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木偶戏,又称“木人戏”“傀儡戏”,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最灿烂的戏剧瑰宝之一,上海是中国木偶戏盛行的地区之一。在上海人口密度高,文明程度高,老龄化程度高的“老城厢”黄浦区,海派木偶戏具有天然的文化土壤、群众基础。 海派木偶戏,2022年8月被认定为第九批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海派木偶戏参加黄浦区非遗日活动 元代末期,上海的木偶戏就已进入了鼎盛期乃至集大成期,元代诗人杨维桢受当时松江统帅邀请,观看木偶艺人朱明所表演的《尉迟平寇》《子期还朝》后,写下了《朱明优戏序》一文,文中写道:“玉峰朱明氏世习窟儡家,其大父应俳首驾前,明手益机警,而辨舌歌喉又悉与手应,一谈一笑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观者惊之若神。松帅韩侯宴余偃武堂,明供群木偶,为《尉迟平寇》《子卿还朝》,于降臣民辟之际,不无讽谏所系,而诚非一时耳目之玩者也。”他认为上海的傀儡戏表演不仅技艺高超,更在讽谏功能上超过了其他戏曲种类。到了明代,上海地区的木偶戏依然繁盛,崇祯年间的《松江府志》记载道:“优剧之变:初大宴会始演戏,曰'步戏’,俱旧本,宴女客、尊亲则用傀儡。” 布袋木偶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知识分子用新的审美眼光和研究手段来进行木偶戏的研究和实践,如陶晶孙、陈鹤琴、郑伯奇等人都对木偶戏进行过不同研究和介绍,奏响了海派木偶戏产生的前奏。在其近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海派”风格特色的艺术道路。原有传统木偶表演技艺的水平在知识分子和民间木偶艺人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形成了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海派木偶戏,海派木偶戏才应运而生。 传统杖头木偶“红绸舞” 海派木偶戏,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区域以上海为核心。海派木偶戏的最大特征在于其表演不拘于形式,富有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海派木偶戏主要以杖头木偶表演为基础,传承中国传统的直棍式主杆、外双钎的杖头木偶的操纵技法和表演方式。就木偶演员而言,需要控制木偶头部主杆,以及控制木偶双手双钎,让原本没有生命力的木头人变成有灵魂的木偶。海派木偶戏是综合艺术,在杖头木偶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新的木偶品种如横挑木偶、布料铁枝木偶、海派特技杖头木偶、折纸杖头木偶、杖头橡胶木偶、线条木偶、巨型木偶等。其艺术特征,突出“偶性”。它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用木偶进行表演,除了要有娴熟的操纵技法外,还需要掌握木偶特有的表演技巧,木偶演员通过木偶操纵技巧的训练,将其操纵技法和表演方式融会贯通到海派木偶的表现形式中。 ![]() ![]() 一台木偶戏要赢得观众,不但要剧本创意好,还要舞台灯光、道具、音响等配合,更为关键的是木偶戏的偶形制作和木偶特技。海派木偶艺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每出一部新戏就出一些新的木偶特技和创意,并以其独树一帜的舞台表演风格,创作出一大批深受欢迎的剧目。 2023打浦桥街道暑托班非遗木偶课 海派木偶戏深刻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今,海派木偶戏正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融汇,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来源:黄浦最上海官方微信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上海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