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丹人亡国后在金国是什么待遇?被防范压迫大于受怀柔笼络

 猴格 2023-08-04 发布于河南

大辽亡国后,其大部分遗民开始接受女真人的统治,主体民族契丹人,从统治阶层沦为被统治阶层,他们在金国是个什么待遇呢?

一句话概括就是,女真人对他们的防范压迫,远远大于怀柔笼络。

严谨点说,女真人对契丹人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的政策也是因事、因时而变。

金朝建立初期,因为在文化上对契丹很依赖,要以契丹文化为媒介,学习中原文化和国家制度,所以对治下的契丹人态度还是不错的。

他们对契丹贵族采取笼络政策,对普通民众采用怀柔政策,通过封赏、授官、联姻、广泛使用契丹文字等等,让契丹遗民为己效力,以猛安谋克编籍管理他们,继续统领自己的部属。

因此,就有不少契丹人在朝廷担任高官,比如萧仲恭、耶律马五等;甚至卷入金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中,比如和完颜希尹一起被杀的萧庆,为海陵夺位立功的萧裕等;

也有不少女性进入金朝的宫廷,比如金太祖贵妃萧氏、金德宗宁妃萧氏、海陵王宸妃萧氏、丽妃耶律氏、金世宗贤妃石抹氏、金显宗温妃石抹氏等。

对于生活在长城外与漠北草原相邻地带的契丹人,金朝也沿袭辽朝旧制,任命部族节度使,以群牧、群糺等制度加以管理。

总之,对契丹人是各种安抚,金朝施行的这些政策,使契丹内部原有的部族关系得以保持不变,为后来反金迅速动员提供了条件。

当然,笼络怀柔并不代表金朝对契丹人就没有戒心,耶律余睹的降而复叛就有金廷对他过度防范的原因。

许久没有得到升迁、备受冷落的耶律余睹,奉命西征去讨伐耶律大石,但大石北遁,余睹就以粮尽回军,却不慎丢失金牌,引起金太宗的疑忌,认为余睹有和大石勾结的嫌疑。

1132年(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西辽延庆元年)九月,不堪忍受猜忌的耶律余睹,就约燕京都统萧高六谋反,不慎事泄,余睹出奔西夏被拒,又转逃鞑靼,被捕杀函首金廷。

尽管余睹之叛被镇压,同党萧高六伏诛,蔚州节度使萧特谋葛自杀,金太宗仍不满意,“令诸路尽杀契丹,”完颜希尹甚至把完颜宗翰的爱妾、天祚帝元妃萧贵哥也借机杀害。

金廷无差别的杀戮,引起广大契丹人的恐慌和仇恨,不少人四散逃亡,有逃往西夏,有北投沙漠重新过游牧渔猎生活的。

在余睹事件后,政权巩固的金朝也彻底撕下怀柔的伪装,对契丹人的政策开始转以压迫削弱为主,一直到以溥爱天下的圣主自居的海陵王完颜亮上位,契丹人的处境才有所缓和。

对治下子民不加分别的海陵,对契丹人实行一系列的安抚措施,不但鼓励国人学习契丹文和汉文,还规定担任国史院书写官的人,必须要懂契丹语。

海陵在位时,是契丹人担任朝廷要职最多的时期,从他身边的耶律元宜就能看出,海陵并不猜忌契丹人。

他也是金朝纳契丹妃最多的帝王,金世宗后来还向大臣吐槽批评,说海陵时“契丹人尤被信任。”

但好景不长,公元1159年(宋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西辽绍兴九年)二月二十二,为了实现自己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抱负,海陵不顾所有人反对,把伐宋的计划宣告群臣,在通州造战船,并大举征兵,“调诸路猛安谋克军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虽亲老丁多,亦不许留侍”,为灭宋进行各种筹备工作。

到了次年(1160),各族百姓都被折腾的民怨沸腾,盗贼蜂拥而起,海陵就遣使去各道监视地方抓捕盗贼,并凌迟处死,他严酷的行为越发让人怨声载道。

海陵却不以为意,又遣牌印燥合、杨葛,前往西北路征调契丹所有的丁壮,契丹人以还要防御北方游牧部落入侵为由,请求不要全部征调年轻人,使者不敢自作主张。

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大定元年、西辽绍兴十一年)二月十四,海陵从中都南下,四月十九在途中又遣使催促征诸道兵。

杨葛也认为把西北的契丹丁壮全部征调,只留下老弱残兵,一旦遇到外患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也不敢去触海陵霉头,自己忧死了。面对皇帝再次催促的诏令,燥合就和几个同事严厉的督促征调。

当年五月,在招讨司当翻译的耶律撒八,联合孛特补等族人,振臂一呼,杀死招讨使和牌印官,夺取招讨司储备的兵甲,起兵反金,拉开契丹人大起义的序幕。

撒八和众人商议,拥立天祚帝延禧之孙,打起复国的旗号,消息传出后,迅速得到山后四群牧、山前诸群牧,以及东北路契丹人的响应,还有各契丹猛安谋克也纷纷起兵,与撒八会合,没多久就发展到数万人,声势浩大,旌旗蔽野。

海陵正准备对宋宣战,认为契丹人起义不过是癣疥小疾,翻不起什么大浪,就先遣右卫将军萧秃剌前去征讨,萧秃剌与义军相持数日,连战无功,加上粮饷不继,只好退到临潢。

撒八击退金军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担心征讨的金军会接踵而至,自己抵挡不了,就准备沿着龙驹河西行,去投奔西辽。

六月初二,在汝州准备发南京的海陵,又遣枢密使仆散忽土、西京留守萧怀忠将兵一万征讨耶律撒八。

六月二十二,海陵进入南京,七月十八,下诏诛杀亡辽耶律氏、宋赵氏子男一百三十多人。

他的残酷行为,显然是受撒八准备拥立天祚之孙的影响,干脆釜底抽薪,杀死亡国子孙,免得这些亡国皇族被契丹人和汉人利用,充当复国旗帜。他的杀戮使仕金的契丹大臣人人自危。

仆散忽土和萧怀忠与萧秃剌合兵后,追击耶律撒八,但没有追上就回军了。

海陵就怀疑平叛官员是故意纵容叛贼,遂于八月二十三,下诏诛杀萧秃剌、斡卢保,族诛萧怀忠、仆散忽土、北京留守萧赜等人,并杖尚书令张浩、左丞相萧玉。再遣白彦恭、纥石烈志宁等将兵讨伐耶律撒八。

同时,海陵又不顾朝臣反对和各地民众起义,再次征兵,“先计女真、契丹、奚家三色之军,不限丁而尽役之,修长者为正军,矮弱为阿里喜,共得二十四万。”

九月,一意孤行的海陵自将三十二总管兵伐宋,九月二十五发南京,军中逃亡的士兵“相属于道”。

十月初七,东京留守、曹国公完颜雍在辽阳自立,改元大定,即金世宗,大赦天下并历数海陵罪恶。十一月二十七,在采石矶兵败的海陵被耶律元宜刺杀。

耶律撒八投奔西辽的计划,遭到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山前诸部的反对,起义军发生内讧,被撒八任命为六院节度使的移剌窝斡,杀死撒八,拥兵转向东北,到临潢府东南的新罗寨。

新君金世宗遣移剌紥八等人前往招降移剌窝斡,紥八见窝斡车帐满野,认为他定能成事,就劝准备归降的窝斡坚定信念,不要再当被女真人驱赶的羔羊了。

窝斡就攻打临潢府,并于十二月初一称帝,改元天正,这是契丹灭亡入金后,第一次建立起和金朝对抗的政权。

金世宗要一边应付南宋,还要拉拢女真高层使自己取得合法性,又在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西辽绍兴十二年)正月,命右副元帅完颜谋衍率军北征契丹天正皇帝移剌窝斡。

二月二十五,金世宗又下诏宣布:凡是从契丹贼中自动投降的都不问罪,有能捕获窝斡者,加官进爵。四月二十六又诏:凡是和官军开战前就投降者一律无罪。

但他的两手准备都没有生效,为复国而战的契丹人激情高昂,没有投降的意愿。五月初三,金世宗罢免讨贼无功的完颜谋衍,任命临海军节度使纥石烈志宁为元帅右监军;六月初五,又任命仆散忠义为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帅,合力主持平叛。

六月十七,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和窝斡战于花道,二十五日又战于袅岭西陷泉,起义军大败,人马踩踏而死的不可胜数,窝斡仅以身免。

纥石烈志宁收买内奸稍合住,让他诱捕窝斡。九月初七,稍合住和同党神独斡,擒拿移剌窝斡,投降金军。

历时三年、席卷大半个金朝、迫使金廷改朝换代的撒八(1160-1161)、窝斡(1161-1162)大起义,就这样被镇压。

九月十一,皇太子允恭率百官上表称贺,十二日,世宗以平定移剌窝斡,诏告天下;十八日,完颜思敬献俘京师,移剌窝斡被枭首于市,其母徐辇和妻子皆遇害。

撒八、窝斡大起义,是金代规模最大的起义,对金朝有着重大影响,不但牵制完颜亮南伐的军事力量,导致金廷发生政变,还促成宋金和议,迫使金廷对南宋作出让步,比如同意减少贡赋,金宋关系从君臣变成叔侄等。

因此,金世宗对契丹人产生极大的厌恶,他不再对契丹人的归顺抱有希望,虽然朝廷还有契丹官员,但金世宗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并分裂契丹人,希望能震慑住治下的契丹人。

1163年(宋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西辽绍兴十三年)八月二十,金世宗下诏罢除契丹猛安谋克,把他们分散到女真猛安谋克中,破坏契丹人原有的部族隶属关系,免得他们再集体反抗。

又在十余年后,进一步把那些参与撒八、窝斡起义的契丹人迁徙到辽东女真旧地的乌古里石垒部。

1177年(宋淳熙四年、金大定十七年、西辽崇福十四年),金世宗遣监察御史巡边时,随从的契丹押剌四人趁机逃亡西辽。

金世宗听说后对契丹人更是反感,认为“契丹岂肯与我一心也哉?”再次迁徙契丹人到上京、济、利等路安置,他知道会引起契丹人的反感,为防激起民变,还专门派兵押送。

在分化迁徙契丹人的同时,大搞民族歧视的金世宗还把契丹的两个大姓,耶律和萧(述律)改为带侮辱性质的移剌、石抹,“辱以其国贱者之称”。

金世宗以为会分化契丹人的凝聚力,羞辱他们的自尊心,以此威慑他们,不想却是适得其反,契丹人对金廷的仇视是有增无减,虽然反抗的规模较小,但却频频发生。

到了金世宗孙子金章宗在位时期,继续推行分化压迫契丹人的政策,他甚至比乃祖做得更绝,从根本上削弱契丹人的民族凝聚力,从文化和政治爱上排斥打击契丹人,先后“诏罢契丹文字”、罢“国史院专写契丹字者”、“罢契丹令史”、“罢契丹同修国史”、“罢契丹编修”、“罢契丹评事”。

一个民族的文字都被禁止使用,意味着族人再也无法用本族的文化载体,来保存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这显然对契丹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

在金章宗的一系列措施下,短短几十年后,契丹文字在中原就成为罕有人识的死文字。

金章宗的压迫政策,使得契丹人的小规模反抗此起彼伏。1196年(宋庆元二年、金承安元年、西辽天禧十九年)十月,特满群牧契丹人陀锁、德寿,在信州发动起义,建元身圣,“众号十万,远近震骇”。

这次起义的规模,仅次于撒八、窝斡起义,也是契丹入金后第二次建立政权,对金廷的震撼也很大,差点停罢郊祀,但遗憾的是,这次起义在十一月十五就被金军镇压。

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备受歧视压迫的广大契丹人,对金朝的不满和仇恨愈演愈烈,有更多的人逃奔塞外,后来成为蒙古伐金的怂恿者和马前卒。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