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陵九子 || 第38期雅集 || 自写自评

 墨染千秋诗社 2023-08-05 发布于四川

自写自评

出题:老八

十八公耶

四顾
群圈灼灼耀金阳,天地纵横觅梦乡。
莽莽纤纤花瓣泪,悠悠荡荡柳枝肠。
樽前细数灯光密,纸上狂喷酒气昂。
起落红尘名利是,清闲屡展圣贤芒。

有意似无意,乃得诗真趣。余作“诗”则常不得其意,惭愧惭愧!此诗兴感,不外群圈之热闹繁盛,旨浅言白,但书胸腹而已。李白曾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此言得之。吾觉四周皆列日,唯余是星尘,故首联即生慨;颔联则以花柳情态承接,示一己之渺小纤弱;颈联一转,终有未甘未了之愿,然个人能耐何足道哉,聊借杜康屈平之态以舒肝肺;尾联续之,又兼结篇,明尘埃虽小,亦可折射反照日月之光,吾辈岂可一味自怜乎,唯,尾联似亦有看破而小山峦之意。拙笔难达慧心,姑呈鄙见,就教于诸君,乞指正!



坐看云起

谒潮州韩文公祠
心系苍生岂自安,可怜无计挽狂澜。
风霜展转劳双屐,肝胆从容历万端。
兴学劝农何惮苦,释奴驱鳄不知难。
退之千载名犹在,山水相随改姓韩。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评价就是,"文起八代之袁,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对于先贤的仰望,由来久矣。不久前路过潮州,终于有机会到韩文公祠一游。

韩愈之所以被贬到潮州,原因在于他写了《谏迎佛骨表》,劝阻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处死。因此才有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在首联,我联系了他的这一联诗,以及苏轼对他的评介生而发感慨。历朝历代,很多文人值得我们敬佩的就在于那份责任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至于个人安危,早就置之度外。

从京城到岭南,路途遥远,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可见一路的艰辛。但是韩愈淡然处之,从容赴任。这是我在颔联表达的意思。虽风霜展转,而肝胆从容。

颈联主要写他在潮州的四大政绩,虽然在任只有八个月,但是,他传道起文,劝农驱鳄,他捐出所有的俸银,用作办学费用,并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以正音为潮人诲”,虽然在位时间短,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在潮州府辖地,名字被用做地名,影响最深远的是韩愈。如今,潮州的江叫韩江,潮山的山叫韩山,潮州的书院叫韩山书院。诗的尾联,山水相随改姓韩,是我此行最大的感慨。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是非功过,自有评判。把山山水水改姓韩,就是对一代名臣最大的褒奖。



博陵闲士

立冬
信步闲庭外,凭栏四望中。
新禾因露白,老叶带霜红。
风过千山瘦,云飞万里空。
乡邻频约酒,不厌话年丰。

自己评自己的诗还是头一回,不过八妹出的题目还是要按时完成的。找到一首旧作,五律《立冬》,此诗吾爱网上推荐过,想必不错。可我觉得一般般,因为是我写的,呵呵。

怎么评呢,无非是赞扬,因为能提出批评的地方自己也就改了,书归正传,厚着脸皮吹嘘一番。

首联,写作者闲来无事闲适的生活。信步,无目的地走,凭栏,没有时间的羁绊。写出了悠闲自在的心境;颔联,颈联都是望中所见所感。新禾,指冬小麦。初冬的早晨麦苗因露而泛白,枫叶在霜中泛红,虽然到了冬季颜色还是这样分明。如果说颔联是近景,那么颈联一笔拓开写远景,寒风过后老叶凋零让人感觉山瘦了许多,云飞走了感觉天地空旷了,这就是冬天的景象。这两联有很强的画面感,而且对仗工整,用字考究。尾联,前面描述的都是乡村风景,自然也少不了乡村的故事,频约酒,不用说一是好客,二是有(丰收)喜事。末句展现出农民的喜悦之情,酒桌之上话丰年,不厌二字用得非常好,既呼应了频字,且耐人寻味。

当局者迷,还望各位方家提出宝贵意见!



懿子

有感江西黎川紫府桥
喧嚣尽处与春融,香殿长堤古雅风。
水转楼台村在北,云推舟楫浪朝东。
碧峰高树重廊外,明月清天一抱中。
当日渔郎应不见,还须邀醉付家翁。
 

这首诗是一首应邀作品,是通过查询史实和图片资料进行的创作。这里引用一下相关资料的节选:江西黎川宏村紫府是一处最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建筑,当地村民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爱国诗人余光令而修建。余光令曾因明朝灭亡后,父母先后去世陷入悲痛之中,将双溪河畔的住宅取名为“汉阁”,并且在大门上书写了一副对联:“有心观明月,无意看清天。”清康熙五十五年,同邑的仁人志士开始在双溪旁建成紫府,既供奉吕纯阳,又珍藏余光令父子的文学作品,内设学馆、慈善、医药等馆堂,后渐成为宏村文人、社会名流集会的地方。后此桥多年失修,在近年,得一位付姓的老者自筹资金进行了修缮,并收录古今诗人创作此地的作品刻印在桥上。

自己作品羞于点评,暂且谈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方式。没去过的地方要怎么写,开篇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交待时间、地点还是人物,如何避免平铺直叙,作一个诗意的开篇。面对一副寻常可见的照片,远有白云蓝天、青山重峦,近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我选择了以所见开笔,为突出画面感,在大范围中由远及近,城市在山和桥之外,若写成地点在城郊,就失了诗意,细想城乡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当然是繁华与喧嚣的终止,清幽与安宁的开始,而我就站在这清幽安宁开始之处,所以我用了喧嚣尽处起笔。再由远及近,借用了资料中有李纯阳道观的描述,再转到我自己的落脚处,于是有了承联。我站在楼台上,水在我的脚下流转,按惯性思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望中的村落就在我的北边,云推舟楫是表达了水的清澈,水朝西流而浪往东的回流,让原来寂静的图画有了动态的感觉。转联应进入主题了,在此引用了余光令的诗,“有心观明月,无意看清天。”当时明月青天不可两得的情况在如今已全然改变,树高峰绿是展示今时的繁华,明月和青天都在我的怀抱中,也同在百姓怀抱中。最后点题,当日的渔郎虽然不在了,但让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得以传承和永存的是谁,是自筹资金重新修缮这个桥的付家老大爷。

全诗到此结束,终是未去过的地方,可能表述未达其意,还敬请诸位指正。
 



晨曦初露

假期查寝
今夜转微凉,开门草气香。
屐声三两两,灯影一行行。
霁月识人面,南风牵我裳。
依稀迎学子,恍惚是寻常。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初夏时节,学生放假回家了,值周的老师留下来查寝,写的就是查寝时的所思所想。可能是今年的夏天来得有点儿早,虽然是初夏时节,但也连续多日天气炎热,唯有今夜仿佛一场夏雨即将来临,天气变得有些凉爽,推开门,可以闻得草湿露露的和着泥土的芳香。查寝的老师也难得卸下平日的严谨放松一下,他们穿着拖鞋,三三两两的在校园巡查。校园宁静祥和,只听得见老师们拖鞋发出的“嗒嗒”的声音,也没有多少行人,只有路灯稀疏的影子迎面而来。这个地点这个时间的这轮明月应该熟识我了,月光轻拂我的面宠,微风牵着我的衣裳。面对如此熟悉的场景,我不禁有些恍惚,仿佛莘莘学子像平常一样迎面而来,我们正相互问好。本诗的主旨是表达假期查寝又遇到凉爽天气的放松,同时表达了对学校的喜欢和对学生的想念。



淮君

微群同题之秋实
留守边村时日长,燕来雁去又秋凉。
闻风榛栗林中落,着雨山瓜岩畔香。
微信但酬尊老侣,黉门正考读书郎。
粗针大脚千条线,一路相思纳远方。

先后写了三万多字的诗评了,品自己的诗倒真还是第一次,总有那么一点欧立希给自己写信的意思,难免流于自诩。

好久不写七律,倒不是七律有多难,格律诗里要说写成顺口溜,一点都不难,真要往好里写,最难的不是律诗,而是绝句,绝句里最难的也不是七绝,而是五绝。所以平日里写五绝的多一些,律诗里更多的是写点五律,五律的范儿似乎更适合这年近半百的心境,如果总是用大开大合的七律去歌唱,还是感觉少了一丝沉静。

诗群里同题,一时多嘴,便接了个差事。秋实这个题目,虽然带着一个实字,认真地说却有些虚了,放在唐朝恐是没人使用这个题目的,至少成不了经典。但按照群里的规定,题目是不能更改的,于是在前边加了五个字,把它化虚为实,便成了《微群同题之秋实》。

整首诗写留守妇女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思念远人的情景。内容不新不古,但更扣当今时代的背景,接地气,写雅致还是有难度的。

首句起,留守,点明主角。时和日,点出留守日子的漫长。之所以用时和日,而不用别的字词,就是要刻画掰着指头算日子的情境。边村,包含着孤寂的成分在里边,没有明说,是要保持古典诗词的含蓄。

二句承接首句,有转折的意思。日子虽然漫长,但燕雁来了、走了,眨眼又是秋天了,似乎有了更多的盼来归人的希望。

三句开始铺展。林中的榛栗自然脱落。闻风,就是听到风就落了。实际风还没到,是果子自己熟了。雨后的山瓜开裂了,岩畔上飘来甜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着,成熟着,这是自然之秋实。

颔联写自然状态,颈联写人世生活。五句移形换位,写丈夫发来红包,酬劳孝敬老人的妻子。六句再切换镜头,学校里孩子正在考试。当然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同时发生的场景,如蒙太奇。这一联,明着写丈夫、孩子的成果,实际也是从侧面写主人公,这一切,也都是主人公的成果,同样是秋实,是劳动的果实。

尾联转回来,继续正面写留守妇女。粗针暗示鞋底的厚,大脚(针脚)暗示内心的急,千条线暗示相思的多。结句用纳鞋底衬纳相思,一针一线,全都纳成了思念,一针一线,全都纳给了远方的人儿,用通感和移觉来表达这无尽的、时时刻刻的思念,让相思来得更多、更稠、更深刻、更磨人。

自己感觉最成功的是中二联之间的对比关系(自然和人为的对比,静和动的对比,听觉和嗅觉的对比等),以及颈联的时空切换。同时,在打破平正的情况下,通过首尾呼应,又让整首诗总体上归于完整、紧凑和浑成,也是相对成功的地方。
 



晓枫婉月

鹧鸪天·明月照高楼
几朵星晖映月前。烟村静谧意幽然。
清光落落酣沈里,孤影兢兢屏课前。
抛世事,摒尘寰。传经育李不知眠。
他年鹏翅同风起,勿忘师恩谆作鞭。

此词填于20年4月29日晚。就跟我的人一样,我的诗词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过于直白,可读性不强。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情绪的纡解,生活的记录。之所以选这首词来解析,是因为现在正值毕业季,比较应景,也比较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解析诗词就不能不说创作背景,当时正值疫情初始,孩子面临小升初,网课作为时新名词进入大众视野。当时怎么说呢,没有一个毕业季的家长不会着急,不会忧虑孩子的学业。我记得老师组群时我很懦弱的一句,我不会辅导。老师怎么回的呢?她说:你只要保证他听课就行,教会他是我的事,你不用管。受疫情影响,也许是落下的课程过多,29日晚,一天学校课程结束之后,学习群里还不时有人问问题,问题从18点到22点从未间断,但无论多晚,都会有一个耐心的解答。遂感,此作成。

题目之所以叫明月照高楼,是觉得此时的老师就像明月一样,在照耀着这些平凡的孩子,也许他们现在是一块砖,一块瓦,但在师恩的沐浴下,终会汇聚成来日高楼,在各自的生活里大放异彩。起句“几朵星辉映月前,烟村静谧意悠然”交代了写作背景,星辉月朗村中一片静谧安然。二句“清光落落酣沈里,孤影兢兢屏课前。”这句话用对比的记实手法写出月光肆意,很多人都进入了深沉的睡眠,却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在屏幕前一个个解答问题。“抛世事,摒尘寰。”这六个字我发出来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我言过其实,不过我自认放这里是可以的,最起码在当时当刻,老师是摒除了一切繁杂,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耐心解答孩子问题的。“传经育李不知眠。”这句不作解释,字面意思。尾句“他年鹏翅同风起,勿忘师恩谆作鞭。”当有一天像大鹏展翅一样扶摇直上,可千万不要忘了老师们的谆言鞭策啊。这句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又寄托了对孩子们的无限期许。

诗词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老师只是一个缩影,简直不要太多,我很庆幸,从小学再到初中的九年,孩子遇到的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极为包容。因为木讷从未当面表达谢意,甚憾。



荷娘

别春城
行囊满载重斜倾,急雨纷飞早启程。
华发虽添人未老,乡心不减意难平。
无关富贵千般爱,尚记归来一份情。
只此途中多感慨,何能笔下写分明。

第一次解读自己写的诗,还是觉得有些可笑,但还是愿意去尝试,也许能让日后写作有一点长进。别春城是2023年7月25日离开家乡时的真实写照,言辞简单,没有运用任何手法。(因为目前还不会)。平铺直叙,称其为诗,有时候很惭愧,每次写下来的都觉得是记流水账。但因为热爱诗词,就以这样的格律形式完成。可以给一些热爱诗词、不敢动笔的人以信心。总是愿把自己写的留给那些不写诗的人去读,从来不敢让专业人士看。这也是三年写诗生涯没有成长的最大原因。

第一句突出是重字,已经满载又加重字。也就不是行囊本身的沉重。并且另加倾斜,倾斜是因为在年迈的送行者身上。第二句景象纯属天公偏爱,雨转移了很多直接面对分别的话题。送行的两位老人更多做一些防雨的准备,早字是在体现我心里不安和路途遥远。第三句是假的,华发增加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只是我个人的意愿,悄悄的去看,两位帮我带大女儿的人,都已经年过古稀。对他们的牵挂没有因为三年的分别而减少,每次想来都是很难平静。在我最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关爱与帮助,我也是贪爱钱财的人,但此刻这爱已经超越了俗世中的富贵荣华,要记得常回来看看。仅仅是在途中生发的感慨,怎么能几笔就写清楚,只能说这是一首用情很深又不会,也不敢煽情的诗,数次改动,依然是词不达意。谨以此纪念离乡三年后,回乡再离别的瞬间。同时越发热爱诗词。如果世间缺少诗词,分别就只是一句再见而已。“相见时难别亦难”今时深有体会。尾句更是对自己才疏学浅的强烈不满,为什么不能用笔把一切写得生动一些呢?有很多场外的情形无法入诗,倍感遗憾!最后愿诗词成为我人生一本厚重的日记。愿跟随诗词传承者的脚步走的更远……



左拉

隔离有记
岂是偷来数日闲,幽幽独住小房间。
自知冷暖唯加被,每测阴阳似闯关。
回首三年思国累,凭窗此刻感民艰。
时交冬月已初五,落叶铺街谁上班。

这首是2022年11月底所作,当时疫情肆虐,仿佛不可控,因为密接(同在食堂吃饭)被隔离在一家纺织厂的职工宿舍里,单人单间。公司立即停工,不知道明天是怎样,都在想以后如何维持运营。隔离了十天,每天电话会议不断,甚至有半夜召开的,一刻也不能放松。殊不知那是最后一次强制隔离,是末班车。现在回头想想,又难捱,又好笑。

回到诗句里,“岂是偷来数日闲,幽幽独住小房间。”这几天的“假期”既不是偷来的,也没闲着,每天该干啥还要干啥;“自知冷暖唯加被,每测阴阳似闯关。”由于隔离的人太多,有个地方就不错了,正值初冬,房间空调也不正常,冷得要命;每天早上做核酸都捏了一把汗,总希望是不要成为住院的那个;“回首三年思国累,凭窗此刻感民艰。时交冬月已初五,落叶铺街谁上班。”三年了,国家发挥体制优势调配全国资源,为抗击疫情做了太多的工作、花了无数的钱、动员了能动员的所有力量,不是累是什么。而我们普通的百姓,也经历了许多,囊中渐虚,生计堪忧,即将过年了,大街上冷冷清清,铺满了落叶,一个上班的人都没有。

事实上疫情带来的影响直到现在仍没有完全消除。在难以计数的涉疫作品中,此诗语言平白、毫无技法、平铺直叙,实在说不得好,但很真实,作为那段经历的写照是可以的。

有必要补一笔。隔离出来没几天,迎来了全面放开。一个月以后,阳了,算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吧。也作一律,如下。

染疫有题
胡茬扎手脸稍黄,数日苦撑因患阳。
剧咳唯多喝开水,高烧恨不卧冰床。
一时难炼金刚体,三载谁呈扁鹊方?
裹被犹能驱热毒,懒从公号读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