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問 6-10

 明六壬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 【本篇題解】本篇從自然界陰陽變化和人體的三陰、三陽的差別談起,說明了三陰三陽的離合變化,闡釋了陰陽開、闔、樞的關係。這其中個別作用就是離,相互為用調和統一就是合。

  • 自然界陰陽變化並非不合於人體之數(三陰、三陽),而是有複雜精細之變化,其總綱在陰陽之對立統一。(TAG : #陰中之陰、#陰中之陽、#陰陽之變)

  •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帝曰:歧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 說明三陰三陽之離合變化,明示陰陽開、闔、樞之關係,而各自合而為一 (TAG : #太陽+開、#陽明+闔、#少陽+樞)

  •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帝曰: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帝曰: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本篇之名句選:
★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主要是說明脈象依陰陽理論而展現出來的病變機理與症狀,更強調了胃氣的重要性和脈象表現,之所以稱為"別論",表示不是陰陽的泛論。

  • 四經十二從說明四季及十二個月和陰陽、脈象之間的關係

  •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歧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 無胃氣之真藏脈在五藏的表現及至死病程。

  •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 說明三陰三陽經脈的病變機理與症狀。((TAG : #懸絕、#癰腫、#痿厥、#息賁、#風厥)

  •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ã;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 陰陽表現在各脈的說明(TAG : #、#、#、#、#)

  •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絃,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 陰陽失調而見之病症發展。

  •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 分別說明生陽死陰(五行生克的說明)、結陰結陽、陰搏陽搏之所屬疾病

  •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辟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 ★ 五藏常脈


  • 五藏

    真藏脈死期

    常脈

    說明

    18

    鼓一陽──→鉤

    陽盛急脈─→來盛去衰

    9

    鼓一陰──→毛

    微陰之氣─→輕虛而浮

    4

    鼓陽勝急─→絃

    微陽之氣─→端直以長

    12

    鼓陽至絕─→石

    陽氣沉潛─→沉潛如絕

    7

    陰陽相過─→溜

    陰陽柔和協調,脈和緩


本篇之名句選:
★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說明了人體的12個器官的特性及所司生理、神志機能。並且以12個古代官名來對比描述,也強調了各個臟腑必須彼此協調才能夠領神明體安。

  • 以古官名而喻各臟腑之功能。強調各自之特性和所司生理、心理機能

  •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歧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主明則下安: 說明心主神明是重點,十二器官共同作用協調並以調神志為最要。

  •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 (TAG : #神明、#五味、#受盛、#作強、#水道、#津液、#氣化、#靈蘭之室)



  • ★ 臟器作用異同比較


  • 臟腑

    素問‧靈蘭祕典論

    靈樞‧本輸篇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合肝,膽者,中精之府

    膻中

    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

    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小腸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合小腸,小腸,受盛之府

    大腸

    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肺合大腸,大腸,傳道之府

    腎者

    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中瀆之府,水道出焉

    膀胱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而能出矣

    腎合膀胱,膀胱,津液之府


本篇之名句選: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章的重點一開始在說明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說明了候、氣、時、歲之計算。這些用於說明五時五氣之勝負規律及非常對人體的影響,進而將天以五氣、地以五味和人體的五藏做結合,提出了藏象學的基礎理論。

  • 六六九九之會: 天度以六六制節,氣數以九九制會,天地有九野,人有九藏(五臟+胃大腸小腸膀胱)

  •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歧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 積氣盈閏之理。候、氣、時、歲之計算: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歧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 五時五氣之勝負規律及非常對人體的影響。

  •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歧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歧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歧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歧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勝。  歧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歧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柰何。  歧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 天地運化之於人: 天以五氣、地以五味而長養人之五臟

  •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歧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臟象學 

  •   帝曰:藏象何如。  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 說明人迎寸口脈之對比關係

  •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 臟腑基本性能表:


    基本性能

    外在(華)

    內部(充)

    陰陽區分

    五行

    生之本,神之處(變)

    血脈

    陽中之太陽

    (火)夏氣

    氣之本,魄之處

    陽中之少(太)陰

    (金)秋氣

    封藏之本,精之處

    陰中之太(少)陽

    (水)冬氣

    罷極之本,魂之處

    陰(陽)中之少陽

    (木)春氣

    倉廩之本,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營之居也

    唇四白

    陰中之至陰(?)

    (土)土氣

  • 五臟的各種整理,請參看: 

  • 黃帝內經五行總表


本篇之名句選:
★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 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章是在深入說明五藏之間的關係,並且說明五藏與五味、五臟色診見生死,以及五藏與脈、髓、筋、血、氣的聯繫,並將色脈合參以明臟象與疾病的關係。

  • 五臟與五體、五華的對應,以及五臟之間的制約關係。

  •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 五臟與五味的對應,以及根據五臟之間的制約關係,五味太過時所導致的病理變化。

  •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 五臟的死色。

  •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尚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 五臟的生色。

  •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 五臟的正色。

  • 色味當五藏:  白當肺,辛,  赤當心,苦,  青當肝,酸,  黃當脾,甘,  黑當腎,鹹,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 五臟與脈、髓、筋、血、氣的聯繫。

  •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鍼石緣而去之。
  • 診斷的根本是五決。

  •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腹滿䐜脹,支鬲胠脇,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欬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 脈診與色診合參。

  • 夫脈之小大滑濇浮沈,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 臟腑應合比較表



  • 素問五藏生成論

    靈樞本輸篇

    靈樞本藏篇

    肝之合筋也,其榮在爪,其主肺也

    肝合膽,中精之府

    肝合膽,筋其應

    心之合脈也,其榮在色,其主腎也

    心合小腸,受盛之府

    心合小腸,脈其應

    脾之合肉也,其榮在唇,其主肝也

    脾合胃,五穀之府

    脾合胃,肉其應

    肺之合皮也,其榮在毛,其主心也

    肺合大腸,傳道之府

    肺合大腸,皮其應

    腎之合骨也,其榮在髮,其主脾也

    腎合膀胱,津液之府

    腎合三焦,膀胱,

    腠理毫毛其應

    本輸: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府也。

  • 五臟的各種整理,請參看: 

  • 黃帝內經五行總表


本篇之名句選:
★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 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 參見: 靈樞五色篇_面部之臟腑形體內應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