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应着力于何处?(语文夜航船)

 一中大语文 2023-08-05 发布于福建

从专业角度看,语文教师至少要具备三种本领。      

1.文本解读能力。有能力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能够讲得出文本的特点(包括优点和不足)。较低要求是,你的学生只能看出字面的意思,而你有能力引导他们读出超越字面意思的意义和内涵;较高要求是,你不少时候有能力发现通用的流行的解读之偏颇,或者教材、专家等权威的解读之不足,能够对之批评、修正,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实际上是要求语文教师能看见。

 2.课程开发能力。这里不是指校本课程的编写能力,而是指是教材内容的课程化能力。这是要求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取舍。具体地说,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习任务,还有学情,选择并确定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重点。

3.教学设计能力。这是对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相应语文活动,作出符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及学生实际的策划、安排。这是要求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能落实。

其中,2、3两点,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基于大任务、大概念、大单元、大情景等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选择和设计的领域更加开阔和灵活。

我们现在的教学实际中,对后两点更重视,投入较多,研讨也较为深入。各类不同层次的比课、评课,大都也是着眼于2、3两点所示内容。这当然也很好理解,而且,新概念的引入,必定有一个强力推介的过程。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三种本领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第一种。这也是我们在听当下各种公开课、展示课的时候,尽管这些课往往群文连读、活动丰富、课堂容量也很大,但有时难免有碎片化和平面滑行之感觉的主要原因。没有第一种本领,或者这种本领较弱,单单靠或者主要靠后两种本领是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的。

因为,这类教师实际上做的是简单搬运工的行当。自己看不出一首诗或者一篇文学作品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自己理不清某一非文学作品的思路,弄不懂其背后的思想实质;自己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形不成审题所得的准确意蕴。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搬取人家的现成结论,反正相应赏析文字网络上有的是。这样的教学,哪怕内容选择得再恰当、教学设计得再巧妙,也只能贴标签,擦点面霜,有时更难免观点杂乱堆积拼凑,思想自相矛盾而不自知。

这类教师往往热衷表现秀。为了上课可口可乐,能够吸引眼球,对上口味,便在课堂气氛上大做文章。其做法常常为,一是形式的艺术化。各种讨论呀,上台表演呀,课堂更像个嘉年华,笑声阵阵,或泪光盈盈,总之,要让人感动不已。二是内容的广泛拓展。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无可置疑,但是,这种拓展,只是拿课文当个话茬,或尽展教师自己的才艺,或海阔天空神侃一番而已。

现在,教师职业逐渐吃香起来,在可以预见的若干年以后,如果学生数渐渐减少,其就业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而且,从眼前的师范专业教育的实情看,不少师范学生在其大学阶段,所学还是很有局限性的,这里的局限性主要是指与高中教学的实际还是很有点距离的。比如,大学的文学教育,主要还是文学史框架的学习。由于大学文学教学主要目的的模糊性,“常听到这样的批评:还是大学中文系毕业,连某朝某代某诗人你都不知道!可很少有如下的嘲讽:还是大学中文系毕业,连好诗坏诗你都分不清。”(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东方出版社,页48)至于高中教材及高考阅读题的非文学部分,大学中文系教育覆盖的可能比较小。

而且文本解读能力,是十分重要,又是很不容易培养的。

某权威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中,增选了冯至题名为“蛇”的一首诗,随后做了解读。

先看原诗: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再看教材的解读:

诗人将自己的爱恋想象为一条蛇,形象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热烈、深挚的爱,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具体、生动、可感。

这个解读实际上差不多句句都是废话。

第一句,把“爱恋想象为一条蛇”,题目已经明摆着呢,完全可以不言自明,不劳其解释;第二句,“形象地”基本上是废话。一般说来,诗作为形象化艺术之一种,没有形象,还配叫做诗吗?第三句,“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具体、生动、可感”只是把上句“形象地”具体化而已,没有增加什么新的解读信息——抽象变形象(具体、生动、可感),这样的话,可以作为万能公式,套用在所有的诗词作品之解析上。

实际上,冯至此诗把爱之情思想象为长蛇,是非常具有创意的。在文学长廊里,似乎还没有看到有人把这种感情比方成“长蛇”的。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将之比作“长蛇”,而不是比作“相思鸟”“鸳鸯”“蚯蚓”“黄鳝”呢?其实,这是蛇这个意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昼伏夜行、避人行踪、寂静无声、寂寞的、冷冰冰的特性,恰恰应和了诗人那份独特的爱情体验:单相思恋,无由表达,没有回应,故此是“孤独、寂寞的、冷清的、谦卑的、羞怯的,甚至是害怕引起姑娘的悚惧的”。而用“相思鸟”“鸳鸯”“蚯蚓”“黄鳝”均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因此,建议语文老师,不论是新手还是老手,要把精力主要放在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上。

一是养成独立阅读、深入钻研教材文本的习惯。这种阅读,也就是一些专家所提倡的“素读”。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逼着自己直接面对文本,深入理清其脉络,链接其思路。对文学作品阅读,要自己亲身扑上去,拒绝概念化和标签化。

陀斯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开头:

我们监狱位于要塞的边缘上,紧靠着要塞围墙。透过这个监狱的这个木桩栅栏,看外面的上帝的世界,看到的只是围墙、枯草、来回游动的士兵和一小块天空。假如多少年后再回到这里,那时你会看到什么,可能还是那块天空,但却是另外一个遥远的、自由的天空了。 监狱大院二百步,宽一百五十步······

这个语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假如”前写什么?写了些什么景色?你透过这些景物,还看到了什么?“假如”后又是写什么?前后构成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构成这样的关系?

再来看一段文字:

                            向日葵

看到报刊登了久已不见的凡·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圆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衷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也不会有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所欣赏的遗憾。我虽然无缘亲见此画,但是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怎样理解“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这句话?

答案之一:男人内心里都喜欢美人,所以当美人嫁给别人以后,自己便没有指望了,所以是件憾事。

答案之二:美人比喻名画,是说名画就像美人一样,大家都希望得到,一旦归于别人,则自己就不能再看到了,这不免是件憾事。

答案之三:美人比喻名画,是说名画和美人一样,都不应该为私人所拥有,一旦为私人拥有,它们的美将不能为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不免是件憾事。

你觉得这三个答案的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更接近文段含义的解读?为什么?

二是认真阅读一些相关的赏析性精品。前面讲到素读,这里还要讲一讲那些既有具体作品分析,又有思想方法指导的大家之作。笔者视野狭窄,仅就本人所见,觉得诗歌赏析方面,浙大教授江弱水先生的相关书籍,很值得一读;古典诗词方面,叶嘉莹先生及其恩师顾随先生的著作,应该读一读,特别是叶先生对古诗十九首、杜诗尤其是唐宋词的赏析指导;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等也能给人启发;当然,对教材的全面解读,孙绍振教授、詹丹教授、倪文尖副教授等人的专著和论文都可以读一读。至于《红楼梦》阐释方面,现在流行的一些解读中,蒋勋教授的讲座虽然因其或许考虑到读者面的一些特殊情况,题外的渲染比较多,但是从审美角度系统谈阅读体会,他还是做得挺好的,细腻细致,给人启迪;舒芜先生的《说梦录》尽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著作,但确实写得很好,很多观点都超越了时代;还有就是蔡义江先生的《新评<红楼梦>》,严谨、充实,没有废话,往往能切中肯綮。

三是结合教学再次通读经典原典。此处不再展开。

总之,我们还是少来点花拳绣腿,多来点切实功夫。尽量想办法老老实实看几本书,真正学会独立阅读,这个比沉浸于新概念的激荡,可能重要得多。失去了这个前提,再正确的理念、再宏大的概念,到教师手里,也会蜕变成莫名其妙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