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金色年华554 2023-08-05 发布于江西

所谓的阳谋,就是明知是个坑,你却不得不往里跳,就好比古代的围城必阙,重兵包围之下,给你留一个小缺口,让你抱有侥幸心理,那样的话,你还会拼命吗?所以在绝大多数时候,你明知可能会有埋伏,但是你还是会从那条路突围,这就是关公败走麦城,被吕蒙所围,从小路突围被杀的故事。

上一篇,我们讲了历史上高明的几大阳谋,如冯亭献上党于赵国,引发了秦赵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韩国却能从漩涡中抽身,亲手点燃战火,却把战场留给了别人,颇有点断臂求生的味道。还有就是推恩令,以多数人的利益来反抗少数人的利益,导致了诸侯王在封地内的权力通过继承条例被不断稀释,最终无法威胁到中央。另外还讲了齐国与魏国争霸期间的两次决定性战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抓住魏国的弱点,两次偷袭魏国都城,并于途中伏击魏国的军队,最终击垮魏国,成为了战国中期的天下霸主。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那些至高阳谋的后半部分,看看还有哪些难以破解且难以想象的手段。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4、又当又立:挟天子令诸侯

挟天子令诸侯,自古以来都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段,但是这招确实好用,所以历代枭雄都会很高兴地采纳,说到底,就是不取天子之位,但得天子之实。不过用这招风险性也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权力反噬,引来杀身之祸。比如汉末的董卓、北魏的尔朱荣和北周的宇文护,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权力的关系,过于飞扬跋扈,最终死于非命。

挟天子令诸侯,其实最早的模式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尊王攘夷,齐桓公在周王室王权不振的情况下,以自身强悍的实力为基础,不断团结周边的小弟,然后形成一个很大的集团,假装尊奉天子号令,实则借天子的名号,行天子的事情。带领小弟们北面出击攻打赤狄,收复了河北大面积失地,然后向南方压制楚国,将还未开化的楚国压回了荆襄。之后晋文公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四面出击,不断胜利,打出了华夏文明的威风。

真正提出这个观点的,其实是曹操手下的智谋团,当时汉献帝从长安逃出来之后,号召关东众诸侯勤王,当时曹操手下的智囊团队,如荀彧、董昭、毛玠、程昱等人皆劝曹操迎奉天子。以一句“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不仅可以打动天下人,更是可以收买天下的知识分子。然后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昌,将汉献帝养作富贵笼子里的金丝雀,然后自己代天子行使权力。

这样,曹操仿佛就异军突起,地位凌驾于天下诸侯之上,以天子的名义诏令诸侯,诸侯听从仿佛就是认同了曹操的地位,若是不听就是有不臣之心,那曹操就有了出师讨伐的机会,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天下诸侯明知诏令出自曹操却又不得不听,之后的什么两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无不是利用天子权力,去分裂打压诸侯。而且有天子在手,天下的知识分子以及士族往往会前来效忠,所以曹操在手握天子之后,短短十年内,几乎就成为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后迅速统一了北方,造就了曹魏根基。

因为这个方法过分好用,所以历史上很多枭雄都会照搬,最典型的就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期的朱温。唐昭宗后期,天下分崩,强藩四起,而唐朝皇室全面受制,在关中地区屡屡受制于李茂贞等人,再加上宦官为祸,唐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之后因为关中常年被李茂贞压制,后来又落入到朱温手中,唐昭宗甚至在长安都待不下去了,想要东逃投奔李克用,在陕州被朱温劫走安置在了洛阳。之后朱温以唐朝皇帝的名义,加封朱温为梁王,加官晋爵,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安抚和收服周边的小诸侯,最后称霸中原,代唐建立了后梁。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多尔衮和顺治帝

除此之外,清朝初年,枭雄多尔衮也用过这一招,皇太极去世后,满清内部混乱,有很多股势力都有争夺帝位的能力,最强的无非就是豪格和多尔衮,当时多尔衮未必有能赢豪格的把握,而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满清内战即将爆发,于是多尔衮玩了一手绝的,先跟豪格表示,各退一步,两人都不当皇帝。然后利用与孝庄皇后的关系,迎立福临为皇帝,也就是顺治帝,当时福临不过五六岁,通过孝庄,多尔衮被加封为摄政王,然后就此总领朝政,率领八旗军入关,剿灭了李自成,入主中原。多尔衮直到去世,都一直掌控着满清最高权力,而那些八旗曾经的竞争者,也只能被这手挟天子令诸侯玩得垂头丧气。

5、无惧无畏:换家战术

有时候最难的问题却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因为真理时常是最朴素的,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两国从图们江口到新疆喀什地区,总共有着数千公里的漫长边境线,北方的苏联俨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威胁。随着两国交恶,中苏边境不稳定成为常态,从1964年到1969年,短短五年间中苏边境发生了四千多起武装冲突,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当属珍宝岛事件,因为苏联自持军力强行入侵,致使两国彻底交恶。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珍宝岛血战

而众所周知,苏联是当时世界的核大国,无论从军备还是核武器以及常规武器都远胜于我国,但是在珍宝岛战役中,我军将士们凭借保家卫国的一腔血勇,在珍宝岛死战不退,凭借着血肉长城抵挡住了苏联军队的入侵。此次战役引发了苏联高层的震动,毕竟当时中国也研制出了核武器,而且又在和苏联正面对抗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所以,苏联国内关于中国威胁论开始蔓延。

而当时苏联某些偏激的政客,就提出了趁中国还未完全崛起,可以利用核武器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要知道,当时我国虽然有了核武器,但是数量有限,且投射能力也有限,所以对苏联的核威胁近乎为零。如果苏联当时对我国发动核战争,那以我们国家当时的军事实力,基本上就是被动挨打的状态。而且这个方案,甚至获得了当时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的肯定,作为了应对中国的备选方案之一,甚至当时苏联已经联系了美国,说明了针对我国进行核打击的可能。可以说,当时中国处于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间段。

而美国当时考虑到留着中国牵制苏联比中国被苏联摧毁更有利于冷战局势的发展,所以很隐晦的在一个小报纸《华盛顿明星报》上刊登了这一消息,暗示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局势和苏联的动态。而为了化解这次核危机,我们当时的高层一众伟人们也是呕心沥血,苦思冥想了无数条方案。

换家战术

首先,将大型工厂按照“山、散、洞”方针向大后方转移,企业全面向军工方向转移,国家进入临战状态。但是这些不足以应对苏联的核打击,而以苏联的核武库实力,是能够将我国所有的社会主义工业炸成废墟的,所以当时伟人否定了很多关于正面硬刚苏联的方略。而是以开创性思维,提出了换家战术。

毕竟苏联无论怎么核打击,也不会在自己的领土上投掷核弹,而中苏之间有着数千公里的边境线,苏联无论多强也不可能全线防守,所以一旦苏联发动核战争,我军就全线攻入苏联,在苏联建立起根据地,而后方的百姓也以全面战备的状态,向苏联境内前进,和苏联来个换家战术。而当时我国拥有8亿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全副武庄的挺进苏联,苏联绝对是吃不消的。再加上我们自己也有核武器,可以给美军基地或者其他地方投射,引发世界混乱,此方案一出,获得了全体支持,然后就开始了这个方向的谋划和布置。

此举引发了美苏两个大国的震动,在各方压力下,苏联只能放弃了对中国的核威胁。

6、狠抓人性:种桑误国

人性,大都急功近利,而贪婪尔!

春秋时期,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迫切想要扩张领土,想要把邻国鲁国和梁国兼并,但是其实力又不足以应对两个国家,所以齐国就玩了几招厉害的经济招术,于是管仲就给了齐国君主建议,让所有的齐国贵族都穿丝织品,然后也鼓励全国百姓能穿丝绸就穿丝绸。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齐人穿丝

随着丝织品在齐国流行开来,那养蚕缫丝就逐渐发展成了产业,但是国内的纺织品很快就供应不上了,于是管仲就开发了出国贸易的路子,让贵族们向鲁国和梁国购买丝织品,而且随着丝织品的稀缺,价格越来越高,而鲁国和梁国上下,见有利可图,于是大规模种植桑田养蚕产丝,然后卖给齐国大赚一笔。

管仲为了迷惑鲁国和梁国,甚至向两国商人许以重利,贩来一千匹丝织品,齐国支付三百黄金,贩来一万匹丝织品,就是三千黄金,如此重利之下,两国商人赶紧回国不断要求全国百姓种植桑叶,全国都把田地全部改种桑树。齐国最初也兑现了承诺,源源不断从鲁国和梁国进口丝织品,所以一时间内,这两个国家暴富。与此同时,齐桓公和管仲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国家囤积了大量余粮。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鲁国织丝

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只是齐国利用虚高的丝织品给这两国制造的经济泡沫,而一旦齐国搓破这个泡沫,这两个国家将会遭受到灭顶之灾。果然,两年后,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下令全国开始流行穿棉织品和麻织品,丝织品不再流行后,价格暴跌,齐国也不再向这两国采购,导致了这两个国家严重的产能过剩。更严重的是,因为几乎将所有的农田都改种了桑,这两个国家还出现了粮食短缺,两国百姓只能高价从齐国买粮,赚的钱全部花光之后,两国百姓开始纷纷逃亡粮食大户齐国,两国赚的钱没了,老百姓也没了,很快就衰落,相继归附齐国,成为了齐桓公称霸路上的垫脚石。

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后三),一计屡被奸雄用

管仲之谋

时至今日,种桑误国在世界列强争斗中屡见不鲜,大国常常用这一招来搞垮竞争对手,就好像美国当年搞了一个太空作战计划,导致不服输的苏联花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表示一定要全面领先美国,结果人美国基本也就是提出了个设想,而苏联则是耗费了巨额的国家储备,这也是导致苏联衰败的重要原因。而在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我们当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勿被小人用这等计谋所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