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天承办公室 2023-08-03 发布于江苏

成年人的世界,看到别人决定了的事,一般不要去劝说。

比如刘邦打进咸阳宫,马上陷入一种癫狂状态,赖在温柔乡里不走了。

这个时候,谁劝都不好使。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当然了,此时此刻,清醒的人也没几个,大部分也都打砸抢去了。

史书里的原话是“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这么多年,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大事,如今终于胜利了,干成了,还不趁机多捞点硬通货?

少数几个另类,萧何去打捞政府的档案、文书、图册去了,樊哙倒是堵着刘邦一顿劝,但就是不好使。

这个时候张良来了,给刘邦递了几句话,翻成白话大概是说——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主公啊,你知道秦国为啥土崩瓦解吗?

还不是因为政策残暴无道,所以您才能有今天,舒舒服服躺在大秦的宫殿里。

咱是为天下苍生起义兵,除暴政来的,那就应该节俭朴素,保持本色,不能刚一攻下咸阳,就醉卧温柔乡啊——这不就是“助纣为虐”吗?

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觉得,您还是听樊哙的,赶紧走吧!

——刘邦听了这话,这才一个激灵爬起来,封存了秦廷的珍宝美人,收队出城,回军霸上。

史书里没说樊哙是怎么劝说刘邦的,总之不管用,但张良一开口,怎么就劝得动刘邦呢?

因为他挑明了刘邦集团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政治正确性”,让刘邦自己醒悟了,再不走,自己就丢了政治正确性,距离土崩瓦解不远了。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都是当时的一方诸侯,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人家项羽可是楚国大贵族的后裔,据司马迁说,他们家是“世为楚将”,另据唐朝人的考证,项羽的祖先本姓姬,和周王室同宗,早年被封在项国,后来就取国名为项氏,总而言之就是,血统高贵极了,生来就是“王侯将相”的料。

说白了,项羽他们这一拨人,天生就具有“血统正确性”。

刘邦算什么?

往上数几代,都是修理地球的农民,最开始连个名字都没有,就叫个刘老三(刘季),幸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了一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老三也跟着拉杆子起兵,后来因为“楚怀王之约”,动了在关中封王的心思,一路杀奔过来,灭了秦朝。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但是你陈胜吴广,连同刘邦,出身都很低微,你们凭什么封王拜相呢?

凭的就是诛暴秦、起义军、救民于水火的政治正确性,也就是张良所谓的“为天下百姓除暴政”,要不然,人家张良作为韩国王族的后代,包括后来六国的一些旧贵族,叔孙通这样的儒生,在当年那个讲究出身和血统的贵族时代,人家凭什么,跟你一个沛县草民刘老三混呢?

那些具有“血统正确性”的人,行事自然可以任性一些,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坑杀了秦国二十万降卒,后来火烧阿房宫,作风比秦军还暴虐,但是无所谓啊,这毫不影响他的“血统正确性”,无论如何,只要能打胜仗,人家总归是要称王称霸的。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但是“政治正确性”就非常脆弱了,必须要安抚人心、善待百姓,才能师出有名,一旦搞成打砸抢,那和流寇有啥区别?可不就要树倒猢狲散了?

刘邦是楚汉第一明白人,从来也是从谏如流,只要点醒了这一点,他会改动的比谁都快。因为他知道,项羽可以犯错一百次,也改变不了天生的血统,他刘邦只要错一次,丢失了政治正确性,那可真就万劫不复了。

就像在17世纪的英国内战中,原本议会军实力占优,但却畏手畏脚,不敢和国王查理一世死磕,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国王即使失败一百次,

他仍然是国王;

而我们(议会军)只要战败一次,

就要被绞死。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所以刘邦集团,至少是沛县这帮子弟兵,必须高举道义的大旗,以为天下百姓除暴政,作为政治正确,他只能选择简约宽松的“约法三章”,选择约束自己的欲望,收队出城。因为刘邦只要放纵一次,把自己变成了“暴政”,就败坏了这种“政治正确性”,你拿什么去和六国那些旧贵族去争夺天下呢?

到了后来项羽杀进关中,在秦朝的废墟上封了18路诸侯,咱们从头数一遍,貌似也只有刘邦是纯纯的草根出身,就靠牢牢抓住“政治正确性”,与天下诸侯比肩,裂土封王的。

18路诸侯,大部分是六国旧贵族和原六国的将相,少部分好像是平民出身,但也沾是了项羽“血统正确”的光。

比如塞王司马欣,他和曹参一样,原本是个狱吏,但毕竟祖上是名门,而且因为当年救过项羽的叔叔项梁一命,命运和项家就紧密绑定了,只要是项羽封王,肯定有他一杯羹。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再比如九江王英布,这个确确实实是布衣出身,但早年间他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刘邦封锁的函谷关就是被他攻破的,所以英布也不用顾忌什么政治正确,抱紧项羽就能封王了。

后来刘邦为了夺回关中之地,起兵讨伐项羽,在天下诸侯中,又是第一个做姿态,身穿丧服为楚怀王发丧的。因为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义帝”,也就是楚怀王,已经被项羽杀害,刘邦此举,又一次占据了“政治正确性”的道德高地,至少在道义上,就压了项羽一头。

再到后来,楚汉战争进入残酷的拉锯阶段,刘邦在正面硬顶住项羽,萧何在后方,发动关中的兵源和粮食,源源不断支援前线。

当时关中的地区的民生,是非常悲惨的,有一年关中饥荒,饿殍遍野,刘邦没办法,只好让民众逃亡去汉中讨饭吃,兵员也早已枯竭,连半大小子都被征发去了前线。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但这不是刘邦的错,不妨碍他的“政治正确性”,因为有为“义帝”发丧复仇的铺垫在,有项羽在关中烧杀掳掠,在关东坑杀秦军20万降卒的深仇大恨在,关中老秦人都认定,眼下吃的苦,是为了打败项羽给父老乡亲报仇,忍一忍,跟着汉王干就好了,否则将来项羽和三秦的“还乡团”回来,深仇大恨会比现在还要苦。

就这样,楚汉战争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刘邦集团的“政治正确性”,完胜了项羽这些旧贵族的“血统正确性”,包括刘邦后来封的那些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多数都是起于草莽。

当然了,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当大汉王朝冉冉升起,天下乱极思治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稳定社会秩序的“血统正确性”,很快就回归了。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白马之盟上,高皇帝与群臣约定——

国以永存,

施及苗裔。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通俗来讲的,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

这个国家,是皇族和功臣集团子孙万代的,王侯将相不得跳出这个圈子,不然的话,大家就一起消灭他。

楚汉战争的背后逻辑:政治正确打败了血统正确,但血统却最终反转

当年秉持“政治正确性”而得了天下的那一群人,他们的家族和广大的功臣集团,马上就又确立了天下最大的“血统正确性”。

或者说,在和平时期,血统正确就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四百年大汉,秩序就这样稳定下来了,即使偶有波澜,也在这样双重正确性的旗帜笼罩下,很快恢复正轨。

在和平时期,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元芳,你怎么看呢?

#我的宝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