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医60周年仍坚持临床坐诊,国医大师施杞创新探索“中医瑰宝”解除百姓病痛

 登西峰看东海 2023-08-05 发布于山东

今天召开的第六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与创新论坛暨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从医执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传出消息:脊柱病“慢性筋骨病养治结合联合研究室”战略协议正式签订,由国医大师施杞教授牵头,将形成产学研一体的针对慢性筋骨病诊疗和康养的系列中药新药和临床方案,提高慢性筋骨病诊疗水平。国医大师刘嘉湘、孙光荣、张伯礼为研讨会发来致辞。

施杞教授从医60载,他秉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至今日耄耋之年仍坚持临床一线每周坐诊,为百姓求医问药指点迷津。

师出名门,探索筋骨伤痛的中医疗法

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大医。施杞出生在中医世家,祖父是当地名医,自幼耳濡目染的他接受中医文化熏陶,立志做一名中医医生。1957年他其如愿怀着追梦初心考入原上海中医学院,在众多海上名医大家的授课中,接受海派中医的熏陶、洗礼。1963年,施杞大学毕业拜在龙华医院伤科石筱山教授门下,后又得到石幼山教授传授,感悟石氏伤科博大精深,传承衣钵,成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自此开启60载行医执教。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慢性筋骨病成为危害健康的难题。据估算,我国约有3亿人患有慢性筋骨病。许多人觉得筋骨病是现代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施杞说,“早在3000年前的《周礼》,便有针对骨病的记载。骑马行军、终日劳作,帝王将相伏案批阅奏折等,颈痛手麻者不在少数。”这恰好印证中医药对骨伤科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发挥中医药优势,聚焦全过程慢性筋骨病的诊疗和研究,由此成为施杞及其团队多年来的探索。

习得真经,将中医瑰宝应用于社会“大课题”

今天研讨会首发《施杞医文选集》,其中选录施杞从医执教60周年以来带领团队所撰写的部分医学论文、著作序文、杂文和讲演稿等,为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同道和青年学子提供宝贵借鉴。鲜有人知晓:最开始想学中医内科的施杞,毕业后阴差阳错,凭借聪明与动手能力强,被老师挑中前往骨伤科。

习得石氏伤科真传后,60载行医生涯里,施杞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综合治疗的方法,治好无数骨病案例,其中有各类椎间盘突出者、颈腰痛者、肩膝痛者等。作为一代名中医,施杞的目光并不仅局限在治病救人,他更考虑到医疗资源与社会发展如何平衡的“大课题”。手术耗费巨大医疗资源,如能将中医瑰宝发扬光大、普及应用,将能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他的理论得到临床验证:石氏“内治法”讲求药物内服外用、配合针灸手法,临床八成以上患者可治愈,完全没必要开刀。施杞还带领团队创立“调衡法”,形成筋骨平衡康复体系;创立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脊柱平衡操”、“筋骨平衡操”以及手法治疗“整筋三步九法”等富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方法,在海内外推广。

教书育人,培养400余高徒遍布海内外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原则。7年前,母校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60年之际,作为老校长的施杞自掏腰包捐了6万块钱,“当年我迈入校门时,学生手册写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中医师。许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时至今日仍未过时。”他这样督促自己,更如此激励学生。

30余年努力下,施杞带领的骨伤学科团队已成国家重点学科,更培养指导了4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和拜师高徒,弟子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和海外,已成为全国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学术成就亦蜚声杏林。而今骨伤学科团队已将龙华医院骨伤学科打造成石筱山伤科临床特色高地,建成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并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中医药创新研究平台,更是培育新时代中医药高端人才的摇篮,源源不断为中医事业贡献更多人才。

另悉,今天研讨会分“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讨论交流会”、“施杞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交流会”、“中医表型组学与精准医学交流会”等专题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自广东、江苏、甘肃、江西、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兄弟院校,以及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建设单位的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参会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