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话】荨麻疹案

 德寿堂图书馆 2023-08-04 发布于黑龙江

汤某某,男,26岁。

主诉皮肤瘙痒月余,曾自服抗组胺药,又于某院中医科就诊,诊断为荨麻疹(血虚风燥证),予当归饮子合八味消风饮(生地、连翘、红花、桃仁、白鲜皮、地肤子、僵蚕、蝉蜕)加减,并配合针灸,服药时症状缓解,停药后即复发,剧烈时夜不能寐,疲劳,风团色淡红,皮肤划痕呈阳性。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弦缓。

R:

生黄芪30g 当归15g 酒白芍15g 制黄精30g

荆芥15g 白藓皮15g 麸炒枳壳15g 蛇床子15g

栀子10g

5剂

医话: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意为时隐时现。西医认为,荨麻疹是具有剧烈瘙痒的一过性水肿性风团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是患者对某些食物、药物、吸入物及感染等产生的变态反应所致,多予抗组胺药。

西医对荨麻疹病因的分析主要依靠过敏原检测,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检测不到过敏原,只能解释为假阴性,同样予以抗组胺药相试。中医对荨麻疹的分型甚多,本人经过整理,主要总结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脾虚湿热、血虚风燥四种证型。

风寒束表者风团色淡微红,以暴露部位为重,感风着凉则甚,得热则减。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可视情况予麻黄汤、桂枝汤、麻桂各半汤或荆防败毒散等辛温解表剂加减。需要注意的是,赵炳南先生的荆防方虽然也以荆芥和防风二药命名,但却不是治风寒的,防风通圣散亦然,故初学中医者不可因名选药、因名选方。

风热犯表者风团色鲜红,遇热则甚,得凉则减。舌红苔黄,脉浮数,多予消风散加减。

脾虚湿热者风团色红,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个人多选赵炳南先生的多皮饮加减,用之甚效。方为: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姜皮6克、大腹皮9克、白鲜皮15克、牡丹皮9克、茯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衣15克、木槿皮9克。本方是赵炳南先生根据明代王肯堂《六科准绳》中的五皮饮加味而得。王肯堂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和他的父亲、祖父都是进士,他的祖父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他的父亲王任过右都御史。其中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是从四品,按察司是地方监察机关,也可以理解为司法机关,副使是正四品。右都御史是督察院长官,是正二品。督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督察院和六部一样直接对皇帝负责。王肯堂书香门第、官宦之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官三代。他因母病而志于医,后其妹病重濒死,但经王肯堂救治后竟尔痊愈,于是找王肯堂延诊求方的人越来越多,其父王樵认为从医是“不务正业”,下令禁止。后来王肯堂做翰林检讨时(相当于在国史馆工作,是从七品),因上书抗倭主战,以浮躁降罪,遂称病辞归,重研医理。

王肯堂最后做到福建参政,参政属布政司,与按察司、都指挥司合称三司,是地方行政机关,从三品。医学方面他不但精研伤寒,更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相交,融合西方解剖学,对外科和眼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王肯堂兴趣广泛、所学甚杂,他和董其昌书画相交,书法深入晋人堂室,他还研究过历算和佛学,这些对他丰富知识结构、开展医学研究十分有益

历史上很多名医都不是专职医师,再如后来的傅山,是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称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五人是清初六大师。他对书法、绘画、武学、宗教、商学、饮食等均有研究,他最有名的医学著作《傅青主女科》至今仍然受到医家们的广泛重视。

傅山的故事要说又要写很多,咱们还是继续说荨麻疹吧。荨麻疹还有一种证型是血虚风燥,风团色淡红,午后或入夜加重,皮肤划痕呈阳性。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本例患者风团淡红、入夜加重、皮肤划痕呈阳性、舌淡苔薄、脉缓,确实是血虚风燥证,但细查其脉,右关尤弱,结合舌象和疲劳的症状,可知脾虚尤在血虚之上,应于方中酌加补气之品,如合四君子汤。我当时正好在网上看到安徽名老中医张显臣的顽痒汤,觉得药证相符,便拿来一用。原方为:生黄芪20克(经久不愈者可加至40-60克),黄精30克、当归20克、酒白芍15克、荆芥15克、白鲜皮15克、麸炒枳壳25克、蛇床子15克。值得一提的是,黄精归肺、脾、肾三经,滋阴润肺、补脾益肾;蛇床子温肾燥湿,既可内服,又能外用。当时我不知道枳壳为什么重用至25克,所以减为15克,后来看到《中国中医药报》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也用了枳壳,他说枳壳据古籍记载,有祛风止痒之效。我查阅资料,确实看到如《药性论》中说:“(枳壳)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患者因有热象,故加栀子清热泻火。

相信大家经常遇到服药有缓解、停药即复发的患者,笔者认为多是方不对症,方中只有治标的药起了作用,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是方中只有一两味药对症,效力不够。我初学中医之时,喜欢从期刊和经验集类的书上摘抄专病专方,这类方子虽然有效,但往往收效甚慢,因为在组方时要考虑到这种病症的各种证型,每种证型的药都要用一些,所以宏而不专。很多不懂中医的朋友总会问“有没有某某病的秘方?”其实中医哪有什么秘方,就是辨证(体)加辨病,其中辨证为主,辨病为辅。中医可以不会辨病,但是一定要会辨证。

此外,慢性病人一定要做收尾,本例病人服完5剂后基本痊愈,余少予参苓白术散5剂收尾以防复发。另外广东中医学院1971年编著的《中医学新编》中提到一点,余以为颇有道理,亦抄录于此: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有关,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使君子、槟榔等驱虫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