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储昌楼:乐而有余——新特教融合教育的乡村示范

 大奔h1wmjlcm1r 2023-08-05 发布于江西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


“不断地让自己有新理想、新计划,使自己有新的发挥,生活才不致平淡无聊,生命的价值也才能充分地显现。” 作家罗兰曾说。
乐而有余:新特教
融合教育的乡村示范
——张家港乐余小学“融合教育背景下
的专属课程建设与实施”
原创|储昌楼

作者,储昌楼,原新教育早年课题组组长、新教育年度人物获得者、新教育20年20人获奖者、新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原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校、千灯中心小学校长、新特殊教育引领者......

融合教育推进得好不好,看看乡村学校就知道。乡村融合教育高质量,区域融合教育水平高。乐而有余,乐余中心小学真是新教育新特教的乡村示范!

欢迎各位同道师友将此文和相关链接美文,推荐给你身边从事融合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老师。谢谢!

储昌楼:向着理想教育的彼岸扬帆远航——融合教育的新教育行动
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对话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原校长储昌楼

图片


张家港乐余镇,全力建设港城美丽后花园,打造强富美高新农村,宣传口号是:临江福地,乐而有余。

张家港乐余小学,全面推进实施融合教育,建设融合教育课程,追求目标是:乐学向善,乐而有余。

1

融乐共生:
为每一位乡村儿童提供“特助帮扶”

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位于长江之滨。1935年始建乐余镇,镇名的含义是“以期人民生活乐而有余”。学校与镇同年创办,2006年9月易地新建。80多年的办学历史,始终秉持“乐”之教育理念,遵循“乐学向善”之校训,不断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乐余”文化,建构以“乐”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融合教育在聚焦“这一个”“那一个”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每一个”,针对他们的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构建适合他们的文化场域,使他们个性优良、各有所长,能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更好地发挥育人的积极作用。

2016年,学校创建成江苏省融合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项目学校,以“江苏省第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指南,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做到“无流失、无留级”,达成了“随读见效果,快乐伴成长”的共识。学校在2015年8月、2018年6月,两次获得苏州市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名教师于2021年5月荣获“苏州市特教园丁奖”。

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近两千名学生,有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5人,其中听障2人,肢障3人。为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在校园主要区域均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肢体残疾学生轮椅通行;走廊、连廊的扶手,为脑瘫患者助肘;厕所设有残疾人蹲位;为特殊需要学生安排一楼特殊教室,特殊座位。三年级有对肢体残疾双胞胎,骨头特别容易骨折,他们的教室安排在一楼,学校为陪读的家长提供饮用水、凳子等,为特需学生和家庭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特殊照顾。

图片


2019年“今日张家港”就报道过“一间教室6年没搬过家,有爱融合让教育无碍”:

在乐余中心小学的“融乐”康复教室里,六年级7班的景小宇扶着栏杆,在老师的指导下蹲下起身再蹲下,这个简单而重复的动作,小宇每做一次,都要使出全身力气。

景小宇是不幸的,出生时因早产导致器官系统发育不全,被确诊为脑瘫。景小宇又是幸运的,张家港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融合教育体系,让他顺利地进入乐余中心小学就读。

学校教学楼一楼最东边的教室,便是小宇所在的六年级7班。“这里距离洗手间最近,小宇上厕所可以少走两步。”乐余中心小学校长祁仁东说,6年来,小宇的教室一直被安排在1楼。为了方便小宇的轮椅推动,学校还在每一处台阶旁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并为他购买了行走支撑架,在“融乐”康复教室添置了适合他锻炼的器材。

小宇虽然身有残疾,却很有游泳天赋。2016年,他被选入省残疾人游泳队参加培训,经过两年的艰苦训练,去年夏天,他代表苏州参加省残运会50米自由泳项目并一举摘得冠军。前不久,市第三批“自强模范”名单公布,景小宇榜上有名,他也成为该市年纪最小的一位“自强模范”。

从一名只能与轮椅为伴的脑瘫患儿,到进入普通小学读书,再到站上省残运会50米自由游冠军的领奖台,一路走来,景小宇的自强故事成为张家港以“融合教育”理念高质量推进“特殊教育”最温暖的注脚。

媒体报道“振兴乡村,融乐共生”:融合教育的深度,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温度。为积极响应国家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战略,乐余中心小学2022年6月成功申报江苏省课程基地内涵建设特教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专属课程项目建设》。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中,学校进一步营造融合教育文化,加强“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建设,架构“三能、三乐、二重”课程框架,完善“一袋、一测、一访谈”评估机制,为特需儿童及其家庭带来温暖努力为每一位乡村儿童提供优质的素质教育和特助帮扶。

立项一年来,乐余中心小学一天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行走在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路上。

2022.6.12,苏教基函(2022)16号《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批准《融合教育背景下专属课程建设及实施》为特殊教育发展项目,类别是融合教育示范校。

2022.8至2022.9,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评估。先是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日常情况进行主观定性评估;后觉得不科学,再转为璟云平台在线评估,主要有学业评估,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估;八大块评估;瑞文标准推理测试的智力水平;对部分同学还借助《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进行了评估。综合评估情况,分析优劣势,制订教育目标,课程计划等,一人一课表,视学生情况一周安排1-2节个训、2-3节学业辅导,形成个别化教学计划。在前期准备工作后,与家长签订服务清单、召开IEP会议。涉及特需学生包括:有证5人,无证6人,辐射兆丰学校有证1人,2022.12新增有证1人,无证少1人,共12人。

2022.9,逐步完善各项制度、组织网络、校园融合文化。

2022.9.29,市级融合教育会议上交流:《做实特教项目 做强融合教育》。

2022.9,参加张家港市融合教育案例、论文比赛,获一、三等奖各1人。

2022.9,新增1人参加省级特教专职教师上岗证培训。目前,资源教师中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毕业1人,省级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培训结业2人,张家港市资源教师培训3人,省级校长融合教育培训1人,另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人,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6人;2023.8将新分配南京特师学前教育专业1人。

2022.10.17-2022.11,向乐余镇政府提交购买融合教育设备申请、招标、并完成采购,共费21.8万元。

2022.11,重新改造资源教室,将家长驿站、心理咨询室、原资源教室改成“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对原资源教室的布局进行调整,墙面、地面进行软包,康复训练区、绘本学习区、办公区功能加强。2022.11.16,邀请中医院康复科医生、张家港市海豚暖暖康复中心康复师、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巡回指导老师来校开展医康教结合研讨活动。

2022.11.23,组织参加张家港市融合教育培。2022.11.28,承办了张家港市融合教育观摩研讨活动,开设个训课2节、随班就读融合课科学、英语各1节,邀请了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陈金友校长线上讲座。

2023.1学期末再次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估,形成一人一册装订材料。

2023.1.16-1.18,组织教师参加孤独症专题培训。

2023.1.30名师在线对特需学生个别辅导。

2023.2.17,召开了融合教育专题会议。

2023.2.28,召开第二学期IEP会议,由康复中心每周过来上康复训练课,学校资源教师辅助;由语数任课老师落实日常学业辅导。

2023.4.1,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关爱成长,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筛查与指导”。
2023.4.26-27,组织资源教师参加苏州市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基本功竞赛获一等奖。

2023.5.14,组织特需学生及家长参加母亲节诗歌朗诵活动。

2023.5.30,组织资源教师参加融合教育专题培训。

2023.6.1,给特需学生赠送六一节特别书籍作为礼物。

2023.6.11,推荐资源教师加入“苏州市融合教育协同指导教师联盟”成员。并于2023.7.5,参加了苏州市资源教师培训。

2023.6.20,参加了教育部特殊教育补助资金项目库管理在线培训。

2023.6学期末再次对学生进行评估,形成一人一档个别化教学材料。

2023.7,计划将博学楼原美术教室1与播音室打通,改造成大运动感统训练室;同时与原家长驿站(特需学生支持中心)形成一体。

2022.9-2023.7,利用全员导师制、全员家访制,对各类特殊需要学生含困境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日常关爱 。 

2

专属课程:
基于特需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建构”

让特需学生“进得来”,还要让特需学生“学得好”,就要打破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与课堂的瓶颈。乐余中心小学江苏省课程基地内涵建设特教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专属课程项目建设》找准了突破口,是应对挑战,更是提升行动。

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评选不是终评式,而是评建式,以评促建,申报评审通过后有两年建设期。各地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融合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照《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县特殊教育发展主要监测指标和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主要监测指标的通知》(苏教办基函〔2023〕1 号)的要求,具备条件的向省教育厅基教处提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 “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的评选认定申请。省教育厅基教处受理“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的评选认定申请后,组织教育、卫生、残联、编办等部门的相关专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省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的评选认定工作。

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评选标准(讨论稿)”是申报评选的依据,更是进一步内涵建设的方向。

“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评选标准(讨论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6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56号)》以及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2〕4号)精神,加快建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融合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引领深化地区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融合教育办学质量,促进特殊需要学生全面健康适宜发展。

融合教育示范校的评选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专业支持、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办学成果等五个方面。而课程教学是重中之重,100分占了30分。

一是课程调整。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根据国家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结合每位特需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增设特殊课程,参照使用审定后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

图片


根据特需学生需要,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开设校本课程。

二是教学实施。积极落实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注重全面发展、潜能开发、缺陷补偿,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设融合教育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必要的教具、学具,促进特殊学生多感官参与。根据学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注重启发式、探究式、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必要时建立同伴互助制度,为特殊学生配备助学伙伴或助教等,组织合作学习。注重差异教学与个别指导,适当调整作业量与完成方式,使特殊学生最大限度融入课堂

三是课程评价。制订特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掌握情况作为基本评价内容,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遵循特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合理便利原则,合理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小步骤、多频次的过程性评价,实施个别化、多元化评价。探索更加多元的普通教育质量评估方法。

“专属”是指将系统资源分配给某种特定应用或目的,常用于形容特定的人或事物。乐余中心小学《融合教育背景下专属课程项目建设》中的“专属课程”就是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量身定制的专门化课程。

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专属课程”建设是融合教育“课程调整”。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注重课程教学调适:普通学校要根据国家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充分尊重和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位残疾学生残疾类别和程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增设特殊课程,参照使用审定后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并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具、学具和辅具服务。支持各地广泛征集遴选随班就读优秀教学案例,不断创新推广教学方法。

“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增设特殊课程”就要大略了解特殊教育课程。

我不久前写了“从2000年到2020年:两座特教事业发展的时代风向标--读顾定倩先生与肖非先生的《特殊教育导论》”一文,文中专门摘录了肖非先生《特殊教育导论》中提及的比较典型的四种特殊教育课程模式。

一是发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领域及发展的规律基本相同。因此,发展性课程主张按照儿童发展的主要领域来构建特殊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感知觉、运动、思维、语言、生活自理、社会等方面。发展性课程一般先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来确定教育的起点,再根据各领域的发展顺序,遵循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目标和具体课程内容,逐步推进特殊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是学科性课程。学科性课程主张各门课程保持自身的逻辑结构体系和独立性,从各个学科中选择适当的内容组成该学科的课程内容,再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普遍发展水平,将学科课程内容划分到适当的年级学科课程内容中,从而形成结构严密的学科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来实施。

学科性课程主要适用于盲校、聋校的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等科目,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程,也适用于中高年级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

三是功能性课程。功能性课程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重要且必备的活动与技能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功能性课程主张使用真实的材料、在自然情景中教学,并重视活动的结果。功能性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将人类生活划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休闲生活等多个领域,然后分析每个领域内儿童可能参与的环境及相应的活动内容,最后用工作分析法得出完成该活动的必备技能,将此作为选择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四是生态课程。生态课程体现了个别化教育理念,强调家校的共同参与,在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特殊教育导论》P149)

我当时比较阅读的还有顾定倩先生的《特殊教育导论》,书中如何处理发展与补偿缺陷的关系,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特殊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其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要用其可能达到的水平来衡量其发展的程度。而不能机械地将普通学生达到的水平作为标准去衡量残疾学生。只要他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的认识比过去提高,潜能得到发挥,就应该说是全面发展了,虽然他们与普通学生比差距还很大。

在发展与补偿缺陷的关系上,国内外特殊教育界都有重扬长轻避短的观点。即主张教育工作的重点不要放在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上,而应放在提高他们所能之处。这种主张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如确定教学内容上,删减残疾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与技能,增加其学习不困难以及发挥其特常的知识与技能。(《特殊教育导论》P100)

我一直建议要着力综合素质,着力开发潜能,着力补偿缺陷,建设基于国家课标、发展潜能性、功能补偿性这三大领域的融合教育课程,体现适宜性与有效性。

图片

乐余中心小学的“专属课程”建构与我的思路不谋而合。

1.基础性课程

指向特需学生的“成长底色”,各课程都应突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渗透德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努力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1)心理课程(能自信)

特需儿童随班就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各种关系问题,即自我认同、生生交往、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通过心理个辅与团辅课程,形成儿童友好氛围,让特需学生消除自卑心理,能和普通儿童一样自信快乐,能正常融入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感染与教育。

(2)生活课程(能自理)

(3)学科课程(能跟上)

要尽量保障随班就读的学生能够跟上基础课程的实施进度,特别要关注其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资源教室的学科教学,则要根据特需学生的残障状况,开发使用个性化的学科教学方案。

2.发展性课程

指向特需学生的“成长亮色”,各课程都应突显“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他们的优势,助力他们扬长避短。

(1)读写课程(乐表达)

“读写课程”是乐余中心小学的特色课程,要积极开发适合特需学生的阅读专题课程,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学习积累、思考、运用,丰富精神世界,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愿意表达,乐意交往,并逐渐提升交往能力。

(2)兴趣课程(乐创造)

观察并培养、发挥特需学生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形式的爱好与天赋,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活动,助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艺术课程教学,使学生尝试并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得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奇思异想与手工妙作正是部分特需学生的天赋。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知识、兴趣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教育训练,不但要克服特需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缺陷和弱点,还要去发现和挖掘他们可能存在的优势智能,着眼于优势能力的培养,落实因材施教。

(3)生命课程(乐成长)

生命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围绕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师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图片


3.补偿性课程

指向特需学生的“成长补色”,各课程都应突显“刚需原则”,克服客观与主观困难,进行“私人定制”,形成“一人一案”,为学生雪中送炭。

(1)康复课程(重个性)

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康复课程,初步形成对个体专业训练的强化课程序列,如听力训练、语言训练、肢体训练、注意力训练、情绪控制训练等。康复课程重在落实四个“一”:分别是一套训练方案、一个学生、一位教师、一处场地,通过“个性定制”,提高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激发其潜力、突出其个性优势,并使其薄弱的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逐步提升其整体能力。

(2)亲子课程(重协作)

总体而言,乐余中心小学的特需课程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系统建构”,立足于学校的适宜融合的“可行路径”,整体值得肯定。

仔细推敲琢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基础性课程”就是要落实好“国家课程”,主要就是参照普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规划的三大类课程中,逻辑顺序可作调整:“学科课程(能跟上)”-“生活课程(能自理)”-“心理课程(能自信)”。

“发展性课程”也是以“生命课程(乐成长)”为基础,要强化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身体保健、情绪情感等领域,再“兴趣课程(乐创造)”,再“读写课程(乐表达)”。

“补偿性课程”以“康复课程(重个性)”为重点,还可有“定制个训(重个别)”,围绕认知训练、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精细粗大动作等方面进行。

图片


3

亲子课程:
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的“保障支持”

在乐余中心小学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中,“特需学生亲子课程”是重彩是亮点。
“特需学生亲子课程”的实施平台是设立在校门边的“学校家长驿站”,她还有一个显眼的标牌“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

“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在“规范特殊教育管理机制”中突出“完善特殊教育管理架构及职能”,明确提出要求:依托资源教室和专职特殊教育教师,在普通学校设立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负责全校融合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和教育教学科研,为学校融合教育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评估工具应用、师资培训课程等专业服务。

设立“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这是江苏特殊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江苏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亮点,更是推动江苏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从硬件建设向内涵发展推进提升的重大举措。

普通学校建设“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不但是现实需要,也有实践基础。“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主要面向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支持”二字更突出了提供专业服务,有管理性,有专业性,有适宜性,更有普适性。在继续加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建设“有亲和力有发展性”的“学生发展支持中心”。让融合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关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禀赋的普通学生”,注重为学习落后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学生提供孩子成长所需的具有科学严谨性的教育“支架”,以改善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成功学习,健康成长。

乐余中心小学将“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与“学校家长驿站”融为一体,是学校融合教育的机制创新,也是新特教融合教育的可贵探索。

乐余中心小学的宋卫群校长二十年前就在新教育“教育在线”上共研共行,是与新教育共成长的老“新教育人”,办学中大力践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

家校合作共建为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新教育认为,没有学生父母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家校合作孩子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各显特色,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家校共育。要密切与残疾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与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争取普通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注重发挥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专业人员和社区、社会相关团体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共同为残疾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在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与娄江实验学校的办学实践中,都注重融合教育亲子课程的建设。切实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沟通、优势互补的良性的运行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特殊教育新格局,从而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特殊儿童的教育接近或回归普通教育主流。通过亲子课程调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家长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简单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指导,从而使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让特教生的教育做到全纳与全程。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明确学生学习的主要需求,制定其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开展个别化教学。通过补救教学、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图片


宋卫群校长对乐余中心小学的“特需学生亲子课程”也有一个小结介绍:

伴随着项目的启动,家校合作教育变得从未有过的紧密,家校携手,共同助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绝大多数特需学生的家长来说,孩子先天或后天出现的大小障碍,都是他们不愿启齿的痛点。一方面,他们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也作出个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他们渐渐接受了现实,感觉没有希望因而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项目的启动,首先应基于对孩子基本情况的了解,开展教育评估,也需要家长的倾情加入。

“心诚则灵”,通过初步排查名单,我们决定逐个跟进。在班主任初步了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由校长室出面以示“重视”。了解的“目的”是“帮助”“支持”与“改善”,了解得越多越细,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当家长逐步意识到这一点,感受到学校的真诚与用心,便放下了芥蒂,从怀孕到出生,从家庭遗传史到孩子医疗史,从孩子现实情况到未来愿景,这些信息虽然隐私,但家长和盘托出,让我们感受到家长足够的信任,同时也升腾起我们的责任——一定要让家长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一定要给这些特需学生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关爱。

为了“早发现”“早干预”“早抢救”,学校利用家长教学开放日,对全体家长进行“感统失调表现及康复办法”等方面的微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相关知识培训;利用“家教乐无忧”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项目走进社区宣讲融合教育,现场咨询,给予针对性指导。让家长、教师进一步知道学生学习与身体状况、发育生长的关系,认识到有的学生并非态度有问题,而是能力不及、身体不能,从而促使家长转变观念,不放弃,不嫌弃,积极配合各项评估,必要时带孩子去三甲医院诊断。不排斥领证。了解学校所做的融合教育项目,大致知晓学校给孩子制订的“一人一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容。

学校家长驿站平时接受家长个体的求助,除特需学生家长,还有普通学生家长。学校全体班子成员、51个班主任、7名心理健康咨询师均有证,一般问题由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进行指导;突出问题由分管行政、校长室等成员联合指导。

我们为每个特需学生建立了全员导师群,便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即时反馈,便于协调学业辅导、个训等时间。

我们利用每月15日雷打不动的“全员家访日”,走进这些特需学生家庭,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家中表现等,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IEP实施情况等。引导家长与孩子多亲子阅读,多亲子运动,多亲子劳动,提升特需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家庭、融入学校、融入社会打下各方面的基础。

图片


有付出就有改变,一学年来家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家长的改变与融入,看到了融合教育的价值与未来趋势。表现在:

家长从原有的逃避、回避,变成积极介入、主动带孩子去医院诊断;从原来对领取残疾证的忌讳担忧,变成愿意;从原来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变成想办法帮助孩子,开始愿意听取学校的建议,去慢慢地接受孩子的各种障碍……

学生从原有的忐忑、懵懂变成乐意参与。智障学生小璐自从发现资源教室有很多绘本后,便时不时过来拿一本到教室,读完了还回来,还无比骄傲地带着同班同学一起来;自闭症学生小谦开始不大敢和其他孩子一起进行感统训练,每次都要老师或家长带过来,一个学期后,他可以自己来上课了,还能和小伙伴在跳床上开心地训练;发育迟缓、情绪行为障碍的小汤同学从开始拒绝上个训课,到如今一到周二便早早地守在门口等开门,有段时间康复老师“阳”后没来学校上课,她就着急地到校长室来问:“什么时候上课啊?”

几位资源教师虽然都是担任着语数学科的兼职老师,但只要康复老师来上课,便安排好时间跟课学习,边听边学,边学边做。留存特需学生上课的过程性照片,即时分享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受到学校为特需学生所花的心血,从而更加悦纳此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越深入越感到融合教育的深远意义,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歌舞升平,也似乎都更愿意看到优秀学生的闪闪发光,而那些被上天咬掉一口的各类特需学生,现实的教育生态也许对他们并不公平,有的甚至被边缘化,随班就读变成“随班混读”,他们几乎没有了光,没有了生命也本该有的绚烂。但教育,首先是看见,看见“每一个”,看见“这一个”“那一个”,给特需学生适合的阳光、空气和土壤,也许他们也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可能。融合教育,虽然任重道远,摸石过河,但有无限前景,功德无量。

4

共读共写:
新特教融合教育专业提升的“示范样板”

融合教育的课程建构与实施,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现在已经有高校开设了“融合教育专业”,专业简介中明确,融合教育专业主要学习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融合教育导论、融合教育评估、资源教室建设、合理便利与辅助技术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的说得更具体:学习融合教育导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融合学校中的积极行为支持、融合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调整、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通用学习设计、资源教室(中心)的运作和管理、融合学校班级管理与师德修养、融合教育研究方法、特殊学生数学教育与指导、特殊学生阅读教育与指导、学习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学习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强化干预等。

张家港乐余中心小学在项目申报书中提出四大建设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学习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融合教育理念;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对特需学生能更多爱心、耐心与细心;熟悉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评估,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调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适切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具有较强的分层教学能力,能关注特需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实施个别化教育。具有开展融合教育科研能力。

要实现建设目标就要适合校情的行动方案。普通学校教师提升融合教育专业能力,除了参加专门化的培训研修,还有一个功在平时的路径:融合教育共读共写。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把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新教育实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贡献。

新教育的专业读写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乐余中心小学就开展了融合教育“读起来”“写起来”:

阅读是最好的成长。暑假正是读书时,打开一本书,无疑成为最便捷的研修方式。

刘美玲(特教新教师)

作为一名即将奔赴普通小学教学工作的新教师,一名融合教育工作者,我的内心是紧张又惶恐的。以前全部接触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融合教育对我来说是一块全新的领域,为了更好地帮助到这群在普小的特殊学生们,做好本职工作,我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方俊明先生主编的《融合教育导论》,对融合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什么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课程等,在今后的融合教育工作中,我将多学习、多思考,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融合教师。

李娟(资源教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本书分两部分:一、面对现实。我主要了解了ADHD发病原因,ADHD患者在生命的早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等一生中是如何演变的?二、采取行动,学习到了药物治疗的利与弊以及行为治疗的益处、治疗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日常锻炼、饮食、家长培训等系列治疗策略。最后我关注了其中一个小节:还有哪些学校支持可寻?有句话印象比较深——学校常常是临床表现为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最难熬的地方。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尽可能给这些孩子更多帮助和支持的原因吧。

金娥(资源教师、心理教师)

《从出生到独立》是在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职员李松蔚老师的推荐下阅读的。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也许有人会说,书上说的那些育儿道理都懂,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无计可施。是的,乖巧的孩子都是相似的,叛逆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要认同,在阅读这些书的过程中,会更新你的认知,给你不一样的角度,让你不至于那么狭隘或偏执。

施惠觉(一年级班主任、数学教师)

看完《融合行》这本书,感动于各国融合教育先行者的坚持与努力,为这些特殊孩子撑起一片天。为一个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于家庭就像救命稻草,更是改变小孩的命运。尊重儿童的性格,并将他的特长或是特点发挥出来,教育就应该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改变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国家的特殊孩群体能如普通人一般生活。相信融合行也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词,融合教育也能成为每个家庭可以选择的选项。

李婷(一年级班主任、数学教师)

关于融合教育,我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中是一个读写障碍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被家长、学校理解。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小星星,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关注周围世界,不愿与人对视交流,问题多多,困难频频。对于这些小星星,书中的许多理论知识与方法点拨,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在文章《融合教育视角下对小学生的支持》中笔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学习障碍、自闭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生的认识与教育。“学习困难”并非“学习障碍”,自闭也可能是个“话唠”, “多动”有时候是控制不住的……这些小星星们幸运地与我们相遇,我们有必要好好的认识,用心地影响。

 施蕾(二年级班主任、语文教师)

《融合教育导论》从理论与基础、发展与教育、康复与训练三个系列,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信息化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理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对我来说是一本扫盲书。工作之初我一直片面地认为,融合教育是面向残疾孩子的,但是通过学校的融合教育研修活动,我才发现融合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既包括各类残疾人,还包括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有些需要融合教育的孩子是“隐性”的,他们可能朗读困难,可能阅读困难,可能倾听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融合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我班上正好也有位这样的孩子,他在进行了一学期的融合教育后,整个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行为更加规范,倾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获得了进步。我虽然不是资源老师,但也要通过学习了解融合教育的理论,更好地帮助班上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助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徐雨婷(二年级班主任、美术教师)

《融合教育实践指南》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课程的核心是个别化教学。每个特殊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孩子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当然,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课程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学校也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

吴静雯(三年级班主任、语文教师)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是所有人的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乐小大家庭有两千多名学生,他们在性格、爱好、个人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每一个小朋友都需要被我们重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包括残疾学生都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读完《融合教育学校教学与管理》,我真正明白了只有尊重差异,才能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赵翼媛(四年级班主任、语文教师)

《我想飞进天空》是全世界第一部以患病当事人视角讲述自闭症的故事。该书在获奖无数的同时,也把自闭症群体呈现到了公众眼前。这位13岁自闭症儿童教会我的,是对每一个群体的尊重。他们心里装着和我们一样的世界,限制他们的,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他们是一群“星星的孩子”。如果你恰巧认识自闭症患者,这本书将是最好的礼物。

马丽丽(五年级语文教师)

《感统游戏》是一本非常神奇的书,作者卡洛尔在此书中提供了135个游戏,并告诉我们如何应用一些方法,让孩子易于接受游戏活动并陶醉其中。本书自始至终都有妈妈的感悟部分,也从父母和治疗师的角度呈现了一些游戏活动的有效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读者感同身受,并鼓励父母和老师应用这些游戏。这本书里提供的每一个活动,都会让孩子体验到无比的快乐。当我们面对感觉统合障碍的孩子时,可以应用这些活动,让孩子重新获得新的能力。我们班的小郑同学是一位感觉统合障碍的孩子,在接受了一系列的感统训练之后,他很快地融入到了游戏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状态在发生着改变。

除了专业阅读,还有融合教育工作的阶段反思: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融合课程实施小结
乐余中心小学 施惠

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学校项目已有一年,经过培训学习,作为学校的一名资源教师,本学期,我也开始尝试上了感统和认知个训康复课程。现以感统康复课程为例,对本学期的融合课程工作作一总结。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想要做好融合课程,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基础。因而,除了前期的培训和学习以外,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一边上课,一边继续学习。

(一)阅读为基础

理论为先,实践为重。虽然接受过江苏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培训,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资源教师,但理论知识显然还是匮乏的,因而,在工作之余,我大量阅读了学校购置的特教相关书籍,同时也自行购买了相关的书籍,广泛阅读,以求对各种障碍的学生在行为、心理、身体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如此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需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

(二)专家为榜样

在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有疑问的部分向我眼中的专家学习。这里的专家,是康复机构的专业老师,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是感统器材使用的专业人员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沟通的基础,由此可以有点到面地向他们请教,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例如每周二康复机构陈老师来我校给孩子们上感统康复课程时,我全程跟课,一是向他学习感统训练的方法,二是了解每种训练方法的益处和注意点,三是理解针对每个孩子的一整套感统课程设计的原理。一个学期的听课,让我对感统训练有了较为整体的感受和认识。

(三)网络资源为拓展

为了了解更多的感统知识和方法,除了阅读和请教专家以外,我还会大量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搜索学习感统训练的方法,例如,针对我们学校采购的蒙氏教具和万象组合器材,我逐个搜索器具名称并通过视频学习教学方法,通过资料搜索了解每个器材可以训练哪些能力。

(四)培训为助力

学校为资源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每当有培训的机会,我们都会全员参与,认真学习每一次培训的内容,本学年,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参加了省市级各类大大小小的融合教育培训,今年7月,我还加入了苏州市融合教育协同指导联盟工作小组。

除此以外,本学期,我还参加了苏州市融合教育基本功竞赛,在备赛的过程中,再次学习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各项知识,钻研融合教育教学方法,学习了大量的融合教育案例并进行分析,与共同参赛的老师一起分享心得,互相学习。

二、融合课程实施心得

(一)建立连接

在实施融合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非常重要。例如对于重度感统失调的孩子,走平衡木十分困难,此时需要教师的辅助,如果孩子不信任老师,或者老师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连接,那么孩子会抗拒走平衡木。但如果孩子对老师有足够的信任,那么会愿意尝试能力暂且达不到的项目,比如在老师的辅助下,即使容易摔倒也愿意在老师的保护下尝试。如此,康复训练才得以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课程记录

每次课程结束后,我都会对课程内容作简单记录,家长和老师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康复训练内容。在今后的课程记录中,我认为可以增加孩子的课程表现,一是方便观察到孩子的能力变化情况,二是依据孩子的能力变化,在后期的教学中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活动要求。

(三)课程观察与评估

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我们会对孩子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观察和评估,主要包括发展性评估、感统评估、智力评估以及学业评估,借此了解孩子应该做哪些补偿支持,以及孩子一学期是否在各项能力方面有所进步。

三、融合课程的思考

(一)融合模式的思考

目前,我们主要以任课老师的一对一学业辅导和抽离式的个别化康复训练为主。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完全跟不上的孩子,是否应该采取半日制的融合模式,例如上午在资源教室进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的学习,下午在普通教师一起参加音体美等课程的学习。

(二)融合思维的培养

同伴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除了做好任课老师的思想建设外,还应对普通孩子进行思想引导,特需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且有时会有情绪或者行为问题,容易在集体环境中收到歧视和排挤。长此以往,融合教育难以开展。因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对普通学生的思想引导,构建和谐的融合教育氛围也十分重要。

融合课程实施小结
——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
乐余中心小学陈卫红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特需儿童在感统、注意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由校长牵头,融合分管领导授课,康复老师及资源老师课中辅助,安排了12名特需儿童一起上了一节大课。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符合这些孩子的认知水平,且认识人民币也是特需儿童在生活中常用技能之一。

课上,老师创设了孩子感兴趣的购物情境,介绍了在我们国家用的“钱”叫作“人民币”,通过问答形式明确了纸币和硬币面值辨认的方法;通过熊大和熊二红包的多少比较,了解1元和10角之间的进率。下面对此次课程实施作一个反思。

教学目标需调整。这节课上,当老师提问“这张人民币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孩子们有一定的注意维持力,能够听懂老师的指令,并认真观察起来,孩子积极举手发言,通过多次交流,知道了辨认面值的方法。但是在后续1元与10角、1分的认识教学中,孩子们显然兴趣不在钱。我们反思,觉得教学目标没有体现“特需”,我们参照的是普通孩子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做适当的调整,导致后半节课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只能跟着鹦鹉学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节奏需要放慢。如上所说,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是参考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学节奏也是偏快的,好几次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问题不匹配,说明学生没有听清或听懂老师的问题。因此我们反思,对待特需儿童,我们应该且一定要注重问题的设置,表达要简洁清晰,且需要放慢脚步一问一答,不能多个问题同时问。其次,在教学重点上,可以让孩子高频复述,比如1元,1角,人民币单位的认识,就需要孩子不断指认分辨这两个字,也可以做成板贴突出,让学生加强记忆。

要增加实践操作活动。本节课不应该只停留在概念的教学,更应该让特需儿童学会运用,因此在后续设计一个购物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是模拟超市购物环节,期间会涉及到角色扮演,了解购物流程,学会沟通等技能,这些都是特需儿童所必要的生活技能。还可以让家长配合,给予孩子用人民币体验购物的机会,长时间的反复训练,相信孩子就能认识人民币了。后续还可以通过模拟扫码,了解微信支付或其他支付的方式。

想到这里,我认为《认识人民币》不应该仅仅是一节认知课,而是可以设计成由基础认知、实践活动、语言沟通、亲子活动等一系列课程整合起来的主题课程,这需要我们后续继续发扬融合小组集体的智慧,将这一主题的课程重新设置规划,形成符合特需儿童生活技能发展有利的课程。

另外,这节课上授课老师一开始就和孩子们约定上课规则,制定奖励机制,这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小鞠同学一开始总是要插嘴,康复老师用手势提醒规范坐姿,上课老师及时正面强化,之后小鞠表现一直很好。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实施方面都需要我们后续不断地学习更新,希望我们在摸索中越来越有方向,越走步伐越为稳健。

5

乐余小学:
新教育新特教的融合教育“示范学校”

张家港乐余镇曾经是新教育实验的重镇。在2005年左右,全镇实施新农村新教育行动,建设书香乐余,以新教育文化推进乐余农村文明建设。我就多次到乐余镇进行宣传推广。

新时期张家港乐余中心小学又成为新教育新特教的融合教育实验校、示范校。
新教育与特殊教育相遇,碰撞出了“新特教”。称之为“新特教”,更是因为新教育为特殊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丰富的新教育元素,并且进行着“基因重组”,赋予了特殊教育新的内涵。

新教育实验之初,就提出三个一切的价值取向:“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一切的孩子就包括那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朱永新教授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新教育与特殊教育渊源很长,在2002年教育战线创办的时候,就特别设立了一个“特教论坛”,苏州特校的方红老师就是第一任的特殊教育论坛的版主,副版主就是常熟市特校陆振华校长。就曾经担任过特教论坛版主,陆振华校长十几年如一日推动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由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申报的教育成果《融合教育背景下县域“特教班”运行模式 的研究》获“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获得此殊荣的全国特教项目仅北京教科院和常熟市两家。这是常熟特教模式的一大创举,也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教应用的重大成果。

新教育倡导为了一切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将目光落在那些特别的孩子身上,就会给予特别的关爱,讲究特别的策略,投入特别的精力。就要争取让所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都有学上,而且上好学。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教育民生的提高,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学校就近入学,从“随班就读”到“融合教育”,是时代潮流,是特教发展趋势,更是新教育特殊教育理念的大力倡行。
如何推进新特教?新特教有哪些重要领域与方向?

2020年5月16日下午,由新教育研究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联合发起,全国各地新特教资源共建学校共同举办的以“关爱特殊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为主题的“'新特教’线上教育成果分享活动”如期举行。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发表了新特教的视频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图片


6

朱永新教授就新教育和特殊教育“基因重组”,作了具体阐述。

1.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的理念,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就是不放弃每一个特需儿童,通过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2.追求学校文化自觉

新教育倡导,学校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学校的灵魂。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生活。在特殊学校或普校资源教室的文化建设上,应该可以以“生命化”为主题进行建构,在生命化的环境里,课程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相匹配,保证学生“有生命”地学习课程;在生命化的环境里,责任与教师的职业信仰相匹配,保证教师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去负责任,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

3.构建学习社区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未来学校》,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孤岛,而是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学习社区。对于特校而言,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让特需儿童适应社区、社会生活,不是封闭在特殊学校中来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和普通人的深入的交往交流中来学习,来锻炼本领。

4.扎实开展个别化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命的个体,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孩子,让走进学校的孩子人人都有进步,都有成长,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幸福,这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教育的本真。特需儿童因为这样那样的身心障碍问题异于普通儿童,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多元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应该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养。做到对特需孩子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关爱每一个特需学生,建立完善的个别化教育体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研发适切的个别化训练课程等。通过评价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能够被满足。

5.构建适切课程生态

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帮一个生命成长一点,就是将世界完善一点;让一个生命延长一点,就是把世界扩展一点,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可以综合语文、数学等相关课程,在不改变现有课程形态的前提下,把新生命课程的每个版块内容,与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对接,找到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集,以此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6.扎实开展养成教育

从个体成长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对于特需学生而言,不管是知识技能学习还是居家生活本领提高,最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养成,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对一个人一生有用的12个好习惯做了初步的探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来研发特需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于身心有障碍的儿童来说,很多正常人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更细致更深入把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在他们学校的日常行为之中,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乃至自理技能。

7.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共育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新教育特别倡导家校合作共育,我在前年也专门主编了一本叫《这样爱你刚刚好》为我们的家庭更好的了解孩子、认识孩子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蓝本,那么特殊教育跟正常儿童的发展还有特殊的一些规律,更需要我们的父母亲来深入地进行学习,掌握和了解我们的儿童心理,掌握和了解我们的教育规律,家庭、学校、社区怎么样构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拓宽和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综观乐余中心小学的融合教育行动,他们将新教育新特教的理念一一落实,生根开花。

他们充分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诚如乐余中心小学融合教育项目年度总结所写:教育,首先是看见,看见“这一个”,看见“那一个”,看见“每一个”,并去关注他们,支持他们,发展他们。立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定的核心素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会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自身的障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有基本的审美情操,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为实现幸福美好人生奠定基础。

他们追求学校文化自觉。努力完成国家赋予学校育人育才的使命,积极探索出一条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发展新途径,用融合教育的理念进行普通学校教学适宜性改革,惠及到每一个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不断丰富校本化“乐善”课程的内涵,推动学校均衡教育、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地突显学校“乐善”教育品牌。

他们构建学习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安排特需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值日工作,包括学校公共区域的值日、值勤;在家中做简单的家务劳动,结合“综合实践”等学科课程进行劳动技能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我整理等基本生活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终身有用的生存能力。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大胆实践,增强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父母、爱他人意识,在自我及其他服务实践中得到成长。

他们扎实开展个别化教育。本着“以期师生乐而有余”的办学理念,以“关心'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为宗旨,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促进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真正实现“一生一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和《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结合特需学生的能力和需要构建“基础课程 个需课程”的特需学生专属课程体系,满足不同障碍类型、不同年段特需学生的教育需要。

他们构建适切课程生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在教育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已有融合教育环境设施、师资力量、随教经验,把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宗旨,充分尊重和遵循特需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位特需学生残疾类别和程度的实际情况,基于适合学生需要的核心理念,参照现有的普通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要求,根据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精神障碍、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类别学生的缺陷和潜能,进行课程规划,初步形成“三能、三乐、二重”的课程框架,包括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补偿性课程三类课程。该课程建设作为学校“乐”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既与其他课程项目相融合,又有其独特专属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他们扎实开展养成教育。在项目实施中,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估保障习惯养成,重点建立“一袋、一测、一访谈”评估机制,“一生一袋”(一袋,即特需学生成长档案袋)、过程性测试(一测,即作业测试)、随机观察访谈(一访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通过科学的表格式指标评估,让评估结果可视化,实现量化和质化相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他们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共育机制。切实开展对特需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在认识上、方法上、行动上、评价上,给予雪中送炭式的帮助,提供必要的资源,保持长效的、良好的家校沟通。协同社会相关部门,初步形成基于个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对话沟通、优势互补的良性运行中,努力做到学科作业上、心理疏导上、身体训练上、同向激励上等多方面的合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特殊教育新格局,从而更好地满足特需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特需儿童的教育接近或回归普通教育主流。

正是有乐余中心小学的宋卫群校长这样的新教育人的坚守与创新,融合教育乐学至善,乐而有余:“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育”;“师生兴趣有余,方法有余,能力有余,成长有余,发展有余”。

乐而有余,乐余中心小学真是新教育新特教的乡村示范!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图片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