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吗

 一中大语文 2023-08-05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2022年普陀区高三一模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1、育于知,破于知,归于知(一类上)

再新颖前卫的科幻小说似乎也总不能避免立足于现代科技知识,从而对未来做出想象;再抽象的画作,似乎也能寻见现实认知的投射。于是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这意味着基于知识的获取,我们才能够萌生想象力,想象力是孕育于知识的温床之中。

诚然,富有价值的想象力,往往都是源于现有的知识,而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构思、革新和改变,其后果往往是优化了现实知识的局限之处,或是揭露了现有认知的不足之处,正如科学家们基于鸭子依靠脚蹼游泳的知识,想象人是否也可像鸭子一般游于水中,从而发明了潜水用具;正如科幻小说家们基于对现有科技的认识,进一步想象人类未来的生存境况,而写出了众多如《三体》一般的优秀的科幻小说。那些以事实知识为养分生长的想象力,让人品味出其中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能令人对其进一步思考,付于实践。而不以知识为据的,无理头的幻想,终如同那以现实为依据的空想社会主义蓝图化为泡影。

但“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仅仅是单方面的供养如此单一纯粹吗?不然。知识一定能够孕育出想象力吗?这揭示了孕育出想象力的常常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其背后人对于知识的态度以及使用“知识”的方法。倘若你对知识从来都是盲目信服,说一不二的,你自然无法挣脱这看似已“既定”的知识的困缚,在这样的知识土壤上是开不出想象力的花朵的。恰如统治世界甚长的“地心说”,或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学错误的理论,以及成千上万务实求真反映知识却不出众的写实画作或文学作品,我们确实是拥有了知识作为土壤,但却并未孕育出想象力之花。可见,想象力的萌发还需要一些人们敢于打破已有知识的局限,拥有超越知识的勇气,对更广阔的世界边界作进一步的探寻。正如这土壤一般,当土壤干涸了,我们总应耕耘出新的肥沃的土壤,而非“严阵以待”,恪守“知识”而被禁锢。

所以,想象力的萌生确需要依靠现实知识的养分,但只依靠知识,也是无法孕育想象力的,最重要的是需要人们关键的创新力、革新之力,与打破知识的勇气。这些正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孜孜不倦的使命,人们习得了知识,进而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对更广袤的未知世界规划出蓝图,萌生出想象力,好似人们用探索的无畏与热情化为甘露,在知识的土壤里结出绚烂的想象之花。随后久而久之,花朵也将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所以不断的想象会拓宽知识的边界与内涵一般。知识与想象力在人的推动下相互造就转化,也指引人、嘉奖人不断打开新视域边界之门。

正如花朵养于土壤,冲破土壤,尽于土壤而为养分。想象力也应在人的作为下,孕育于知识,破局于知识,终归于知识。

2、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类下)

人的想象力是从何而来的?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换言之,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可以孕育想象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古人吟诵起“不知天上宫阙”,想象起天宫的繁华时,他的想象力基于朴素的天文知识;当凡尔纳提笔写就科幻名篇《海底两万里》时,他的想象力基于丰富的海洋、机械知识;当今天的人们遥想外星文明、宇宙边疆时,他的想象力又基于当下的宇宙学知识。由此看来,说想象力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确有其道理。

然而,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作为想象力的土壤吗?或者说,它们孕育出的想象都是有意义的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陈旧、过时乃至错误的知识只会孕育出不着边际的想象力。这样的幻想完全与现实脱轨,可以说,除了对幻想者本人而言,是毫无意义的。譬如,在蒙昧时期的人类对宇宙的起源有着诸多的幻想,东方有“盘古开天”、西方有“七日创世”,这些想象力都基于极其原始、简陋的知识,很难产生实际功用。如果说这样近乎神话的想象尚有文化上的价值,那么,基于错误知识的想象则有害无益,甚至引人误入歧途。例如有许多“民间科学家”,根据自己的错误认知幻想出一套理论,企图推翻经过科学家严密论证的理论成果,纵然辛苦也只是白费功夫。这种想象力缺乏正确知识的土壤,常常是闭门造车式的凭空臆想。

也许有人会反驳:“知识的正确和错误只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正确,它们孕育的想象力又如何区别呢?”的确,我们的知识的确会有谬误之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看待这种谬误,却决定了产生的想象力是否有益、有价值。一位真正拥有想象力的人,会尽最大努力地基于已有的知识做出合理的推断,尽可能地使想象力合于现实,如若发现不和谐之处,他便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找寻其中的谬误。这也正是勇敢的开拓者和“痴人说梦”者的区别: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同时也指明了前行的道路;而新的探索,反过来又会修正已有的知识,拓宽认知的边界。这正如土壤中培育出的健壮花朵,反过来又会滋养土壤一般。想象力贫乏的人,即使拥有知识的土壤也是一片荒芜;欠缺有用知识的人,想象之花再怎么妖艳也只是空中浮萍。

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但仅有知识还不足以孕育想象之花,结出成功之实。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探索的决心、敢于质疑的精神、脚踏实地的稳重、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信念和责任。中国古代的“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二百年,西欧的科学萌芽贯穿了整个兴亡史。想象力发芽生长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砥砺前行,就终有一日会结出丰满果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知识的活水,永远浇灌着人类想象力的沃土!

3、以想象力为先导,以知识为根基(一类下)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而我以为,知识与想象力是相互催生,相辅相成的。

为什么有人会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这种观点浅言之,便是说:知识孕育了想象力,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首先,知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就认知规律而言,知识是一种理性认识,它能使人的思想由混沌变得清明,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见解。正如启蒙运动的初衷,便是通过普及现代知识理论,以理性的光辉驱散蒙昧的黑暗。而正是在这种理性的知识土壤之上,想象力的生根发芽才有所依凭,而不至于成为痴妄的青天大梦。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亦不乏有所体现。近几十年来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星际宇宙的了解愈发深入,而随之迸发的则是科幻文艺作品领域的想象力,不论是20世纪下半叶开创科幻先驱的《月海沉船》,抑或是如今饱受欢迎的《三体》,都无一不阐释了知识对想象力的巨大孕育能力。

但是,对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难道仅仅是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土壤,想象力便没有对知识有所影响吗?

显然,二者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孕育。想象力其实也在催生着新知识。想象力,是人思想无所限制的遨游,是人对未知天马行空的探索。想象力与知识不同,它作为感性认识,有时是不拘泥于客观已知的现实范畴的。而又恰恰是想象力这种感性的活力,使知识的疆域不会在某时某地固化,而能不断寻找新的开发点,催生出新的知识。正如千载之前,屈原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出叩问,是以《天问》流传至今日;而今日之后人又承载其“天问”之思想,将这一探索载上飞行器驶往光年之外的火星。屈原作《天问》时,难道有现代科技为之孕育的土壤吗?但他对于宇宙万物的思考,他的想象力,却助推着千年之后新知识的诞生。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知识与想象力间的关系呢?事实上,人处于广袤世界之中,知识、想象力纵有理性、感性之别,其本质却都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便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一往无前的。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倘想跟进时代的步伐,继续开拓更多的未知,便不能将知识和想象力看作单向的作用关系。不妨以想象力为先导,以知识为根基,使人类文明的探索精神代际相承、持久燃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