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蜀国之谜,三星堆真正的“祖宗”竟然是.....

 杨林湖畔 2023-08-05 发布于北京

前 言

成都博物馆通史展“九天开出一成都”开篇展陈的即是宝墩遗址相关文物和复原模型。宝墩遗址以辉映4500年的文明之光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成都从这里走来!”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全国八强

这几年,成都火出了圈。

这话好像也对,也不对。

说对,大家看下这两年的城市网络热度,成都始终排名居前。从川味美食到休闲娱乐,从人才落户到熊猫花花,哪一条不是广大网民热烈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成都已经掌握了网络流量密码,是妥妥的网红城市,火出圈不过是正常现象。

图片

成都夜景(图片来源:成都文旅公众号)

说不对,成都在公元前311年张若、张仪营造“秦大城”起就是中国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享誉上千年的“天府之国”和无数人向往的“休闲美食之都”。作为一座2300多年城名不变、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火”又岂是这几年才有的?

01





成都从哪里来?

成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家珍,是吸引大量外地人来到成都旅游的法宝,也是很多人在茶馆或饭桌上的谈资。当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谈天说地之际,是否有人会好奇发问:“成都从哪里来?最早的成都城在哪里?距今大概多少年?”

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认为是传说中的蚕丛和鱼凫建立了古蜀国,但已经说不清楚是何年何月的事了,距唐朝大概有四万八千年了吧!

《登锦城散花楼》

唐·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图片

(注: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游成都时的作品)

因为历史久远且文化遗存极少,生活在1300年前(公元8世纪初)的李白已经对古蜀国的历史感到了困惑和茫然。生性浪漫的诗仙大人大胆猜了个四万八千年。

诗歌自然不是严谨的信史,但李白诗作却给了我们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唐朝人似乎知道古蜀国是由蚕丛及鱼凫开创,这一说法在其他很多传说里也将得到反复印证。最早的成都应该是诞生在有确切的史实记录之前。

既然大概率在史籍里没有对成都肇始的确切记录,那么我们要追寻成都的源头只能去史前遗址中寻找答案。

如今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四川地区的史前遗址无疑是坐落于成都东北部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最早发现于1929年,1986年因两座祭祀坑的发现而“一醒惊天下”。经过近百年的发掘和研究,三星堆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石器,还发现有城墙、房屋建筑基址、祭祀坑等遗迹,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年代距今3700—3200年。

图片

三星堆遗址与四川西部城市的位置关系

图片来源:孙华《三星堆遗址的初步研究》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三星堆因为具有构成早期人类文明的城市、金属冶炼、大型建筑等多项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同时、集中出现且达到极高的发展水平,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然而,很多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对此尚存疑问:文明的产生是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三星堆如此高的文明程度,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它之前一定还有更早期的文明遗址,而这处遗址又在哪里呢?人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成都平原,并陷入深深的思索。

图片

三星堆文物的代表:青铜大立人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其实,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成都平原上就不时有史前遗址被发现。总的说来,这些陆续发现的史前遗址呈现出零星分布、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尚不足以代表成都最早期的文明形态。但是从对各个遗址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蛛丝马迹来看,一定有一处大型遗址还沉睡在地下,等待着人们去开启。

02





走近宝墩遗址

成都城南距市区约40公里的新津区宝墩村流传着金龙飞升的传说。

传说源起于村庄周边原本平坦的土地上不时突兀耸起一道道高三四米、宽十米左右的土埂子,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条金龙横卧于旷野之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些土埂子上就陆续找到过一些汉代的砖石和陶片,这些土埂子之前便被推断为战国至汉代的古城墙。直到1995年和1996年文物考古部门两次组织在宝墩村的田野考察,发掘出大量的陶片和石制工具,这些新出土的器物的年代直指比战国更为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证实这些土埂子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人工夯筑成的城墙。

图片

宝墩遗址位置示意图

出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县文管所《新津宝墩遗址调查于试掘简报》

经测量,宝墩村的这些古城墙残高4米左右,顶宽7.3至8.8米,墙脚宽 29.3至31.1米;上窄下宽,横截面呈梯形,两侧为缓坡。城墙采用斜坡堆筑法建造,在城外侧取土后在平地堆土起建。堆土的同时对城墙各面进行拍击和夯打,使之紧实坚固。这些城墙围拢着一座面积巨大的史前古城遗址,被命名为“宝墩遗址”

图片

宝墩古城平面示意图

图片来源:赵殿增《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

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考古部门确定宝墩遗址是由内外两重城墙包围的远古城市,年代约在 4500—4300年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时代。宝墩遗址的外城为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长约2000米、宽约 1500米,周长近6200米,面积则达到了惊人的276万平方米,仅次于陕西神木石峁古城(425万平方米)、浙江余姚良渚古城(290万平方米)和山西襄汾陶寺古城(280万平方米),是中国第四大史前古城。

宝墩遗址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大邑高山和盐店等7座古城,构成了成都平原首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宝墩文化”

图片

宝墩文化遗址分布

图片来源:赵殿增《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

考古人员在宝墩古城的中心发现了由42个1米见方的方形柱坑构建的大约5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大型建筑遗址。

图片

宝墩遗址中的建筑基址

出自:四川文艺网《宝墩遗址——改写中国文明版图的史前古城》)

2020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宝墩遗址发现了距今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及大量的碳化水稻遗存。这是成都平原乃至长江上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证明了宝墩遗址是高度发达的稻作文明,年代比三星堆早了约800年。

图片

宝墩遗址出土碳化水稻粒(出处同上)

对宝墩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文物类型学比较,三星堆出土的宽沿平底尊、浅盘豆、敛口钵、敞口圈足罐等大多是宝墩文化的典型器形。可以说,宝墩文化是孕育三星堆文明的土壤。

图片

宝墩文化典型陶器分期

宝墩文化的发现补齐了中国西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一环。考古人员自宝墩遗址起沿岷江水系上溯至川西茂县的营盘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直到今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700年),将沿线多处重要的史前遗址进行了串联,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文明传播链条。

今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地带是氐人、羌人的活动范围,他们“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著名考古学家童正先生《古代的巴蜀》)。他们从西北地区进入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并逐渐改牧为耕,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劳作。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氐羌族群沿岷江水系进入到成都平原并在多处定居,成为成都最早的先民。

图片

宝墩文化与三星堆一期文化进入成都平原的路线

图片来源:赵殿增《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

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让定居于此的先民部落规模逐步扩大。为防御外族及野兽的侵扰,防治时常发生的洪患,先民们在河流附近的台地之上开始夯土筑墙,修建住房及礼仪祭祀性建筑,营造早期的城市。在成都平原繁衍生息数百年后,他们终于在岷江南侧的支流岸边建成了心中的辉煌之城即今天的宝墩古城。

图片

四川成都宝墩遗址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将新出土的大量陶石器残片摆放在桌面上,上面刻有的花纹还十分显眼,等待进一步研究。

03





九天开出一成都

至此,文明的曙光照耀成都平原,成都从宝墩遗址向我们徐徐走来。透过那一段段残存的城墙,一块块破碎的陶片,一粒粒碳化的稻种,我们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拼贴出成都最初的生活场景。

一只白鹭振翅向前飞去,它轻盈的身体贴着小河巡弋。只见它猛地伸脖探入水中叼起一条小鱼,旋即悠闲落在岸边,昂起头一下把小鱼吞入肚中。岸上的数位宝墩人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春天来了,大地复苏,天地万物都充满了活力。稻田里蓄满了水,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的吹拂下闪烁着丰收的希望。

图片

2022年宝墩遗址发掘的疑似水稻田的航拍图(来源:四川新闻网)

清晨的薄雾中,宝墩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有的在采摘野果,有的在搜寻猎物,有的在制作陶器,有的在缝补渔网。自从先祖从川西的高原上来到这里,这样的春天已经过了数百个,人们已适应了成都平原的环境和气候,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不远处,由数代人在首领的带领下夯筑的城墙坚固而雄伟,城墙内由“竹骨泥墙”建造的住房通风又防潮。忙碌了一天后,夕阳西下,宝墩人结束劳作,扛上工具及一天的收获三两结伴着归家。他们抬头西望,可以看见数只飞鸟萦绕在一轮红日周围,更远处似乎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巍峨的雪山。文明的先声就这样于不经意间在成都的土地上奏响,这一开始就持续了4500年,至今延绵不绝、历久弥新。

图片

博物馆内对宝墩人民生活场景的复原

2022年1月21日,宝墩遗址展馆正式开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也同时面向公众开放。参观者可以在展馆见到4500多年前的石器、陶器、象牙杖、碳化水稻等珍贵文物;还可以通过3D投影、多媒体显示屏幕等设备,感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展陈,近距离感受古蜀先民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上繁衍生息的历史和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智慧。

图片

宝墩遗址展示馆内部

如今,宝墩村广阔的田野上仍会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每到春天仍旧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来自川西高原的雪山融水沿着岷江流向成都平原,宝墩先民们时常遭遇的洪水之患,因为有了两千多年前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而鲜有发生。如果过往4500年的历史可以折叠,让宝墩先民们穿越时光站在这片他们曾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他们必定会惊叹于“天府之国”的兴盛和繁荣,亦会为自己开创了最初的成都而自豪。

图片

在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中,宝墩文化如同突然爆发的新星,照亮了中华文明版图的西南一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先生评价:“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也是古蜀文明的源头。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这些重大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成都是古蜀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中的重要一“元”,是夏商时代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卓越代表,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成都博物馆通史展“九天开出一成都”开篇展陈的即是宝墩遗址相关文物和复原模型。宝墩遗址以辉映4500年的文明之光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成都从这里走来!”

- end -

部分参考文献:

[1] 李明斌,陈云洪.温江县鱼凫村遗址 1999 年度发掘[J].成都考古发现.1999.
[2]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 1998-1999 年度发掘收获[J]. 成都考古发现.1999.
[3] 朱章义,刘骏,刘雨茂等.成都市黄忠村遗址 1999 年度发掘的主要收获[J].成都考古发现.1999.
[4] 刘雨茂,荣远大.成都市西郊化成村遗址 1999 年度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1999.
[5] 李明斌,王方.岷江小区遗址 1999 年第一期发掘[J].成都考古发现.1999.
[6]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清江村遗址调查发掘收获[J].成都考古发现.1999.
[7]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忠义遗址发掘收获[J].成都考古发现.2007.
[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新都区褚家村遗址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8.
[9]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新都区朱王村遗址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1.
[10]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望丛祠博物馆.成都郫县三观村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1.
[11]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县文物管理所.新津县宝墩遗址鼓墩子 2010 年发掘报告[J]. 成都考古发现.2012.
[1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望丛祠博物馆.郫县仪隆村遗址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3.
[1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县宝墩遗址 2010-2011 年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3.
[14] 王毅,孙华.宝墩村文化的初步认识[J].考古.1999(8).
[15] 黄昊德,赵宾福.宝墩文化的发现及其来源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04
[16] 何锟宇.宝墩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大型聚落考古新进展.中国文化遗产.2015(6).
[17] 何锟宇.试论宝墩文化的源头[J].南方民族考古.2016(1).
[18] 刘俊男,李春燕.宝墩文化来源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9(2).
[19]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宝墩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大型建筑基址[J].中国文物报.2012.
[20] 王涛.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与人地关系演技[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1] 周羿杨.试论宝墩文化与中坝文化的“花边口沿”陶器[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2] 李宁.试论鱼凫村三期文化[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3] 余菀莹.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4] 李春燕.成都平原殷商以前考古文化及文明演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原标题:宝墩遗址,成都从这里走来

本文刊载于《现代商业银行·财富生活》2023年第7期,已获得作者授权,对文章进行部分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