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左传》:权力和规矩的博弈——桓公纳鼎和宣公辞玉

 薄会申 2023-08-06 发布于天津

《左传》反复提到的一个字,就是礼。

礼就是规矩。合乎规矩的行为,就要给予“知礼”、“守礼”的表扬;违反了规矩,就是“非礼”、“不礼”,就要受到批评。

701年(鲁桓公二年),宋国太宰华督弑杀宋殇公拥立宋庄公,后贿赂鲁、齐、陈、郑,得以执政宋国。鲁桓公将宋国贿赂的郜鼎置于太庙。鼎是国家象征,郜鼎是宋国灭郜国所得。臧哀伯劝谏:君王要向后人昭示美德,现在公然将悖礼所得之郜鼎放入太庙以供祭祀,如何让百官有敬畏之心?鲁桓公不听,纳郜鼎入太庙。

鲁桓公纳鼎就是非礼,是不守规矩。

609年(鲁文公十八年),莒(音:举)国太子仆弑杀莒纪公,携带莒国宝玉(玺印类国家重器)投奔鲁国。鲁宣公(初即位尚未改元)打算接纳太子仆,却遭到执政卿季文子的坚决反对,并于当天就将其驱逐出境。随后季文子派人向鲁宣公做了解释:“太子仆弑君盗宝,孝敬忠信皆无,所行非事君之礼。人是国贼,器是赃物,人和宝玉一样都不能留。”鲁宣公照办。

鲁宣公辞玉就是知礼,是守规矩。

鲁国自诩奉周礼最谨,以周礼尽在鲁矣自居,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对其他诸侯进行道德点评,但为什么轮到自己,也会做违礼之事呢?或者说,鲁国君臣最懂什么是规矩,为什么鲁桓公就敢于不守规矩,而鲁宣公却不敢呢?

这一切都是源于自身的权力。

鲁桓公是鲁惠公的嫡子,鲁惠公死时因其年幼,暂时安排其庶兄鲁隐公摄政。鲁隐公贪恋权力,当国十一年无意还政,鲁桓公等不及,指使大臣将其杀死后即位。所以,鲁桓公接管政权的过程虽然血腥,但是得位归于正统,立即得到了群臣拥护。

这就是鲁桓公拒绝劝谏、不守规矩的底气:他拥有权力。

鲁宣公则不同。

鲁文公的嫡夫人哀姜生下公子恶和公子视,次妃敬嬴生下公子俀(音:腿)。鲁文公宠爱敬嬴,而敬嬴私通权臣襄仲。鲁文公死后,襄仲杀死公子恶和公子视,让公子俀即位,称鲁宣公。鲁宣公的即位,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所以鲁宣公得位不正,不得不听命于权臣。

鲁宣公明白,在襄仲、季文子等权臣眼里,他是可上可下的人物,所以必须要接受劝谏。

无规矩不成方圆。掌握规矩者掌握方圆,而规矩服从权力。鲁桓公大权在手,就可以蔑视规矩,不听大臣劝谏;鲁宣公没有权力,就要听从权臣的劝谏,不敢不守规矩。

当权者制定规矩,卑微者遵守规矩。

当权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人人都遵守自己制定的规矩。当权者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拿规矩来约束自己。所以进阶转换身份成为当权者,就成了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秦末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多少人热血喷张,但人们忽略了这句话并没有答案,直到后晋安重荣做出了回答:“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拳头才是硬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