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面试84《登飞来峰》试讲逐字稿面试

 学姐考编d 2023-08-03 发布于山东

飞来峰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

2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3体悟诗中哲理,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三、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应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古诗不仅要读还要读通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以及手中的工具书来一起学习这首古诗

四、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这里的寻如何理解?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你如何理解?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登飞来峰和《望岳》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