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园诗与山水诗

 梦只羊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1、 田园诗与山水诗的产生背景不同
最早的田园诗可追溯到 《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 ( 《七月·豳风》) 这首诗,按照季节时令来描述从事农活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诗里有晴朗的天空、 劳动的场景,又有劳动者心中的悲伤。可以说这是田园诗的萌芽作品,收录在 《诗经》 中,证明田园诗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田园诗在其中出现,说明文学产生于劳动生活,同时也证明,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是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最早的山水诗人是南北朝时的谢灵运。
《诗经》 中,已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雅·采薇》) 但是,这些自然景物只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背景,人物心情的衬托、 渲染,被表现在诗歌中,并非纯粹的山水诗。 春秋时期,孔子倡导 “比德” 说,把人的德行、 情操与自然事物联系起来,将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在文学作品中,如屈原的 《离骚》 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 另外,有以松柏喻人的坚贞品格,也有以菊花寄托人的淡泊心志,不过,以 “比德” 的眼光看自然,自然景物在诗歌中仍然处于一种附属地位,还不能算成真正的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断走向自觉时代,山水诗与山水画互相促进,共同走进 “畅神” 的新领域。 既然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表现,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精神为之一畅,这就可以说是真正的审美感受了。 自然山水一旦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诗也就诞生了。
这正如刘勰所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文心雕龙·明诗》) 谢灵运以其细致的描绘,精巧的语言,开了山水诗的先河。例如他的 《初去郡》: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骞落英。” 他描山绘水,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富于美感。 到这时,山水诗的产生已晚于田园诗约一千年。
2、 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发展情况不同
田园诗产生于 《诗经》 后,在民歌中不断发展,乐府民歌 《陌上桑》,北朝民歌 《敕勒川》,南朝民歌 《西洲曲》,都具有田园诗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他的一些作品,如 《归园田居》、 《饮酒》 等组诗,被公认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由于陶渊明创作了一系列艺术风格鲜明的田园诗,因此标志着田园诗的成熟。
请看他的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莽。” 他的田园诗,把闲适、 简朴的农家生活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可以说是典型的田园诗了。

山水诗自谢灵运后,经谢眺、 张若虚、 孟浩然等人的不断探索,到盛唐诗人王维手中得以成熟。
王维创作了亦诗亦画,意境空灵、 格调高雅、 独具特色的山水诗,使诗的艺术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典范、 精美的山水诗。 最为可喜的是,唐代许多杰出的优秀诗人,都为读者留下了不少悦人耳目、 畅人精神的山水诗。 李白、 杜甫、 孟浩然、 王之涣、 杜牧、 刘禹锡等,举不胜举。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由此可见,山水诗的成熟期比田园诗的成熟期又晚了几百年。
3、田园诗与山水诗的表现内容不同
田园诗指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歌。
田园诗在内容上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一是它的取材倾向性,以农村的自然环境、 风土人情、 农民的日常生活、 生产劳动为表现对象。 二是它的情感倾向性。 写作这些田园诗时,作者大多是以一种赞美的口吻来表现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 这在许多田园诗中都能看到。
比如陶渊明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以其朴素、平淡的语言真实地刻画出方宅、 草屋、 鸡鸣、 狗吠,桃李、 榆柳掩映下,冒着炊烟的农家生活,以及他脱离宦海生活的自由心境。
有人说,陶渊明的这些诗,( 《归园田居》 组诗、 《饮酒》 组诗) 反映了他弃官以后躬耕劳作,诗酒为乐的归隐生活。 我以为,这种说法有些欠准确。 他自己在 《归去来辞序》 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后来,他为了生计去当官,又看不惯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和统治者的荒淫横暴,尽管自己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仍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愿 “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便毅然回归故里。 由此看来,一方面,陶渊明贫病交加,农村生活艰难;另一方面,他生活在晋宋易代的动荡时代,政治黑暗,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都很尖锐。 陶渊明虽然胸怀壮志,但不得施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内心非常痛苦,我们从他 “金刚怒目式” 的 《读山海经》 诗中可见其志向高远。 可是,陶渊明实在是一个真诚、 高尚的人,而且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很深,他回归田园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仍未泯灭,于是在 《桃花源诗并记》 中,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 没有战乱,人们互助互爱,和平友好的桃花源世界。 这个世外桃源,表明了他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现实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和厌恶。 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等组诗,同样描绘出一幅幅秀美的农村自然环境,安祥的农村生活图景,与他的世外桃源是一脉相承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诗中都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社会生活的追求。

孟浩然有一首人们喜欢的田园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过故人庄》) 他把农家生活,写得淳朴、 亲切,充满了生活味;他写故人情谊,透出了真诚、 深厚的人情味。 我们知道,孟浩然是一个科举不第,仕途无望的失意文人,他一方面悲愤的呼喊,“当路谁与假,知音世所稀。”( 《留别王侍御维》)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归故园作》) 另一方面又写出这么美好的田园诗,可以说,作者描绘出农村生活的悠闲与恬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友好与和谐,也是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范成大有一首描写农业劳动欢乐场面的田园诗: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虽然是功成身退,仕途比陶孟都得意,但他生活在北宋到南宋的换代时期,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分裂的局面,对于一个忧国忧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来说,他不是没有焦虑的。 他退居田园后写的这首诗,着意渲染了在新修好的晒场上,家家紧张、 热烈的打稻场面,伴随着欢歌笑语的劳动情景,这是一幅色彩明快、 充满理想的农村生活图画。

山水诗是指直接表现自然山水美的诗歌。 它以日月星辰、 江河湖泊、 山川草木、 花鸟虫鱼等自然事物为描写对象。 它在取材范围上与田园诗迥然不同。 此外,山水诗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绝非纯客观的具体物象,它总是与作者主观的需求、 意愿、 志向、 心态、 情感、 认识等精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主客观的紧密联系。

请看王维的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鹿柴》) 在他的这些诗中,有人看到了佛,有人看到了禅,有人看到了空,有人感觉到了静,有人说他消极,有人又说他积极。 不管人们怎么看,有一个共同点则十分明确,作者在山水诗中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主体精神。

山水诗在表现内容上的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王维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山水诗人。他主要生活在唐**元、 天宝年间,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集诗艺、 画艺、 音乐才能于一身,岁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官。 王维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一是提拔任用他的张九龄被罢相免官为荆州长史,李林甫执政,从此,李唐王朝的开明政治结束,贵族集团的黑暗统治开始,王维感到 “既寡随性欢,恐遭负时累”,精神苦闷。 另一件事是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作了安禄山的幕僚。 王维本是才情高洁的士大夫,他不愿为乱臣贼子做事,不愿同流合污,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不敢反抗只能敷衍,也给他精神上带来沉重的创伤。 理想的破灭,精神的苦闷,佛教思想的影响,促使王维退避仕途,回归山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平静与自由。
为此,王维在这些山水诗中,以春涧月夜、 空山深林等独特的意象,烘托出一种空灵而不玄妙,高雅而不虚幻,幽静而不凄清的艺术境界,让自己渺小的人生融化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静穆、 优美的氛围合为一体,从而在大自然的洗礼中解脱现实的重负,摈弃苦闷、 忧患而获得精神的快慰与新生。 由此看来,作者的山水诗同样有追求,他追求的是人的精神自由与理想的境界,既为自己,也为读者。 这种用意,与田园诗是完全不同的。

4、田园诗与山水诗的表现手法不同
作者写作田园诗,多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生活的艺术概括,描绘出典型的农村生活环境,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万里有一首田园诗: “田夫插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鸡鸭。” ( 《插秧歌》) 在这首诗里,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把特定生活环境中的具体物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真实、 具体地再现出农忙时节,全家大小片刻不得闲的繁忙景象。 这样朴素的画面,真实的场景,在田园诗中到处可见。
作者以不加粉饰,没有雕琢的白描手法再现农村生活场景的写作特点,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达到了最佳境界,他塑造了田园诗的最高典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使后人兴叹不已,难于超越。 当我们读着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时,
不由得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在作者独创的田园生活中。 由此可见,为了再现农村生活的具体场景,描绘历历在目的农村风光,白描的手法在田园诗的创作中使用广泛。

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与田园诗也不相同。 作者写作山水诗,手法多种多样,并且注重对自然美的加工、 提炼,追求意在言外、 美在象外的审美效果。 这一方面由于山水自然本身具有突出的形式美的特征。
南朝陶弘景曾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流见底。两岸石碧,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 《答谢中书书》) 山水等自然景物以其特有的色彩、 线条、 形状等美的形式诉诸人们的感官,摇荡人的性情,激动人的心灵。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古典诗歌重表现,反对求形似而描山摹水,重在山水自然的内在精神,追求 “味外之旨”,给读者无限丰富的想象和审美感受。 为此,山水自然的精神又蕴含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中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自然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再加上写作山水诗的作者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使得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显得丰富多彩。
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使用夸张的手法,构成奇特的想象。
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饮湖山初晴后雨》) 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寄寓深刻,耐人寻味。
王维的山水诗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如这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画面构图,通过明月、 清泉、 喧笑的浣女,水上的渔舟等独特的图景,诉诸人的视觉、 触动人的听觉,给人以清新、 明丽的审美感受。
这一切美得何等自然,何等清爽,何等流畅,何等悠扬。 赏玩之后,读者沉浸在宁静、 优美的意境之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产生优美、 无限的暇想。
山水诗以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使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合,使诗情与画意相融合,创造出丰富、 优美、 深邃的意境,让读者永远咀嚼不尽无限深广的言外之意,永远感受不完丰富的审美意蕴。

5、田园诗与山水诗的语言风格不同
我们看这两首田园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适,怅然吟式微。” ( 王维 《渭川田家》)
这两首描写农村劳动和生活的田园诗,都带着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具有农村生活的特点。这两位诗人,一位是田园诗的泰斗,一位是山水诗的旗手,在古代诗歌史上,都因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作而成为诗界明星。 可是,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我们却不难看出,二者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仔细想想,陶渊明到是个坦率、 真诚之人,无论是做官、 归隐,还是后来乞讨,他都能以坦荡的胸怀不加掩饰地在诗中托出心迹。 而王维的经历、 气质与这位诗人则不相同。 多才多艺的盛唐才子,思想复杂得能包容儒、 道、 佛三家,生活也非常优裕,性格静穆深沉,不象陶渊明那样真挚坦诚。
要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只能从田园诗自身的特点中去寻找。 由于表现内容上的特点,作者从农村日常生活、 农村自然景物、 农村劳动场面的题材范围去写诗,生活本身就这么质扑无华、 清新自然。 再加上这两位诗人都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能用脱去铅华、 不加雕饰的语言去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于是形成了田园诗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基调: 自然、 朴素、 平和、 冲淡。 其它的田园诗,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山水诗却仰仗了表现内容的丰富,大自然以其博大宽广的内容,使山水诗的语言具有千姿百态的不同风格。 山川壮丽、 江河秀美;星移斗转、 四时境迁;绿树红花、 色彩变幻;花开花落、 生息繁衍;这些纷纭复杂、 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引来无数诗人的吟咏与赞美。
孟浩然的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语言新鲜、 活泼;
杜甫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语言风格奔放、 豪迈。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 语言清新、 优美。
刘禹锡的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言典雅、 精巧;
柳宗元的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语言简洁、 冷峻。
总之,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山水诗带来了绚丽多姿的语言风格,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与作家的精神、 气质、 品德、 情趣相联系,给山水诗的语言风格赋予了浓郁的个性色彩。


唐代新乐府运动,田园诗,民生疾苦
范成大,陶渊明的恬淡,又有新乐府的批判。
张lei 民生疾苦,苏门四学士
我们再没有陶渊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