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茶馆的萌芽与寺庙有关吗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8-04 发布于北京

茶和寺庙僧人,这两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渊源。自佛教传入中国,寺庙中便开始出现了茶事。

禅宗强调通过坐禅修持直接体悟心性,坐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长时间的坐禅会让僧侣感到疲倦,精神难以集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教徒开始饮用茶叶,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使得坐禅更加专注,修行更加深入。

图片

在唐代,茶与寺庙僧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唐代茶叶产区遍布14个省,同时寺院经济十分发达,有着土地和佃户,而且多位于深山之间,适宜种植茶树。

这些寺庙茶园的存在为茶叶的供应提供了便利。茶叶的种植和采制多由寺庙僧人亲自完成,饮茶成了佛教徒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之事。

唐代寺院专设有茶堂。茶堂是众僧聚会和招待施主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还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还定期与不定期举办“茶会”、“茶宴”。此外,还有寺院设有“茶寮”。

这些聚众饮茶的习惯,催生了茶馆的萌芽。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就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师,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图片

唐代著名茶人陆羽的老师便是龙盖寺的智积大师,陆羽在他的影响之下,对茶有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茶经》详细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制作以及品茶的习俗,成为茶文化的重要著作。

皎然(704—785年)是唐代的一位诗僧,原姓谢,出生在湖州。饮茶是他的嗜好,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并与陆羽结下深厚的友谊。两人曾在妙喜寺住过,后来陆羽居住在苕溪,他们依然保持着频繁的交往。湖州刺史颜真卿为陆羽在杼山建“三癸”亭,皎然赋诗。陆羽、颜真卿、 皎然三人常在“三癸”亭品茶论道。

皎然协助陆羽完成《茶经》并付梓,他自己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诗,仅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皎然的25首茶诗。尤其是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的最后两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是中国历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茶道”二字。他对禅宗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禅茶结合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茶界的“亚圣”。

赵州从谂禅师,是唐代另外一位爱茶的禅宗高僧。他俗姓郝,年轻时弃俗出家,与南泉禅师结缘,智慧大进。他游方四海,与许多禅宗大德交流机锋。最著名的公案是“吃茶去”,对后人影响深远。赵州禅师逾80岁定居赵州观音院,传禅四十年,春秋120岁,谥号“真际大师”。

禅茶一味的精神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着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他将禅的境界和茶的意境结合,用茶汤传递禅宗的智慧和慈悲。他手书的“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图片

禅宗强调内心的静观和参悟,而喝茶则是禅宗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禅的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茶与寺庙僧人的交融,使茶的文化不仅在寺庙中发展,还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寺庙中看到茶的身影,听闻僧人们饮茶的声音,茶与禅宗的传统仍在寺庙中延续。同时,茶道也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茶道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禅宗的精神,用正念和定力来泡茶,通过品茗的过程,悟出茶中的禅意,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在。

禅茶一味融合了禅宗的精神和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鸣谢:本文配图来自中国五星级茶馆——王府茶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