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追求思维的力度与深度——《将相和》教学实录及点评

 水乡丽人007 2019-03-03

追求思维的力度与深度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陈德兵   点评:李文

一、回顾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将相和。

师:将指的是——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师:和就是——

生:和好的意思。

师:合在一起,就是廉颇与蔺相如和好的意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师: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第一个故事里,蔺相如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在第二个故事当中,蔺相如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这才有了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

师:哦,原来这三个故事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把这三个故事写在黑板上。(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注意,这个“壁”下面是一个什么字?

生:玉。

师:(指着板书)廉颇不服气,但是听了蔺相如一番话后,幡然醒悟,于是,就有了——

生:负荆请罪。

师:(板书:负荆请罪)

【点评: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三言两语,总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故事脉络和主要内容。】

二、概括内容

师:三个故事里蔺相如是怎样做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默读课文,把你概括出来的那个字写在故事旁边。

学生思考。

师: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我感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是“撞”。因为蔺相如说“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才答应他。

师:撞了吗?

生:没有。

师:哦,不是真撞!看来,用这个“撞”来概括还不够恰当。接着来!

生:应该是“归”。蔺相如最后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生:我觉得是完,他把璧的事情完美解决了。

生:我觉得应该是“还”,最后蔺相如把和氏璧还给赵王了。

生:送。把和氏璧送回去了。

师:有那么容易吗?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志在必得啊。那不得有一番较量啊。

生:化。手下化妆,送回去了。

生:我觉得是威胁。

师:威胁可是两个字。

生:逼,您要是不答应我就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个“逼”只能把璧要回来。

师:好了,不为难大家,看黑板。(板书:骗)

生:(大喊)老师,你也骗我们了!

师:呵呵!文中,谁骗谁?骗了几次?

生:两次。

师:哪两次?

生:第一次,蔺相如骗秦王,把璧拿回来;第二次,蔺相如骗秦王,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叫手下人把璧送回去。

师:第二次怎么骗的?读出来。

生: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好的,这一骗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来了一个缓兵之计,等到真正举行典礼的时候,璧已经——

生:送回赵国了。

师:那么,第二次,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

生:记,记录的记。

师:那不是蔺相如的事。

生:第二个应该是逼,逼迫的逼。

师:好,写上去。蔺相如怎么逼迫秦王?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有逼迫的味道吗?好,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来!

生:(读,语气硬了一些)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不够凶!谁再来?

一女生读,声音轻柔。

师:好温柔诶!来吧,我就喜欢你跟我拼!

(众笑)

生:(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感觉手无缚鸡之力,根本把秦王吓唬不到!还是男孩子来!

生:(男生读,语速快,音量高,突出了拼字)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掌声雷动。

师:厉害不?

生:厉害!

师:全班来一遍!

生:(齐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其实,有时候有威胁的声音,不一定那么高。此时,蔺相如还不能让秦王的卫士听见,所以,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听——(教师示范)

全场鼓掌。

师:看到我咬牙切齿了吗?谁再来?

生:(刚才获得掌声的男生再读)

师:95分!美中不足,刚才笑场了!

生:(投入地读,声音压得很低)

全场再次热烈鼓掌。

师:一个字,什么?

生:逼!

师:第三个故事,哪个字?

生:避,避开的避。

师:解释一下。

生:蔺相如说,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这个避,接近完美。只是听上去感觉有那么点胆小,有没有更恰当的词?

生:和。廉颇主动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师:那就是两个人的行为了。

生:躲。

师:更胆小了。

生:绕。

师:我惹不起,躲得起是吧?

生:闹。因为蔺相如和廉颇闹不和。

师:是蔺相如在闹吗?(玩笑)我看是你在闹!别闹!

众笑。

生:赶。

师:不是。

生:让!蔺相如为了不和廉颇发生冲突,总是让着他!

师:啊!好一个让!廉颇要跟我过不去,我躲!我让!我退!谢谢!

【点评:三个故事,真正的主角都是蔺相如。蔺相如是怎么做的,用一个字概括!这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孩子们乐此不疲,在一次次“碰壁”中,感受着思维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三、走进故事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故事,每个故事,一个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为什么敢骗秦王?

生:因为秦王不守信用,前面可以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师:找出根据来。

生:第八段,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全班读。

生:(齐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除了第八自然段,还能找到根据吗?

生:第三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师:你和赵国的王公大臣们一样聪明,这就看出了这是秦王设的一个骗局!还有谁能在更早的地方看出来?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看出来的: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师:你怎么从这儿就看出秦王在骗别人?

生:如果秦王真有诚意,想得到和氏璧,就应该直接亲自去换璧!

师:对呀!秦国是大国,在所有的国家中,他的实力——

生:最强!

师:按照我们生意场上的规矩,你想和别人交换某件商品,很有诚意的话,你应该怎么做?

生: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先给别人。

师:秦王用担心别人把你想要的东西不给你吗?

生:不用!因为秦国是强国。

师:但是,秦王有这样做吗?

生:没有!他只是写了一封信给赵王,并没有拿出城来。

师:所有的交易,只是停留在——

生:嘴上、纸上。

师:所以,明显地看出来,秦王这是在——

生:仗着自己国势强盛骗赵王。

师:赵王看出来了,赵国的王宫大臣们看出来了,蔺相如——

生:也看出来了!

师:当然看出来了!所以,蔺相如的想法是:既然你在骗我,那么,我就可以——

生:骗你!

师:而且骗得你哑口无言!这叫什么呀?

生:将计就计!

生:以牙还牙!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秦王被蔺相如骗了,还不敢——

生:进攻赵国。

生:还不敢拿蔺相如怎么样,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点评:承接上个学习活动,引导继续深入思考:蔺相如为什么敢骗秦王?这个问题,直指要害。】

师: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这个故事中,胜负到底如何?

生:蔺相如赢了,秦王输了。

师:一种观点出来了,认为赵国赢了,秦国输了。

生:他们谁都没胜,谁都没输。

师:哦!打成了平手。第二个观点。大家觉得呢?

生:(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打成了平手。

师:认为是打成了平手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哇!这么多!认为赵国赢了的举手!

生:(两个学生举手)

师:加上我,一共才三个人举手啊!现在,3比34!(指另一举手的男生)来,小伙子,有没有信心把他们说服?

生:他们有34个人啊!

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生:真的?

师:啊!

众笑。

师:你就说说吧!你为什么觉得我们赵国赢了?

生:第十段说了,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那只是说明秦王没有占到便宜,赵王也没有占到便宜呀!

生:赵王是不好推辞,秦王是直接被逼得没法!(特别强调“没法”,将“法”的读音变成第一声了。)

众笑。

师:感觉到没有?赵王只是——

生:不好推辞。

师:面子上有没有很过不去?

生:没有。

师:秦王是——

生:被逼得没法!

师:脸面——

生:丢尽了。

师:那还不能说明赵国赢了吗?现在同意赵国赢了的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众笑。

师:多了一个了!两个了!三个了!还有没有新的证据,证明我们赵国赢了?

生:秦国不是最强吗?

师:对!

生:赵国不是很弱吗?

师:对呀!

生:那为什么一个强国怎么会被弱国逼得没法了呢?

师:对呀!一个弱国被强国逼得没有办法,那在情理之中!一个强国被一个弱国逼成这样,成何体统啊?谁赢了?

生:赵国。

师:同学们认为呢?我们梳理梳理。当时,秦国最强,从来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但是,这次,强国被欺侮了,谁更没面子?

生:秦国。

师:这是第一个理由。让赵王鼓瑟的是谁?

生:秦王。

师:那是国君对国君,是吧?嗯,你想说什么了?

生:赵王是被秦王逼的,而秦王是被一个上大夫逼的!

师:你看看!秦王被谁逼的?

生:太监。

众笑。

师:不是太监。是上大夫,一个小官。谁输了?

生:秦国!

师:现在同意赵国赢了的举手!哎呀,都举手了?还有几个同学坚持自己的意见,看屏幕!我们知道,赵王为秦王鼓的是——

生:瑟!

师:瑟是什么?

生:瑟是一种高级乐器。

师:玩高级乐器丢不丢脸?

生:不丢脸。

师:秦王为赵王击的是——

生:缶。

师:否是什么玩意儿?请你读一读。

生: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p á o)、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x ū n)、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师:还有一段: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生:

师:秦王被蔺相如逼得玩那些乞丐玩的东西,有面子吗?

生:没有。

师:谁输了谁赢了?

生:秦王输了赵王赢了。

【点评:渑池会上,谁输谁赢,看似简单,但在四年级孩子那里,却遇到了不小的波折。真实的学情便是如此,怎么办?陈老师可能觉得有些意外,但他耐心的引导,足见其对学生的尊重。】

师:第三个故事,蔺相如说了一番话,哪句话真正打动了廉颇?

生: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生:我觉得是这句: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师:到底是哪句话?刚才大家的理由都说不过去。我们看看第二位同学说的这句话。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这句话里看出了蔺相如让了廉颇。

师:你怎么就看出让了廉颇?

生:把两个人放到一块儿说。

师:我也放在一块儿说: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觉得廉颇回来道歉吗?发现了什么?

生:按照书上的说法,可以看出蔺相如很尊敬廉颇!因为蔺相如把廉颇放在前面。

师:廉颇其实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现在,蔺相如把廉颇高高地摆在自己前面,表达了对廉颇足够的——

生:尊敬、敬意。

师:在我蔺相如的心里,谁更重要?

生:廉颇!

师:在我蔺相如的心里,谁的位置更高?

生:廉颇!

师:我的心中,我就服谁?

生:廉颇!

师:你看,这句话说得太有水平了!一起读!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声音高亢)就因为武有——

生:廉颇。

师:(声音低下来)文有——

生:蔺相如。

师:廉颇一听这话,心中的这口气——

生:就下去了。

师:哦,别人怎么看我,我不管。没想到,人家蔺相如如此抬举我老夫啊!服了吧?

生:服了!

【点评:人们常说,情商高的表现就是说话办事让别人感到舒服。蔺相如无疑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陈老师没有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缰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及其背后的人格力量。】

四、评说人物

师:这个时候,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几位人物的看法。

生: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好,把这个词在文中圈出来。勇敢,那就是有胆识!机智,那就是有智慧!

生:蔺相如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生:为国着想。

师:顾全大局。别人跟他过不去,他一味地——

生:谦让。

师:这叫有胸怀!有勇有谋!有胸怀!那,廉颇你们怎么看?

生:知错就改。

师:嗯,知错就改,了不起!

生:廉颇很厉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中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办。

师:赵王、秦王,我相信大家读了之后都有自己的看法。《将相和》的故事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选自——

生:《史记》。

师:要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得走进《史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史记》或者《白话史记》来看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人物点评,水到渠成。时间有限,点到即止。短短一节课的时光,说不定已经在孩子们心田里播下《史记》的种子。】

评:

陈德兵老师的《将相和》一课,今年五月在泉城济南举办的全国“十大青年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以独特简洁且富有思维张力的教学设计和现场大气智慧的课堂生成,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是一节有创造力的好课,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一、提炼文本内容,激活深度思维

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发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原因便是教师会紧抓一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为学生逐段分析、讲深讲透,甚至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要倾听记住即可,似乎是成为了一个盛知识的容器,无需思维的发生。陈德兵老师则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把文中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读成三个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呈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思维就此被激活。此举的意义在于,老师教会学生睁开一双智慧的眼睛,将文本读“薄”,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甄别归纳的创造意识。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激活思维的设计立足于课文,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与研究。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故事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最合适?学生便不局限一字,展开自主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真实的生长得以发生。

二、关注文本语言,丰富思维情感

思维不是无情物,它有清晰的模样,更有情感的温度。在三个故事的教学中,老师又智慧地锁定了三个核心的句子,研究品读、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温度。三个故事,三个句子,一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深度研读中,领悟“骗”的智慧;二是“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朗读指导中,体会“逼”的勇猛;三是“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反复斟酌中,感受“让”的情怀。这样一来,文本从“读薄”又到“读厚”,在学生心中,丰厚起来的是具象的情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三、凸显学生本位,生成真实思维

好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看到的是学生拔节似的生长。陈德兵老师做到了,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轻松的聊天状态,这与陈老师多年的课堂修炼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正如陈老师在课上幽默地和学生们说:“我给你们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这一个个“坑”,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是思维高度活跃的欢乐谷。这里,看不到老师的说教,听到的是学生基于思维的争辩与探讨,看到的是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陈老师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课堂生长服务的。陈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絮絮叨叨地线状分析,取而代之的是板块式活动。在一个个教学板块里,学生集中力量,展开思辨,获得成长。

当然,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当一个个思辨性问题在学生群体里展开时,我们会看到听到孩子们或直或曲的解读,甚至会有冷场的现象发生。陈老师不疾不徐,耐心地引导、等待,终于迎来了花开的幸福时刻。台湾的李玉贵老师说过:“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似乎见不得课堂上的冷场。”其实,课堂不是逗秀场,冷场是必要的,思考是必要的,为真实激活深度思维的课堂点赞。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安徽省广德县桃州一小

(此文刊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