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解读:带着问题读课文 ![]() ![]() 第一层次阅读:《将相和》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快速浏览课文,可以发现它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为上大夫。蔺相如渑池会上保全了赵王面子和赵国利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认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就爬到自己头上,他不服气,处处羞辱蔺相如,后来幡然醒悟,负荆请罪,和蔺相如成为知己好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看来,前两个故事是因,第三个故事是果,三个故事之间是因果关系。这一层次的阅读,是要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层次阅读:走进每个故事,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是讲秦王听说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之后,非常着急,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左右为难。这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勇敢机智,于是赵王请来蔺相如,蔺相如认为应该带璧赴约,如果秦国不给十五座城,就是秦国理亏。见了秦王,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发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假称璧上有毛病,把璧骗了回来。蔺相如骗回璧,就叫手下人化装带着璧抄小路回国,然后大大方方去见秦王。秦王没有办法,只得把赵王送回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是讲秦王约见赵王,赵王为难了。蔺相如陪同赵王赴渑池之会,会上秦王羞辱赵王,让其鼓瑟。蔺相如看到,便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挽回赵国的面子。蔺相如毫不示弱,不辱使命,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简单梳理情节:秦王约见,赵王胆怯—相如随行,全程陪同—赵王鼓瑟,相如逼秦—不辱使命,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情节,简单梳理,则是:廉颇不服,羞辱相如—相如回避,门客不平—深明大义,廉颇请罪—互为知己,协力保赵。 第二层次阅读,主要是要理清故事脉络,了解故事前因后果。这样就对故事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层次阅读:从故事中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塑造了蔺相如怎样的形象?通过阅读,我们能感受到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 秦王提出用城换璧,所有人束手无策,蔺相如挺身而出愿意出使秦国,这是勇敢之一。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蔺相如不惧危险,巧妙把璧骗回,这是勇敢之二。和氏璧送回赵国之后,蔺相如大大方方去见秦王,这是勇敢之三。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秦王若不答应,他就与其同归于尽,这是勇敢之四。 蔺相如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看到秦王不愿意拿城换璧,他以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为借口,巧妙骗回玉璧,这是他的机智。他看出秦王不会信守承诺,就叫人化了装带着璧先回赵国,不辱使命,这是他的机智。眼见秦王羞辱赵王让其鼓瑟,他以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为由,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助兴,挽回赵王面子和赵国尊严,这也是他的机智。 蔺相如不仅大智大勇,而且顾全大局。他知道廉颇不服气,他就请病不上朝,避免见面发生冲突。他看到廉颇车子过来,赶紧把车往回赶,避免和廉颇当面撞上。他的顾全大局更表现在他对门客的一番话上:“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一番话,深明大义,感人肺腑,他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不仅深深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廉颇。 廉颇的人物形象是什么?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虽然廉颇是个次要人物,但是他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勇于负荆请罪的行为让我们深深感动。 三个层次的阅读,从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心理,触摸人物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将相和”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故事。 三个层次的阅读,也呼应了课文后面的三个练习题。第一个层次的阅读,呼应了课后的第1题。第二个层次的阅读,呼应了课后的第3题。第三个层次的阅读,呼应了课后的第4题。所以,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也是比较好地完成了课后的三个练习题。 ![]() 名师课堂:用提问法概括课文内容 执教:于永正 ![]()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 名家讲评:学生提问与快速阅读 ![]() 于永正老师《将相和》教学片段是快速阅读的范例。于老师把快速阅读、学生提问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