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课堂:“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tnj660630 2023-08-05 发布于江苏

Image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

欢迎投稿Image

官方网站:www.


2023年7期
中国教育学刊订阅
15
随着课堂革命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已不再满足于费尽心力制订一张“看得见”的学校课表,规划一个“听得见”的课堂铃声,追求一种“统一性”的教育行为。不可否认,课堂仍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互联网技术让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围困在学校,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时时发生,我们期待通过构建“第二课堂”,打通课内与课外,联通线上与线下,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高品质对接。
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正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方式,我们充分利用智能云技术资源支持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丰富交往和形成品格,让学习效能看得到,学习兴趣更持久。那么“互联网+教育”的非正式学习怎么办?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一是线上支持互动答疑,学生借助网络互动交流软件等学习工具,与伙伴或者教师、家长进行交流解惑。如学生可以一人或几人自发形成学习小组,利用信息交流平台,上传过程和反馈交流。二是线上支持虚拟学习,学校组建虚拟实验室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科学模拟实验。如通过仿真虚拟实验室进行科学模拟操作、数据收集和仿真实验等。三是线上支持项目学习,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借助网络平台,自主申报研究小课题,自发组建项目研究小组和自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视真实问题的探究解决以及项目成果的最终呈现。四是线上支持探究学习,学校构建“家庭实验室”“趣味数学坊”等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站课程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一个孩子就是未来“互联网+教育”场景中的一个非正式学习节点,这个节点意味着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它随机联结校内师生和校外资源,学生有更充裕的学习资源、更松散的学习伙伴和更弹性的学习时间,弥补了学校正式学习触碰不到的留白地带。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学府小学)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