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病毒”一词在中古英语里的本义是“蛇毒”。然而,这个词在拉丁语古义里就更有意思了,既是蛇的毒液又是人的精液;也就是说它既能毁灭生命又能创造生命。后来的科学发现表明,它的拉丁语原义竟是千真万确的。

——《在病毒中生存》

1

不出意外,我也羊了,这几天只能躺平卧倒和病毒共存。

各种群、各种大小V,各种鱼龙混杂的文字、图片、言之凿凿的论断充斥耳边。

有的凭常识就知道逻辑站不住脚,比如说复阴后保护好自己一个月,可以免疫一年,其实是在混淆复阳和二次感染的不同概念,实属误导。

有的比较隐蔽,比如咬文嚼字挑连花清瘟外包装汉字的毛病,也有指责疫苗不良反应症状竟然和目前感染症状一样,暗示疫苗无效的。看到这样的转帖,只要稍微搜索一些专业的书籍或网站,加上自己的独立判断,也会很容易发现传播者的立足点有问题。

但这些观点仍有大批粉丝传播叫好。

无知并不可耻。

可耻的是,无知却还愚昧地盲从。
2

于是,趁着躺床上和病毒共存的两天,找了这本书,试图学习下背后的科学原理。

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字“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3


本书的核心逻辑观点:
世界上的生物演化依赖于两个方面:
一、遗传与变异给生物演化提供原材料;

二、生物演化这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个重要的引擎来驱动,那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

所有的生物的演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包括病毒的变异,都遵循“自然选择”理论的原则。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优胜劣汰胜出的生物,会逐渐适应某类病毒对其免疫;而病毒在变异过程中,既可能向毒性更大的方向变异,也可能向毒性更小的方向变异。但由于毒性越强容易杀死健康细胞,不利于病毒找到宿主进行自我复制,所以从“进化论”物竞天择的角度,病毒变异一定会走向毒性更弱但更容易复制的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病毒的毒性并不是杀伤力极大的,而且其毒性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逐渐减弱。从新冠病毒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也可看到这个趋势。

当然,这个趋势也可能发生例外,就是两种病毒在宿主体内发生了基因重组,历史上几次严重的H1N1禽流感就是这样产生的。

鸟类的禽流感病毒既传给人,又传给猪,当猪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又在鸟类身上发生基因重组时,就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新流感病毒,又产生新的一波大流行。

4
认识病毒

病毒没有细胞;它们既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膜。它的核心是包含遗传指令的核酸(DNA或RNA),外部包裹有蛋白质外壳。

病毒在遗传与繁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异。可是,病毒又跟生物体不一样,它没有新陈代谢功能,它不能吃不能喝,当然也就不可能把食物转化成能量。它缺乏核糖体(即核蛋白体),因此不能从信使RNA(mRNA)分子中自主地生成蛋白质。

由于缺乏这些基本的生命功能,它不能自行繁殖,必须寄居在生物体的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在不同生物物种之间,担负着交换基因的重要角色,大大增进了基因多样性,并时刻驱动着生物演化,进而丰富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彻底清除病毒的想法,既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荒谬可笑、极不明智的。

病毒感染正常细胞的过程:
1.病毒颗粒附着到宿主细胞上。
2.病毒颗粒将其遗传指令(即病毒遗传物质DNA或RNA)释放到宿主细胞中。
3.病毒遗传物质“俘获”宿主细胞酶,生成新病毒颗粒的“零件”。
4.新病毒颗粒的“零件”组装成新病毒。
5.新病毒脱离已被感染的细胞,继续去攻击和感染其余的宿主细胞。
5

在已知的7种人传人冠状病毒中,有4种会引起轻微感冒症状,另外3种可能致命,即SARS、MERS和新冠(COVID-19)。

很不幸,这3种致命的冠状病毒,全部都是在过去20年内集中爆发的,而我们都不幸地成为了它们大流行的时代的见证者,这在人类历史上也算罕见吧。

为什么新的致命病毒越来越频繁出现,本书归结为两个原因:
一、全球化时代,是病毒传播的加速器,很容易造成全人类瘟疫大流行;
二、随着地球变暖,大量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甚至几百万年前的远古病毒,从冻土层破土而出,对只有短短数千年进化史的人类来说,绝对是重大的威胁。
6


因为RNA病毒的超高变异性和不稳定性(是DNA进化速度的100倍),注定了我们注射的疫苗,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感染,打了2针、3针的人照样躲不掉的原因之一(很多人2021年就接种完三针,那时还是德尔塔病毒,而奥密克戎是从2021年底到2022年才开始流行),所以三针疫苗的预防感染效果并不好,至于说防重症,还待验证,因为病毒变异后毒性本来就在下降。

新冠病毒极有可能像流感病毒那样,将会与我们长期共存,而不会像SARS和MERS那样“挥一挥手不留下一片云彩”般离去。显然,大家会问:“下一次会是什么样子呢?”但这很难回答,因为病毒变异很快,因而每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病毒株不同,疫情严重程度每次也都因时因地而异。
7


从未想过阅读一本介绍病毒溯源的故事,竟然像侦探小说一样扣人心弦,精彩纷呈。

本书介绍了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复活实验、2003年SARS溯源、以及1981年HIV艾滋病病毒溯源,抽丝剥缕找到真相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求知的强烈欲望和使命感。

我觉得这本书好,是因为它解答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来的不少疑惑,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这本《与病毒共存》在专业的学术报道和大众化的科普之间,找到了融合之道。

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是难得的人文科普佳作。

推荐。

三个石头    2022.12.23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