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学第一天到大学本科毕业,每个走在正常学生轨道上的中国青年,至少在其中度过了紧张、压抑,以及小考、大考无缝衔接的14年。 从个人内心意愿来说,其实不管是考研还是留学这条深造之路,都并非出自我们本意。 只是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太激烈了,想进入更大的工作平台,抢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源,普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而对于一个应届学生而言,我们的“稀缺性”无法在成熟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上得以体现,所以学历的层次和级别,就是我们跟大多数普通人竞争的唯一砝码。 有人说:为了多考几分,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去准备,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也有人质疑:用刷题和背书的能力,取代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磨灭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究竟值不值得? 一句话——不管考研还是高考,其目的或许是选拔人才,但本质其实在提前规划和分配一定的社会资源。 考研机构劝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机构劝你远渡重洋刷学历,考公考编机构劝你还是国家铁饭碗端得更稳,至于未来的路到底怎么选、怎么走?其实应该要问你自己。 大陆考研:能不能受得了黑屋子洗衣服时的煎熬?能不能接受辛辛苦苦准备一年、两年、甚至三四年后,依然落榜的结果? 考公/考编:能不能撑得住国考、省考连轴转?能不能拼尽全力在各个省市机关的考场打一场又一场车轮战?能不能接受运气让你永远处于卡位失败的崩溃和辛酸? 出去留学:能不能为了申请更好的学校把战线从大一大二就拉起来?能不能忍耐一个人远渡重洋、身在异乡的孤独、无助和被边缘化?能不能接受高额投入后的收益风险? 考研的意义是什么?留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替别人回答,也包括我。 如果你的目标暂时还不是很明确,可以继续看接下来的一些分析和判断,看完获取能让你大概知道什么更适合自己。 01.难度分析:考研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上岸几率(尤其好学校)更小考研模式跟高考差不多,一场考试定生死。在这期间最难的其实不是努力复习,是学到最后你只能把结果交给命运。 相比留学可以同时递交N个国家、N所大学、N个专业,考研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如果运气不好正好今年报考人数暴涨,可能复试的门槛都过不了就被刷下来。 即使过了国家线选择调剂,特别好的大学只接受同校调剂,吊车尾的211也摆明只要211/985本科学生,留给你的基本都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双非,还不如直接工作或二战。 我之前有个学弟新传的,有名校情节,想去985,一战直接报了上一届报录比还是3:1的魔都某985,备战过程我就不多说了,初试考了360+还不错。 但当年该学校报考人数直接暴涨,毫无疑问挂掉了,调剂选了江西财经、东北财经、中南民族一堆双非(用学弟的话说,当时只想有个学上),结果是被系统、被老师、被电话各种花式拒绝。 后来他二战选了魔都211,考了380,初试排名第12,有希望了但又栽在复试,开始第二次调剂。这次有面试通知了,开始全国各地跑,幸好准备三战时西北大学offer来了。 结果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抗压能力和毅力。 还有另一个同学,大二我们还在规划这个周末去哪吃饭,那个假期去哪happy,她已经开始自己买好考研资料,买好小板凳每天搁宿舍楼梯间背书了。 准备时间长达两年,结果考研前一天她买车票回家不考了,问她原因: 我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好,肯定考不上。来年学校附近租了房二战,第一天政治英语刚考完,直接收拾东西去上海找工作了。 2023届考研人数470万,人越来越多,在跟这么多人竞争的同时,还要面临着只有一个选择的纠结(选择大于努力),每天早6晚12的辛苦备战,害怕自己考不上的心理压力,错过秋招好工作好岗位的风险等等。 相较考研,留学主要看的是你本科院校+均分+雅思和实习,一般情况下只要你本科院校不太差,均分不太低,雅思合格,实习也有,想申一个好学校真不难(即便不能跟985/211比,比你本科好很多不在话下)。 最重要的是,申请留学你想申请多少学校、多少专业都可以,可以申香港可以申英国可以申新加坡可以申澳洲,总会有一个学校给你上。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想要一张硕士留学文凭很容易,均分70左右,雅思考个6分(实在不行申请语言班),都会有学上。但如果你不想将就,有野心,提前规划综合背景提升也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 我自己当年双非,带着将近85的均分、100+的托福、3段实习申到了港中文(全球TOP50),这中间几乎没有寒暑假(都用来做实习了),但竞争和压力肯定是没有考研大的。 所以,如果你评估自己可以扛得住考研压力,对自己绝对有把握,那我建议你考研,比如你考研有信心能上中山大学,但以你的背景只能申诺丁汉,那肯定中山。 反之,如果你连考研上岸本校都没信心,留学其实更适合你,趁早准备别纠结。 02.费用分析:留学更贵,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收回成本。国内研究生,学硕一般都是三年,一年8000学费国家还给补助,相当于不用交学费。 如果你导师项目比较多,带你提前搞项目,还能给点工资拿拿。成绩再好点申请个奖学金,基本上生活费也差不多了。 专硕一般两年,学费一万多。不过要注意,现在很多地方硕士学费开始往上涨,很多像心理学相关、商科相关专硕学费并不便宜,三年读下来也得将近十几万。 而且像北京上海很多高校,也开始不给专硕学生提供校内住宿,北京上海你自己去租个单间,一个月没有两三千的预算你试试? 加上各种生活成本,两三年读下来,这个费用基本也要20万才能拿下来,跟出去留学相比其实差不了太多的(当然,前提得看学校和专业哈,不是所有的都贵)。 而选择硕士留学,从中国大陆生源数量和授课语言角度来说,主流留学国家选择英澳美加,其次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再其次是爱尔兰、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头部学校还不错的。 其他的东南亚国家+日韩+欧洲小国教育情况复杂,当地教学语言也不是英语为主,所以不是很建议去。至于推荐留学国家及地区的费用,情况大概如下: 美国:硕士两年制居多,费用最贵,目前六七十万可能都打不住 澳洲:学制1.5-2年居多,可申请豁免学分缩短学制,费用差不多在50-60万左右 英国:硕士一年制居多,费用分伦敦和非伦敦地区,费用差不多40-50万左右 新加坡:硕士一年制居多,目前当地物价上浮很大,费用差不多在35-50万左右 香港(国内,但也算留学):硕士一年制居多,现在费用至少25万起步 所以,如果你家庭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留学;如果你家庭条件一般,看情况决定要不要选择一些便宜的小众地区;如果需要贷款或找亲戚朋友借钱留学,真的建议你趁早开始复习考研,上不了岸的就老老实实找一份工作先干着。 03.就读体验分析:留学更适合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申请大陆研究生,第一年基本上课,第二年给导师打工,第三年写论文,你快乐不快乐基本要看导师跟你合不合得来,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 如果你是要以就业为主,可以申两年的专硕。但现在专硕竞争难度有时比学术都要离谱,而且整体学制也在往上调整。 留学的话,一年时间大部分都在上课、写论文、考试,学分修满就能直接毕业,在这一年内,你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锻炼独立能力等。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自己投实习简历,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等硕士学位和留学生身份拿到了,你的实习经历如果够优秀,就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有经验的应届生啦! 但相比于在大陆读研,留学期间找实习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些国家是会对这方面比较限制,有的是时间和薪酬上的要求,有的直接禁止你留学期间在当地做实习。 而且不只是主观上的条例限制,客观上你人生地不熟,几乎没有什么资源的情况下很难凭借国际学生的身份找到一份实习机会的,你的语言交流能力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我当时在香港读书,一开始在当地没找到合适的实习,然后就在深圳口岸附近找了一家实习公司,每周固定几天过去上班,那段时间在教室和公司之间来回奔波真的也挺累。如果想边上学、边实习的同学,一定要提前协调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如果你想继续做科研,建议在大陆考学硕或者直接申请国外PhD;如果你是以就业为主,可以考虑留学或者考大陆的专硕。 04就业前景分析:两者找工作认可度差异不大,但考研要花费的时间成本更高就我身边的朋友,以及我这几年带过的学生来看,不管是留学回来的,还是大陆读研的,只要个人能力不要太差,基本都能过大公司的门槛。 一般情况下(不看专业,假设本科同档次): QS前30回国就业认可度,相当于国内上游985 QS前50回国就业认可度,相当于国内985及上游211 QS前100 回国就业认可度,相当于国内211 QS前200 回国就业认可度,相当于国内一本硕士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陆研究生需要3年,而境外的硕士留学大部分只需要1年,基本上你毕业回来工作两年,同届在大陆读研的同学才刚刚毕业! 而对就业来说,两年的工作经验+一个能过简历门槛的学历,简直别太重要! 100个读研的人里,可能只有不到十个是真正想搞学术的,学历通货膨胀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继续往上爬,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 但在工作中,学历并不是全部,从学生思维转变成社会思维真的很重要,等你三年硕读完出来,至少也25/26岁了,这个时候再去适应社会真的非常晚。 不喜欢我说这些大道理的,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你国内硕士刚毕业,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去到办公室你会发现,自己的leader是比你还小一两岁的从国外回来的硕士; 第二种情况,刚毕业,你妈给你安排了一场相亲,对方条件很不错,硕士毕业,事业上小有成就,但一问年龄,比你还小个两三岁.; 所以简单来说,考研和留学怎么选,在不考虑能不能考得上的基础上,看你是拿时间省钱(考研),还是拿钱买时间(留学)。 至于考研的意义和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人能回答你。 但人生有些苦是可以吃吃的,有些苦如果自己有能力不吃,那就不要为了吃苦而吃苦。 目前大陆考研的难和卷,不是因为作为人才选拔、资源分配的手段,它本身的标准就应该难和卷的,是这场卡位赛的游戏规则从来都倾斜在平衡而非均衡的一端。 留学不见得是一条最好的出路,但树挪死、人挪活,如果你考研实在没把握、也并没有兴趣再读大五、大六,选择换个赛道重新调整自己,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