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拒躺青年小郭。 我会在这里聊读书,谈认知,以及一些日常思考,希望能和你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这是我的第49篇原创文章。 将近一个月没写东西了,简单写一写最近的北京实习生活吧。 北京,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并不好,它高度政治化的气氛,巨大的生活压力、糟糕的环境和干燥的气候,都让我始终对它爱不起来。 但来这里生活两个多星期后,才慢慢看到了它好的一面,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北京。 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北京足够有包容性,能让奋斗的人看到机会。 说北京有包容性,好像和我们平时的观念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北京怎么怎么难混、人才密度怎么怎么高、压力怎么怎么大,很少有人说北京的包容性。 但事实上,由于北京巨大的人口规模和高度的产业集聚,确实能够为很多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一个生存和工作的机会,这点不可否认。 我来北京的半个月里,看见过深夜12点仍然在饭店门口等餐的外卖小哥、也看见过跟租房平台签约,整体忙个不停负责为租户维修房间设施的大叔,也在地铁上看见过拖着行李箱,满头白发还在北京打工的老大爷,还有很多出身农村,大学毕业后在互联网大厂打工的程序员…… 图|深夜还在等订单的外卖小哥 图|深夜工作的农民工 图|大厂上班的程序员 这些人虽然学历、年龄大不相同,从事的行业也千差万别,但的确都能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工作位置和生存空间,这是其他小城市所提供不了的。 北京的房子之所以贵,不是因为修建它的那堆钢筋混凝土材料更高端,而是因为它相比于其他城市的房子,与发展机会的联系更紧密。 我一直相信,人只要是肯不断学习,并持续付出,他的成长一定是阶梯式的而非线性的。 北京如此之贵的房子,以自己现在的工资可能买不起,但不排除某天成长到某个阶段后,就突然能买得起了,不能老用现在的能力去限制自己未来的发展。 就好比人5岁的时候一天只能走个几百米,但当他20岁的时候或许3个小时就能跑完一场马拉松,如果一直用5岁的行走能力去规划未来,那得到的结论肯定是不可能完成马拉松的。 但如果在小城市,生活确实是非常安逸,但也失去了很多改变和开启人生新体验的可能性。 图|“扛”着鸭子的小哥 每天早上赶早高峰的地铁,能够看到很多人在读书、刷知识付费课程,到了出站电梯,人会自觉靠右排成一行队,留出左边的位置,给着急上班的人一个“快速通道”。 图|早高峰赶地铁的打工人 于我而言,持续努力不全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真的非常喜欢这种向上而有序,不断开启新可能的人生状态。 只有保持这样的状态,才能使我感到安心与快乐,或许这也是很多北京打工人同样的心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