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长访谈 | 辛纬国:困境?出路!转变薄弱学校的六个关键

 珍影像 2023-08-05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图片

全文长 7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图片

 前言:薄弱不是宿命 

薄弱学校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曾经担任三所学校的校长。我来到这三所学校时,它们都属于普通学校或者“薄弱学校”。

在过去几年里,我作为校长,成功地把一所普通学校和一所薄弱学校转变为优质校,并且正在把转变薄弱学校的经验成果应用于第三所学校。薄弱学校的成功转变,会让在这个学校就读的孩子终身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办学条件、领导班子、师资队伍、生源,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也绝不是无法扭转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把孩子的成长当作自己的追求。因此,我想把转变薄弱学校的工作经验,总结成为理论成果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孩子因此获得更好的成长。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也是我作为一名校长的使命。

薄弱学校的转变,校长要解决六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到底哪里薄弱

我们说某一所学校是“薄弱学校”,并不是笼统地指称,而是对它各方面现实条件的综合评判。大体上,薄弱学校会存在着以下这些方面的现实因素。

一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确实,还有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处在薄弱水平,存在校舍不足、设施陈旧、设备短缺、教具简陋、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紧张等问题。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教育质量却在区域内排位持续落后。这就说明:办学条件差并不是学校薄弱的根本原因。

二是领导班子力量不强。

办学条件非常差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归咎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办学条件改善了,学校依然薄弱落后,我们就要从自身找原因,首先是从管理、从领导班子身上找原因。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架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都不明确,缺乏学校发展的目标,因而也没有转变薄弱学校、建设优质学校的信心和决心,更找不到转变薄弱学校的方法和措施,是薄弱学校长期处在薄弱状态的重要原因。作为一所薄弱学校的校长,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是要转变薄弱学校,还是把校长职位当作一个过渡,想要找机会“逃离”薄弱学校?

——我们有没有能力把领导班子团结到转变薄弱学校这个目标上来?

——我们有没有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思维?

——我们有没有能力找到转变薄弱学校的方法?

我想,对于这几个问题,每位校长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我更想说的是,作为校长,我们怎么能把薄弱学校持续薄弱的责任归咎于人?

三是师资队伍较弱。

师资队伍弱,是很多薄弱学校的核心问题。教学科研能力差,骨干教师力量不足;教师缺乏经验和能力,没有提升的方法和途径;教师队伍不稳定,或者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或者想办法调离,是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常见的状况。

师资队伍弱,确实不是短期能够改变的现实问题。但是,作为校长,我们有责任解决这些问题,为师资队伍的强化创造各方面条件。

四是生源“差”。

薄弱学校往往社会美誉度较差,使得有“条件”、有“方法”的家长,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就读,而薄弱学校往往只能接收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来源复杂的生源。因而,“生源差”也就成为薄弱学校很多校长、老师挂在嘴边上的“原因”。

但是,我们稍作思考就不难明白,“生源差”这种说法,其实充满了歧视和傲慢。首先,家庭条件一般、来源复杂的孩子,就是“差”的孩子吗?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本身就有违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公平的原则。其次,不想办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是把落后、薄弱归咎于孩子“差”“笨”,这只不过是在逃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而且,我们常常说,“教育改变命运”。教育要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见美好世界的窗口,更要为孩子们铺就一条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道路,这是教育本身肩负的使命。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个浑金璞玉一般的孩子,我们要发现并培养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把他们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薄弱学校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办得还不够好,而不是生源不够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是我们不能以“生源差”为理由回避的目标。

办学条件差、领导班子弱、师资队伍弱、生源“差”,带来的结果就是学校的薄弱:管理不良,教学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高,学生不愿去、家长信不过。作为一名校长,我看到这样的薄弱学校,感觉到的是痛心。

校长就像一艘船的船长。当这艘船遇险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离船,船长必须坚持到最后。因为船长没有办法再向别人推卸责任。校长也一样,一所学校薄弱,校长也无法再向别人推卸责任,只能迎难而上。所以,除了痛心,我还有信心和决心。

我为什么会有转变的信心?任何一所学校能够长期坚持为周边群众提供教育服务,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些价值和依据,也就是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劣势中建立优势,从困难中找到机遇。

第二个问题:怎样找到优势

优势从哪里来?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优势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等靠要就能建立的,而是我们转变思维、创新方法,依靠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发展条件。

2019年8月,我来到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前面我们提到的各种问题,这所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

那么,这所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呢?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我了解到,学校所在的城阳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历史积淀;其具体位置旺疃村有50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传统的“家风文化”。过去,这些文化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就流于表面。

我们把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当作抓手,先是初步设计了相关的活动和课程,让师生们“动起来”。这个内容和形式是非常新鲜的,师生们也就有了兴趣和兴奋点,同时体验到了传统历史文化的美。随后,我们继续深入挖掘本地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完善了面向传统、当下、未来的“家·感恩、红色·传承、生态·人文、诗意·生活、国际·融合、未来·智能”六大文化主题以及相关课程,让师生们在动起来的基础上“活起来”、“优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师生就看到了希望,受到了熏陶,各种课程和活动也让学生有了整体的、内涵的提升。

这些优势,我们能通过等靠要得来吗?显然不能。薄弱学校的发展,当然需要尽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但首先还是要从内部挖掘潜力,要去发现战机、创造战机,抓住主要矛盾,寻求机遇和优势,让学校的发展动起来。有了这个动起来的一点,我们就有了突破口,用它来带动全局的发展,才能把机遇利用好、优势发挥好。

学校发展的“势”既来自我们不断的努力,也来自我们对努力的体验和认可。2022年8月,我来到白沙湾学校担任校长。我把前两所学校的经验用在白沙湾学校,一个多学期过去,白沙湾学校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2022-2023学年下半学期的区级年度考核,我们的名次提升到了全区中上游的位置,被评为“优秀”等次,但是距离区级考核奖一等奖仅差两个名次。对于这件事,很多老师有一些失落感。我们班子及时召开会议鼓励大家:我们从末尾提升到中上游的位置,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说明我们的努力起到了作用;同时,这也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考核夺得这个奖励。

同样,我们有了优势、找到了突破口,也要利用这些进步和成绩去带动其他领域的进步。进步和成绩是新的台阶、新的基础,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促使我们继续努力去实现。这样,学校各方面工作才能在新目标、新台阶的轮动中不断寻求突破,实现发展。

找到了优势,学校动起来,全局才能实现发展。

第三个问题:如何确定目标

目标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我们对现实的承诺。很多薄弱学校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不够明晰、缺乏可行性。比如,校长开会要求期末考试要有提升——几乎每个学校都会这样要求——但是,怎么才能提升?校长、老师心里都没底。久而久之,这样的“目标”就成了我们的“决心书”,年年都在写,年年完不成。

薄弱学校的目标,一要“够得着”,二要“有盼头”。

够得着,就是阶段性的目标,师生们跳一跳,摆脱过去的“躺平”状态,就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比如说,数学课上,我们这节课就努力都把计算做准确行不行?这个目标即使是学困生经过努力都能实现。目标实现了,他就有了成就感,有了自信心。那么下节课,我们能不能再进一步,把数量关系理清楚,把图画对,把式子列出来?到这个单元,我们能不能把它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形成对这个单元的清晰认知?

有了够得着的目标,我们再去设定“有盼头”的目标,去追求美好,也就有了信心和思路。
有盼头,就要让师生们知道美好是怎么回事,知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知道要怎样去努力。
我们把这些过程做对了、做好了,结果就是水到渠成。这个时候再去说期末考试提升,它就不再是大而虚的幻景,而是师生的信念、动力,最终也必然成为我们的成果。

第四个问题:突破口在哪里

明确了问题,找到了优势,确定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要找到一个突破口,通过这个关键领域的提升,来带动学校全局的发展。

薄弱学校有着不同的问题、优势和目标,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怎样才能找到?这就需要校长对教情、学情作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找到最关键的薄弱环节。

以白沙湾为例,我和班子成员一起,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走访师生、家长和驻地企业、事业单位,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然后,我们对白沙湾作出了一个SWOT分析: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找到问题的关键:学校的生源过于复杂,师生对于学校缺乏归属感。这个问题就带出了其他的表现——

老师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家长不信任,家校互动不通畅;人心不齐,各项工作浮于表面。

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我们也就有了更好的台阶和抓手。生源复杂,我们要“合”成一个整体,一个“家”,就要有相应的文化引领。所以,我把学校“家·合文化”建设当作突破口,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来自18个省、108个城市,包含着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也有着不同的精神和价值。我们把这些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升华为涵盖各个方面的“合”的精神,以“合”促进大家的友爱团结,以“合”带动大家的奋发有为,以“合”实现价值追求的融合统一。

有了这样一个文化引领,我们就可以在各个领域做文章。文化可以转变为课程、活动,让18个省、108个城市的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家乡和故事,这样孩子们的眼界就开阔了,心思就活泛了。“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游子心,都有思乡情,白沙湾就是我们共建的大家庭。这样,师生们的心气起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建设、课程学习和活动参与“动起来”,学校的发展也就进入了正轨。

第五个问题:怎样利用资源

薄弱学校的师生经常羡慕那些名校,并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怎么没有这些资源啊!其实,资源一直都在,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发现它、利用它。

我来到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时,家长们握着我的手说:“辛校长您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局里给我的除了一纸任命,还有信任和嘱托;全区这么多所学校,我所任职的学校没有额外的资源,只能靠我们自己。

除了北上广深几个大城市,我们乡村、镇区学校的资源状况其实是接近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学校就能发现并利用资源,搞得有声有色?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怎样去看待资源:薄弱学校“找不到资源”是一种假象,根本问题“找不到发展方向”;因此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资源,那当然也就会认为“缺乏资源”。

就像我们开发的“城阳武工队”红色教育基地,这个资源一直都在,我们也一直都知道,但是怎样把它利用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找到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有了方向和需求,我们才有能力去发现和利用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利用本地科研院所资源为师资培训、教师交流、课程指导、教学提质、学生活动等助力,利用企业资源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学生实践、职业体验等支持,我们还要努力取得上级在政策、资金、荣誉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社区、家庭,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升,就能获取社区、家庭的肯定和支持,这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第六个问题:追求优质均衡

解决了前面几个问题,薄弱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落实到位。

优质学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育人风格。薄弱学校要想在困境中成长、在发展中突破,也要把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放在首位,并把它们细化为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我们在白沙湾学校确定的办学理念就是“合润”。“合”的含义,包括了白沙湾学校地处白沙河、墨水河双河汇合流入胶州湾的自然地理风貌,来自全国18省108个城市的生源特征,以及适性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润”即滋润养育,用温情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做有温度的教育。

这两个字的落实,需要我们在师资、课程、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工作。

在管理上,我们重点解决班子薄弱、职责不清和组织架构的问题。经过前面找弱点、找优势、立目标、定规划等工作,班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强化;我们继续落实职责、强化信念,实现管理造势、凝心、聚力、任事,让班子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焕发出投身学校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我们采用的是扁平式组织架构,把过去行政色彩较浓的处、科、室改成基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行政服务中心、教师成长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四个中心,与中小学部和各年级段形成矩阵式管理模式。这样,管理层级减少了,条块分割解决了,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

在制度上,我们改变过去制度流于形式,重惩戒、轻激励,重文件、轻实效的做法,建立健全重激励、务实事、求实效的规章制度。我们追求现代化、人性化、务实性的制度文化,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置于制度的统领之下,用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引导和激励师生。我们还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评优评先制度,探索职称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让老师们更有干劲,让有干劲的老师得到更强的激励。

在师资建设上,我们努力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为老师创新搭建成长资源、名师引领、信息交流、立体研训、课题研究、评价激励六大成长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驻校教研”“骨干轮训”“专家带教”“名师示范”等方法,为老师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文化上,我们树立“文化立校”的理念,以文化建设统领课程建设、活动组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工作,在各个方面体现文化的气息,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深入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借助上级、企业、社区、家庭的各方面力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用的教育资源,以文化感染师生、带动师生、教育师生、塑造师生。

在课程上,我们开发设计符合教育方针、促进五育融合、实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课程建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面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整合本地、本校各方面资源,突出文化精神、传承文化价值,在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未来科技等各方面加以完善。

在课堂教学上,薄弱学校往往存在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的焦虑。我们从备课、集备、规范、作业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新课标的指导,在文化立校的基础上,强化情境育人思维,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大课堂,把教育教学活动变成育人的情境。

结语:文化的力量 

我们强调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转化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就要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既给了我们各种价值、心灵的启发,也为我们赋予了时代精神、民族风貌。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感触。

第一个是“任重道远”。它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要宽广远大,我们的品格要坚忍强毅。薄弱学校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既要始终把党的建设优质、均衡教育目标放在心上,更要以有为、有解、有法之行,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去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个是“福祸转化”。它出自《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扬弃其中消极甚至迷信的一面,而取其优劣转化的精神。优势、劣势总是存在的,但也总是相对的。把劣势视为劣势,它就始终是阻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就相当于有了双倍的动力:既消除了原来的阻力,又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我们作为校长,就要创新思维、理念和方法,善于利用和发扬优势,更要善于在劣势中寻找机遇、寻求突破。

第三个是“天道酬勤”。它是《周易》中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提炼。所谓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也就是说我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终究都会体现出它的价值。薄弱学校的转化也是如此,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都会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努力、要去付出。可能一段时间不容易看出效果——这就像在缓坡上行走,我们感受到了前行的艰难,但是一时看不到自己位置的提高。不要紧,当我们达成了目标,就会发现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

第四个是“鞠躬尽瘁”。它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我们不必像诸葛亮六出祁山、星落秋风五丈原那样悲壮,但是身为教育工作者,其中的艰辛与付出,自然不是纸上这样轻松。我想,每一位校长、老师都身有所感。别的不说,我们身为人师,要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得起孩子们。

第五个是“不忘初心”。《尚书》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每件事都有一个开始,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初心就是我们坚持前行的动力。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刚刚走上讲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时,心中的理想和承诺?这是我们的初心,也应该是我们的始终。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我们才能变劣势为优势,把薄弱学校转变成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优质学校,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我们作为校长,责无旁贷。

嘉宾简介

辛纬国  男,1979年4月出生,1997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城阳区大北曲小学教师、城阳区第四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城阳区正阳路小学校长、城阳区白云山学校校长,现任城阳区白沙湾学校校长。青岛市名校长,高级教师,齐鲁名校长工程人选,曾荣获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市优秀专业人才、青岛市德育标兵等荣誉称号、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专家库人选、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先进个人。参与过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