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来暑往留不住,阳暑阴暑知多少? |

 蒙蒙紫芽 2023-08-05 发布于浙江

“暑”里有阴阳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身临“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的三伏天,身心趟过其境,无论朝朝还是暮暮,除了热浪滚滚,何以解暑?

也许你会说:“唯有凉嗖嗖的空调吹和透心凉的冰镇饮,方能解忧!”

在这个燥热无风的日子里,多少人把暑天吹凉风、啃瓜皮的幸福时刻,一不小心过成了不幸的“中暑”呻吟。

暑来暑往,留不住季节更替,三伏天绕不开的中暑话题歧路重重。今天就让我们用中医的视角拨“中暑”见“阴阳”,一起聊聊中暑里的“阴”与“阳”。

何谓中暑?

作为中医从业者,在三伏天里总能收到关于“中暑”的询问。

这不前几天,朋友子夜发微信说她家娃身热、无汗、头重脚轻、四肢发凉……语无伦次的紧张隔屏扑来。

哎!我可不能自乱阵脚,宁心定志一下。复问道:是不是热热地吹冷嗖嗖的空调了?是不是爽爽地畅饮了几杯透心凉饮?答复肯定,毫不犹豫。追问我是不是中暑了?要不要买点生脉饮服下?还信誓旦旦地说,我非常信中医。

好吧,权当是对我这个中医人的鼓励吧!

一位城市精英的孩子妈,中暑清楚几分?药是否对证?这些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中暑的真面目!

三伏天是季节更替最热的时期,人们常会头如裹、目发眩、绪杂乱、神烦躁、纳差食减、中焦运化无力等。尤甚者“热伤风”、中暑、痢疾等暑疾临身。

可谓三伏天人煎熬,莫使暑邪中身心。 说了半天,何谓中暑?让我们直观一言:

“中暑”病名,源自于中医世家的疾病谱。历代中医把夏季频发、症状典型的一系列证候表现,如身热、恶寒、面垢、多汗、闷乱不宁等,统称为“暑证”。

同时根据“暑证”的轻重缓急又列为“冒暑”“伤暑”“中暑”三类证候。

其中以“冒暑”最轻,“伤暑”次之,“中暑”最重。

因此,在古中医眼中,“中暑”是病情最危重的暑证。但随着语义更新迭代,到现代人口中所说的“中暑”,已泛指为所有不同程度的“暑证”了。

引起中暑的诱因有很多,其中高温、烈日曝晒最为常见,此外还有超负荷工作、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中暑。

阳暑阴暑知多少?

了解了中暑,那必须要拨“中暑”见“阴阳”了!

中医大夫都晓得一句话“不分阴阳,开口动手便错。”借用在中暑这里也不违和。中暑也分阴阳,不然就会犯中暑就吃藿香正气水的错误哦

让我们义正视听,看明代中医大家张景岳论中暑之阴阳:“暑月受寒,故名阴暑;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暑有阴阳二种,不可不辨也。

暑之阴阳二者必然有这相似的类证,就是都会出现头晕头痛、食欲减退、四肢酸软乏力、发热等症状。但相同好寻,不同难辨。对于阴暑和阳暑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区别,让我们继续辨上一辨。

阳暑,当于暑中突出一个“阳”字。中医所讲的中暑之阳暑就是因为阳盛而致暑。就是说在三伏天这里,人体长时间活动于户外或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使得机体气津、营阴外越、耗损,导致中暑,也叫“中热”。临证可见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淡苔黄,脉象洪数等脉证,严重者可致昏迷。

阴暑,自然注重一个“阴”字。阴暑就是指在三伏天人体在经历了一个极热状态,猛地进入一个极凉的环境里。例如三伏天我们走得汗流浃背,一下子进入室内猛吹空调,冷水冲澡,暴吃冷饮等,都会导致寒中于里,使暑湿之气困于体内,发为“阴暑”。阴暑临证可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鼻涕、头身困重、关节酸痛、神疲倦怠、腹泻腹痛、舌质淡、苔薄或白腻,脉弦细等脉证。阴暑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谓的空调病。

因此,我们更要警惕“阴暑”的发病,正如《景岳全书·暑证》中记述:“然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阳暑不多见,而阴暑居其八九。”阴暑更具有隐匿性与高发性,容易忽视。

阳暑阴暑如何治?

聊得了中暑,辨得了阴阳,还需晓得几分证治。

我们通过前面的铺陈晓得“阳暑”和“阴暑”在脉证上都有发热头痛、肢体拘紧酸痛、疲乏无力、脉紧等类证,但中医临证仍须分阴阳辨证论治。

“阳暑”当以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开窍醒神为治则,临床荐用经方(白虎汤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和时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六一散、生脉散)等加减化裁、随证治之。除此之外,比较常用的中成药有十滴水、仁丹、安宫牛黄丸等。中医除了汤药、成药能治阳暑,针灸、刮痧、拔罐亦能显效

“阴暑”当以解表散寒、化暑祛湿、温中益气为治则,临床荐用方药(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香薷饮、神术散)等。

在这里特别提醒各位看官,藿香正气虽好,莫要阳暑用!千万要分清阴阳,阴暑可用,阳暑莫用啊!

愿你伏天多安康

文至末尾,还是先借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数言: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顺应自然,怡然度日。

再借用《景岳全书·暑证》片言:

夏月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身之道,最得时宜者也。若必使快然无汗,则未免阴胜于阳,多致疾矣。

三伏天酷热难当,尚需适度出汗,使得心气得宣、夏气得泄,心神得阳!

最后,希望大家避暑莫中暑,中暑分阴阳,伏天皆安康!

屈庆

杭州市中医院

推拿科主治中医师

甘肃张掖人。小时候曾随家中长辈接触中医,度过了背歌诀、读经书的少年时代,耳濡目染了很多民间的中医故事。后在甘肃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安静地读了几年书。临证舌脉同参辨阴阳,嘟嘟厚手疗脊病。这位身在异乡年轻的爸爸,很庆幸此生能与中医结缘,把老祖宗留给中国人的福祉学习好,分享好,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

个人寄语:

山不矜高自极天,水能为下方成海。

访道岐黄平生愿,德满乾坤济苍生。

医生

学医

听歌

每日

一穴

请领走,你的第一份中医表情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