

盂兰盆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犍连救母的故事:

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即倒悬之意,形容苦厄之状;“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故此“盂兰盆”即为“解倒悬”之意。
据说,当时佛陀的弟子,大比丘目犍连,施展天眼通,看到他死去的母亲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在饿鬼道受苦。其母喉咙变的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目犍连目睹后内心十分悲伤。

后目犍连用神通之力,将钵盆装饭菜喂给她吃,但饭菜刚到母亲口中便化成一团火焰,终不能食,痛苦万分。

目犍连见到此景万分焦虑,只好向佛陀求渡。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佛经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而目犍连之母也因合各大德威神之力,摆脱饿鬼之苦。
《佛说盂兰盆经》由西晋的竺法护翻译成汉文传行于汉土。因目连救母的故事以修孝顺勉为旨意,同中国固有“慎终追远”的人伦思想很是契合,于是在民间也益加普及。并在梁代时期同中元节相结合。

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梁武帝时期依此经首开法会。至此,佛教徒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民俗起源

“元”通“圆”,三元即为三个月圆之夜。

自战国以来,随着天人相通、阴阳交感等逻辑的推演,月朔(初一)和月望(十五)均是阴阳交感的重要日子。月朔之日,阳气、阳神主之;月望之日,阴气、阴神主之。因此月望便成为了祭奠先祖亡灵的日子。
《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七月作为下半年的月首,七月十五作为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月,且黍稷初熟,《春秋繁露》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所以七月正是祭祖“秋尝”的时节,即在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而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伦理,既是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因此祭祖的属性得到了强化。
《帝京岁时纪胜》有云:“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阴浓,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现在我们说起“鬼”,听起来有些可怕,而且相较祭神和祭奠祖先都会有些心理差异。其实在古代“祖先”也是被涵盖的“鬼”的范畴里的。
《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鬼,只是对死去人的通称。《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鬼自然也包含了自己的祖先。七月十五也是民间传统的祭祖节。
道家的中元节、佛家的盂兰盆节皆和“鬼”相关,彼此之间的道场也相契合。
颜之推即曾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即是说后辈可以在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因此,七月十五逐渐便成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以祭祖和超度亡魂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民俗节日。
也因“盂兰盆”为梵文音译,发音绕口。且加之“中元”更有本土的宗教气息。所以逐渐大家都将七月十五称之为“中元节”或简称“鬼节”了。

民俗活动

至晋以后,中元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祭奠先祖亡魂。人们在中元节会摆设酒水佳肴荐享死去的先人,并焚烧些衣服和纸钱以便先人在地下使用《东京梦华录》载:“(中元)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金犀假带、五彩衣服。
设食燃烛荐享无主孤魂。在祭奠先祖的时候,人们也会荐享无主孤魂。在有的地方,还会抬城隍像出巡。如《帝京岁时纪胜》载:“如清明仪,舁都城隍像出巡,祭厉鬼。

道教开斋醮会。作为地官的诞辰,和道教的传统节日,中元节的法会自然是必不可少。《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佛教开盂兰盆斋。从南朝梁武帝时期开始,寺院一年一度的盂兰盆香火便不绝于世。而且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放江灯。放江灯缘起于盂兰盆斋水陆道场中的水道场。江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通过江灯引领在无边苦海的亡魂得到解脱。



烧纸的禁忌和讲究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鬼月”的禁忌,我们今天着重说下祭奠祖先时烧纸的禁忌和讲究。
烧纸是中元节最重要的一项习俗。我们在烧纸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在路口烧纸。因为路口往来顺畅,也是气口,烧的纸容易被亡故的人收到。
2、叠好纸钱,把纸钱揉开,以便点燃。
3、准备烧纸前,预备好火器、小棍和水。方便在烧纸时拔压纸钱,一方面可以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也可在风大时压住要被风刮走的还在燃烧的纸钱。待纸钱都烧净后,再用水浇一下,以防复燃。PS:注意材质,铁棍烫手~~
4、上坟烧纸可在上坟时烧。无碍于上下午。如在路口烧纸要到天黑之后才能烧,7点到10点为佳。
5、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可用粉笔也可用水。画圈时要留有个缺口,以便亲人拿钱。注意不要把自己画在圈中。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避免做出对先祖不敬之事。
8、烧纸时需要念叨所祭祀之人的名字,如:XXX,我给您送钱花来了……一方面是告知祭祀之人注意查收。另外也是告知其他孤魂野鬼,此钱有主人,免得带来不必要的争端。也可在圈外先烧几张,给那些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
9、回家路上如看到别人烧纸的残骸或是烧纸的圆圈,需要绕开,不要踩到。如果路口布满纸堆,实在绕不过去,那么需小心穿过,并尽量步子迈大些。在过去前先说句“对不起、借过”等等。
10、孩子太小不宜一并去烧纸。因孩子阳气相对成人要弱,容易被不干净的东西看到。而且如果先祖喜欢小孩,也怕先人不舍得孩子走,或和孩子多待几天。
烧纸的最大禁忌!

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如果引发火灾,那就更是不孝子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