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次旅游再也不给家人买东西了”:父母扫兴,是什么体验?

 精读君 2023-08-04 发布于福建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41/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581

01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一个女孩拍了一个短视频,里面是她和父母相处的日常。

大晚上嘴馋了,她会和妈妈一起下楼买冰淇淋吃,妈妈不仅不会责怪,还笑着问女儿:吃夜宵还是吃零食?

心血来潮化了个奇奇怪怪的妆,她转头问一旁看手机的爸爸“好看吗”,爸爸没有严肃地蹦出一句“胡闹”,而是捧场地大笑。

和父母分享奶茶,一起下馆子,也从来不会被数落浪费钱,而是一起饶有兴致地拍照、讨论、享受。

然而,如此温馨的视频下,跟的却大部分是这样的评论:

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景象放在自己家,就像做梦一样荒唐。

因为,他们父母的回应,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考试进步时,他们的父母会说,嘚瑟什么嘚瑟,你这次考好了,以后每次都能考好吗?赶紧去学习。

出去玩回来时,他们的父母会说,又去花钱了?就知道玩,知不知道我多辛苦,也不知道给我省点。

如果给父母分享趣事,他们可能会说,别人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怎么不知道学学别人的优点?

前不久,看到某博主发的一个帖子:下次旅游再也不给家人买东西了。

博主说,自己端午在苏州玩了几天,兴冲冲地给父母和朋友挑了礼物,大包小包地带回家。

结果回家之后,礼物送出去,除了朋友们很捧她的场以外,父母双双都十分嫌弃。

妈妈嫌弃她又买贵的东西,糕点爸爸一口也不肯吃。

博主觉得很扫兴,并决定下次再也不买礼物了。

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同款父母:

我妈也是,我第一次学做菜跟着菜谱学了糖醋排骨,就是酱油多了点卖相不好看,味道很不错。端上桌结果就只有我一个人吃完了,她都不吃;

疫情那年网上很流行做凉皮,我也在家没事学着做,做好了我爸我妈也不吃,说我浪费了食材和燃气费做出来不好吃,真的很难过

深有感触,今年年初男朋友跟我求婚,我很惊喜,然后跟我妈分享了照片还有戒指,结果我妈说我手黑戴戒指不好看,无语住了

02

在中国,这样的父母太常见了。

他们似乎总是在孩子非常开心、特别热情的时候,冷不丁地泼下一盆冷水,让人一下子蔫了。

扫兴,好像成为了很多中国父母的必备技能

无论在多么愉快的场景下,他们都能从孩子身上找出缺点和问题,让他们的快乐火花瞬间熄灭。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体的夸大得到照顾者很好的回应时,它的结果是现实的抱负、持续追求这些抱负的动力及发展出稳定的自尊。

也就是说,在孩子开心地展示和自身价值有关的事时,比如取得好成绩、掌握新技能等,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父母充满骄傲、兴奋和兴趣的回应。

这样的回应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视。

如果此时父母给孩子的回应是冷漠,甚至是打击式的,孩子就会感到挫败,从而开始退缩,甚至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卑、无价值和有缺陷。

有些孩子,甚至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向一个极端——性格抑郁或是发展成讨好型人格。

当然也有些孩子,能够做到不受父母的影响。然而他们和父母的距离,却越变越远了。

比如,许多父母总是劝自己在外工作的孩子多和父母联系,但很多孩子连父母的电话也不愿意接。

“我知道他们要说的就是那点儿事,光是看见来电显示我就非常烦躁,好几次都因为太紧张而直接挂掉。”

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忽视、被否定、被禁止,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不和你分享了

每个和父母不亲的孩子,都至少被泼过3次冷水。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父母,为什么见不得我快乐?给子女捧个场就这么难么?

我听过一种说法:父母的这种行为,和他们生活的年代有关

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这样的“快乐”感到陌生,他们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所以当孩子在经历快乐时,就会下意识地去否定。

他们并非“看不惯”孩子开心,而是对陌生情绪感到不安

03

心理咨询师徐慢慢举过一个例子。

她有一个女性读者F,一毕业就听家里人的安排,进了事业单位。

可是这份工作令她非常不开心,因为一些人事问题,F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抑郁。

后来,F咬牙辞了职,开了一间室内设计的工作室。

因为遇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F的精神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

她接了不少项目,收入也比之前高了。周围的人都很替F高兴,除了她的父母。

一次,F和亲戚聚餐,亲戚举杯庆祝她接了一个大单,父母却一唱一和:

“八字还没一撇呢,现在就想庆祝,还太早了吧?”

“是啊,这孩子从小就容易骄傲……”

父母对F泼冷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平时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喜悦,他们也常常不领情。

为什么看着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有出息,有些父母却做不到替孩子高兴呢?

徐慢慢说,这背后可能源于一种恐惧,即:认同孩子就意味着父母自己的消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父母的权威”

F的父母都是老师,在体制内的环境里待了一辈子,他们对F的要求也是:找工作一定要靠谱、安稳。

所以,在“找工作”这件事上,父母一直是权威,也在F一毕业,就给她安排了事业单位的工作。

可自从F离职后,她工作的领域对父母来说是陌生的。

F的每一次进步,似乎都在暗示着父母的退步,她的开心和喜悦,衬托得父母黯淡无光,也让父母感到“失去权威”的恐惧。

也就是说,这种快乐的情绪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而陌生则意味着危险,所以,他们会下意识地想去阻拦孩子的这种快乐

扫兴的背后,藏着的是父母自身的客观原因,但这是他们自己要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父母要克服自己的恐惧,成年的孩子也应该夺回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我们没办法选择父母,不会爱的父母可能永远也不会爱。

但只要我们成年了,就可以选择不再做一个无助的小孩。

如果你的快乐不被父母认可,就去找那些认可你的人分享吧!

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