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经济衰退时代的美国与人的挣扎

 nqdeshen 2023-08-05 发布于安徽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他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

阿瑟·米勒的成长阶段正好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和战争,这段经历对他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比其他人更能深刻认识到时代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大。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是威利·洛曼。威利·洛曼小的时候被父亲和哥哥抛弃,但他并没有怨恨他们,相反他对自己的哥哥本相当的崇拜。他的哥哥本是一名在非洲的淘金客,据悉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财了。

所以,威利·洛曼也想像他的哥哥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梦想。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敢于拼搏的勇气和不懈努力,获取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成功,做一名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商人,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他相信只要勤奋工作,最终都会有所成就的。

不过威利·洛曼没读什么书,没学历,他只能通过做销售来实现他的梦想,因为只有从事销售门槛不高,并且又有翻身的希望。在他看来,推销员是他认为的可以在城市这座“丛林”里致富的捷径,于是他成为了一名销售员。他喜欢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谁知道他一干就是36年,从事该工作36年的他本应该积累了很多商业人脉,本应该混得风生水起,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他的销售业绩并没有他嘴上吹嘘的那么好。曾几何时,他也拿到了很高的佣金,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和娶了妻子。他的妻子琳达是他的全力支持者。琳达善良、脾气很好,对威利·洛曼的行为能够竭力容忍、听之任之,她十分爱他、钦佩他,为他生下两个可爱的儿子。

他的大儿子比夫长相英俊,是学校的橄榄球明星,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可是威利·洛曼并没有好好教育他,而是放任他的一些行为,最终导致毕业考试时数学不及格,没能上大学。考试失败的比夫决定去找父亲威利·洛曼谈心,谁知道却发现了自己的父亲跟其他女人在一起。

一直以来,比夫都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伟大的父亲可以为他解决难题,然而他却发现父亲对母亲不忠,父亲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比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此一蹶不振,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多次离家出走。结果30多岁仍四处游荡,一事无成,靠在西部农场当临时工人糊口。

被威利·洛曼寄予厚望的大儿子比夫混成这样,让他非常难过,于是又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小儿子哈比身上,谁知道小儿子哈比更不成器。整天跟女生混在一起,完全一个浪荡子。

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彻底击溃了威利·洛曼的希望,他原本以为自己能成功。结果自己活了一辈子,一直都是一个业务员。而随着年龄的衰落,他的业务能力也越来越差,跟年轻人没法比,根本卖不出去产品了。最后没有利用价值的威利·洛曼还被老板一脚踢了。

失去工作的威利·洛曼根本不敢跟自己的妻子透露心声,因为全家的支出就靠他的工资收入。没办法,他只好每周向朋友查利借钱向妻子谎称这是他的工资。威利·洛曼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混成这样。

他发现,自己奋斗了一生却一无所有,年老力衰,一事无成。生活的重压,微薄的收入,一身的债务,糟糕的亲子关系,儿子们的不成器,竞争激烈的社会,茫然无措的未来,梦想的破灭。

他没有梦想吗?不是。他没有为梦想奋斗过、努力过吗?也不是。他奋斗过、努力过,也很勤奋,但为什么最后却没有实现他心目中的成功呢?是他自己的性格原因吗?也许是,但也许不是。

自己的路自己走,一定要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那种人。但那种人是什么样子的,他自己都不明白。于是经过十多年的磨难,消耗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年时代后,最终成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的空白,空有抱负。

故事的最后,威利·洛曼精神崩溃,最终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临死之前,他还幻想自己的死能使得家人得到一笔保险赔偿金让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能好过一点。与其说威利·洛曼的悲剧是个人性格导致的,倒不如说是那个时代。威利·洛曼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衰退时代,底层民众的挣扎。

经济衰退时代的美国与人的挣扎

经济衰退时代的美国与人的挣扎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已经远不是当年那个美国了。

当年,最开始来美国的那一批人,那时的美国广袤无垠,人少地广,资源丰富,社会竞争力弱,简直就是一片空白,到处都充满了成功的机遇。所以,早期的拓荒者,他们只需要凭着个人的努力奋斗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惊人的成就。

之后又赶上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这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年代,这是一个扩张的时代,这是一个毫无顾忌拥有梦想的时代。那个时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骄傲和自信,都充满了理想、开拓、乐观主义精神,创业、发家致富是每个人的追求。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有着无穷无尽的偶像,他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成功的案例,被驱使着,召唤着,被梦想着。时代赋予了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如果你努力一点,似乎上升的空间就大一些,机会就多一些,同样财富也多一些,由此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改变个人命运的斗志。

但此时的美国泡沫已经破碎,从增长、扩张时代变成了存量的竞争。经历了大萧条和战争的美国资源越来越有限,蛋糕就是那么多,每个人都想过得更好,拥有的更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抢。只有抢,你才能占有,不抢就没有。底层丛林化,上层壁垒化,权贵们早已形成牢不可破的壁垒,垄断了一切资源,中下层根本上不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寄希望他们释放一些下来。

而底层就在他们释放的有限资源中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你争我抢,抢到就是你的本事,抢不到就是没本事,适应力强的能够生存下来,而适应力差的则被淘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使得整个社会就像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总之,威利·洛曼所处的美国,经济开始收缩、社会变得萧条和诡异,举报和迫害盛行导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人们的心态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进入到一种守成心态。越来越多的人缺乏信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前途感到茫然,产生了冷淡、失望、混乱和恐惧心情,这种普遍的绝望情绪弥漫在美国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