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月话“避鬼”

 彭心融国学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俗语说:“七月鬼门开”

农历七月,是我国民俗传说中的“鬼月”。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阎王爷便会打开鬼门,放出诸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关上鬼门。这一个月内,诸鬼会在人间游荡。

而在百鬼横行的鬼月,相关的民俗禁忌之前已经写过,大家可见旧文《进入鬼月,不可不知的禁忌》

其实,人怕鬼,而由人变的鬼,当然也会继承这铭记在DNA中的东西,自然也怕“鬼”。只是他们怕的是由鬼变的“鬼”。

聻,音【jiàn】,俗谓之辟邪符,以“为鬼名。《酉阳杂俎》曰:时俗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疟疠。又张读《宣室志》曰: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漸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又汉旧史:傩立桃人、苇索、沧耳、虎头等,沧耳即聻也。
古人写字是从上到下书写,尤其是越古老字体书写越不规范的年代,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字其上下两个部分写的大点,后人很难分清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以讹传讹也很正常。而《宣室志》本身又是传奇小说,里面的故事是真的还是根据习俗杜撰的“传说”,也不得而知。至少写(沧耳)的史实是在故事所述的发生年代前。
所以“聻”最早是“漸耳”,还是把“聻”误认为是两个字,就只有古人自己才知道了。但至少在后期,“聻”字在人们心中达成了共识。
但是既然有所谓的“猛鬼怕恶人”,也自然不是所有的鬼都怕聻,“聻”字对恶鬼的震慑力必然大打折扣。这个时候就可能更需要斩妖伏魔!!打得TA魂飞魄散!!
而这个时候也就不能不提道教中的“讳字”。
“讳字”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道教专属的文字体系,其与權杖、法印三者构成了鮮明的中国道教特色。人们常说“仓颉造字一担黍,传于孔子九斗六。还有四升不外传,留给道士画符咒。”这“讳字”就在这四升之中。
讳,避也《广雅》,誋也《说文》。因回避禁忌而不敢言及。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直呼长辈名姓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古代就有“避讳”一说。也就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长辈或尊者的名字。
而道教的“讳字”就是对道教神祇的隱讳名謂。
讳字”的功效是沟通某神的一种符号,也代表着某神对事物的认可象征。如一张符如果没有讳字,就不会显现出灵符的威力。由此可见讳字之重要。
在道教的众多讳字中,有一个和“聻”在字形和功能上都很像的讳字,那就是“紫微讳”。
紫微讳,是道教讳字中很常见,使用频率很高的讳字。为“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的讳号。
紫微大帝作为道教四御之一,地位极高。周天星斗的中心紫微垣,皇帝的住所紫禁城,都是借用了紫微大帝的名头。
《北阴酆都太玄制魔黑律灵书》曰:“昔北极紫微玉虚帝君,居紫微垣中,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为万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阙,下领酆都。”
而这“酆都也就是道教中的地府所在地。
《酉阳杂俎》载:有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周一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是为六天鬼神之宫。六天,一曰纣绝阴天宫,二曰泰煞谅事宫,三曰明辰耐犯宫,四曰怙照罪气宫,五曰宗灵七非宫,六曰敢司连苑宫。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宫名。空洞之小天,三阴所治也。又耐犯宫主生,纣绝天主死。祸福续命,由怙照第四天鬼官北斗君所治,即七辰北斗之考官也。项梁城《酆都宫颂》曰:“纣绝标帝晨,谅事构重阿。炎如霄汉烟,勃如景耀华。武阳带神锋,怙照吞清河。开阖临丹井,云门郁嵯峨。七非通奇灵,连苑亦敷魔。六天横北道,此是鬼神家。”
所以统管酆都的紫微大帝自然而然的对众鬼有绝对的震慑力!

而紫微讳则相当于紫微大帝的信令,也是紫微大帝派调兵遣将的主符。所以紫微讳的出现,可呼风唤雨,役使雷电,代表紫微大帝御驾亲临,妖精鬼怪皆而避之是辟邪的利器!

而紫微讳也并非网上说的那么简单的由“雨聻”或“雨漸耳”构成。而是由“雨”、“三”、“車”、“斤”、“耳”五部分组成。

如其口诀所念(部分):

夹上青云盖,左边三点金,车动龙身现,斤字斩妖精,耳听雷声响,万吓 [hè]化为尘。
而且在书写时需以二十八笔完成,以暗合天象二十八星宿之数。
紫微讳不但在正统道教中用途极广,在中国的其他本土文化中,也常被借用。而且也常做驱邪避瘟之用。
如江西省乐安县的"滚傩神",其历史可上溯到汉代宫廷大傩。其中可制服六畜瘟疫“猪嘴神”、“鸡嘴神”的面具额头,亦有紫微讳。至于道教文化什么时候与傩文化合流的,则要待考。
因此,在鬼月的时候,人们可以佩戴一些带有“”或紫微讳纹饰的配饰,以应民俗辟邪之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