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辛成:我要让交大的无名英雄们变有名

 热带咖啡 2023-08-04 发布于河北

“我做过最好的选择,就是去读了科技史的博士。”

采访的时候,沈辛成如是说。这么说的时候,他是很认真的。看得出来,那是由衷的骄傲。

火爆豆瓣的那本37.5℃的博物馆地图——《纽约无人是客》便出自他手。沈辛成于今年入职交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任助理教授,目前教授自然辩证法课程。决定采访这样一位新老师,除了因为我们的同学觉得他上课有料又逗乐之外,也是因为他做过很多一般人不干的事

Image

他写书,写歌,喜欢唱跳rap、钢琴,做过播客,学过考古。

“我现在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你一学考古做博物馆的,为什么跑去交大了?”

文科生中的工科生

“我因为从小数学很差,早早地就把自己归为文科生了,从高中开始,一路都是文科,但是一路又总是觉得自己的脑袋与圈层有格格不入的地方。我作风比较入世,对引证考证的兴趣真的不大,老是蠢蠢欲动地想要搞事情。”

沈辛成曾给自己下过定义,认为自己是文科生中的工科生,他认为追求价值和满足的一大方式是解决问题

沈辛成曾对自己的学科归属感到困惑,起初他觉得这种违和感是不是因为自己“表演型人格”与学科气质不符,但后来他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Image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文理分科这道界线其实是很荒谬的。现在喜欢说斜杠青年,其实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是既懂哲学又懂科学,还要变着法儿地往神学上靠;中国的儒士,总也要会算术懂水利才好真的治理,你不斜杠都混不出头。现在学科分工细了,书厚了,门槛多了,精力确实不够分配,但是这不代表那道界线就在那里,就不可逾越了,它其实是条虚线。”

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沈辛成用了整整十六年,待过不少中外顶级学府,但他说他最钟爱他读博的学校——佐治亚理工学院。他说在这所以航空工程、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见长的学校做研究时,给学生上课时,他第一次感到自己与理想之间,原来离得那么近

“工科生热衷于改造世界,专精于技术,却往往忘了退一步别有洞天。教他们历史和历史思维,就是在纾解他们的压力,充实他们的情绪,拓宽他们的视野。评判事物的标准多维了,人就会变得宽容有温度,不至于被冷冰冰的工具理性支配,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价值。”

结束博士学习生涯后,沈辛成选择回国了来交大,用现在最红的句式说:你们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们

在沈辛成看来,文理比重失衡不是靠鼓励理工科学生背诵古诗就能够调和的。“通识教育那一套我不是特别信,对于学生来说只怕是强加的额外负担”,沈辛成认为新时代需要拥抱理工科的新文科:“我想要做的事,只有在交大,才能做的成。”

我们太缺乏史料了

在西方,科技史怎么做,沈辛成举了个例子:西方学界早不吹工业革命了,他们喜欢吹瓦特的某个零件的设计如何使蒸汽机的输出翻番,很微观,但是见微知著,解答得了问题。

同样的研究,中国不做恐怕不是因为历史悠久厚古薄今,而是我们缺乏当代史料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觉得人家现当代科技史研究做的好不是人家脑袋比我们灵光,而是他们的史料资源太丰富了。我的博论写上海公共租界给排水工程的历史,英国人执掌的工部局,那真的是什么都记着,什么都有的查。我们课上学美国企业二十世纪的历史,那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这样的基础之上,怎么可能做出不像样的研究,客观条件就不允许你差,线划在那里了。”

Image

留美八年彻底“祛魅”之后,沈辛成认定了一件事:我们没有什么真的不如人的,中国的科技史研究是可以赶超西方的,研究古代中国只提供了路径之一,但单是那样是不够的。

你要超越人家的话术,先要有自己独一份的数据库,再深耕十年二十年前,中国的民用科技恐怕没什么值得书写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想为当代中国的科技史写作,从基层写起,当然第一个问题得先得弄到一手材料,不然写出来的东西没深度,也不好读。”

至于怎么做,当时的沈辛成并没数,但来到交大,沈辛成却为交大的科技史找到收集的出口:学生。

交龙队何止是一个社团

沈辛成在交大挖掘的第一站在交龙队。

回国后的夏天,沈辛成在深圳做调研。因为早些时候看的美国某商业频道的一部纪录片使然,沈辛成结识了机甲大师RoboMaster机器人大赛的策划人之一,那是一项多个机器人协同作战的高复杂度电子竞技赛事。他随后顺藤摸瓜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参赛战队——交龙队。

去年交龙队还是知名鱼腩,今年夏天,交龙队竟在流光溢彩的深圳“春茧”体育馆拿到了全国亚军。先是和老队长聊,再是和新队长、指导老师、英雄工程师、步兵工程师一一聊,蹭他们的工作会议,十几个小时丢下去之后,沈辛成意识到自己挖到金矿了。

Image

“采访交龙队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何止是一个社团,这简直就是一个公司!”沈辛成讲到交龙队时突然兴奋了起来。初建的交龙队虽然成员能力突出,但因为组织缺陷,队员们主意太多个性太烈,最后往往变成一盘散沙。

但是两年的时间里,交龙队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管理制度,自此以后,项目拖延治好了,天马行空落地了,队伍成果也迅速提升。“我们平时老讲创新,什么是创新?这就是创新,制度创新,它发生在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机智得不得了。”

参加交龙队的学生,除了机甲梦之外,很多是不满足于课堂的培养计划。他们觉得不过瘾,觉得太没有上手的感觉了,他们喜欢造东西出来,看得见摸得着。课业之余,他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学生创新中心,为了改善一门炮吊射的精准度想破头,争吵

辛成说他就问到了这么一个学生:“他非常非常有天赋,老天赏饭吃的那种,也很傲,谁都不买账,所以谁也都不买他的账(笑),但是他最后冒着风险卡着时间把输弹和炮口的机关做出来了,放到场上一测,嘿!管用!所有人全部熄火,方案通过。我虽然来交大的时间不长,但我感觉这种对事不对人,为公不为私的氛围,肯定不止这一例,真的是一股清流,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Image

还是得从头创造些什么

于是,捡史料就从这里做起了

正值马院成立十周年和科史院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之际,沈辛成设计了一个系列讲座,叫“创造者说”,他想让交大各种名不见经传的基层科研人,来这两个学院提供的平台,讲自己的科研心路。

在这里,成败不重要,赤诚有爱才重要。这个系列的第一讲,就是交龙队的成军史,沈辛成说,往后还会有更多,希望有兴趣与谈的师生主动联系他。

他最近又在积极筹备学生社团“创造社”,致力于提供课堂外的跨学科交流体验,打破院系的藩篱,让有故事的学生们走到一起来。

自然辩证法结课时,有学生来找他,求教耐着性子读书的法子。这个学生说,日常科研太琐碎了,往往干着干着都忘了自己为什么在跟这么小一个问题死磕,但是读其他东西他又读不进去,他觉得苦恼。不能立刻提供宽慰方案,沈辛成觉得有点不甘。

“我就觉得,哪怕是吐槽也好,哪怕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好,也得有这么一个社团,让学生们能去其他院系看一看,文理工什么都好,认识些人,透透气,天地就宽阔了。他哪怕是倒苦水,那也是我们一手史料库的一块板砖啊。”

尾/声

采访最后我们问起 “创造者说”这个名字的缘起,沈辛成老师说:

“创新这个词用得太多,大家都脱敏了,所以我用了'创造’,我觉得也就交大这样造真东西的学校,才配得上这词交大的创造者们都是英雄,我要让无名英雄们变得有名

他提到他在佐治亚理工时他就喜欢看学生在大草坪上飞无人机,我们告诉他学校有个叫电院大草坪的地方,也有飞无人机的。他说他听人提过,但是学校太大了他至今没找到。同学们下次遇到沈老师,记得帮他指个路

【讲座彩蛋】 

Image

11月20日,“创造者说”系列讲座第1场:交龙队是怎样炼成的正式上线。

如果你想要了解上海交大RoboMaster机器人战队的成军简史,想要走近全向输出火力的学生创新中心,或者你对沈辛成老师的工作感兴趣,想要听到同学中口碑俱佳的沈老师现场讲解,那么这次讲座绝对值得前往!

时间:11月20日(下周三)14:00

地点:学生创新中心 思源楼200号

                          报名请扫二维码↓ ↓ ↓

采访 | 王更 徐慧颖 杜颖莹 宋桂花

摄影 | 宋桂花

责任编辑 | 闻一婵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