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西北旅游很热门,特别是敦煌鸣沙山一带,骑行骆驼漫行沙丘的人们水泄不通,“堵骆驼”事件一再发生,景区不得已设置了骆驼红绿灯。今年暑假是后疫情时代第一个疯玩的假期,不论是热门景点还是热门自驾路线,人满为患。鸣沙山上的驼队规模实在是壮观,有人用摄影器材使用电影模式拍摄的骑行画面,那真是满足了人们对西北、大漠、黄沙、驼铃、苍凉、悠远等等印象的期盼。无怪乎有人调侃说:知道的人明白你们在体验骑骆驼,不明白的人还以为骆驼大军去攻打匈奴呢。丝绸之路大热,各种视频、文章、照片、绘画、活动,这么多年的努力宣传起到了作用,一带一路助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现在的人写东西、说东西很大的来源就是搜索引擎搜出来的结果,拼拼凑凑一个文案就出来了。写东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为好,才能言之有物。丝绸之路在机场、高铁、地铁等地都有一些大型宣传画,如果仔细对照史料去看,会发现有不少错误的地方。现在交通太方便,想到某个地方,很快就能到达,比如去河西四郡、去了青海、去了拉萨、去了嘉峪关,甚至去帕米尔高原,都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事情。很少有人真的走过丝绸之路的线路,并且好多官方地图上的路线和地名都是错误的。由此种种不靠谱,人们对丝绸之路有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再加上背了几首唐诗,看了一些解读,就觉得了解了丝绸之路。如果真有人骑着骆驼、领着驼队、走在无边的黄沙之中,夏日天边刮来阵阵黄风,冬日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抽打着人们,那这是丝绸之路吗,不是,这是自杀之路。 丝绸之路是商业之路、生存之路,人们首要的目的就是尽快到达目的地,要走好走的路,路上要有水、要有草、要有阴凉、要有住的地方、要很安全,一切都是生存,没什么浪漫。 在农村大山里赶过路的人都知道,走路要选轻松不累人、有水有树的路,怎么容易怎么来。小时候从涝坝岘去小口我外婆家,要走好几十里的山路,有土路、有砂河、有高山、有大沟、有铺满细沙的河滩,真是不容易。这点小小的经历让我明白,丝绸之路何其不容易,我们县一些地方是丝绸之路的通道,这条路不只是百度出来的那些信息。玄奘走过的路更不容易,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得非常详实。真实的玄奘和《西游记》里的唐僧大相径庭,是两路人,一点不搭嘎。 阳关、玉门关等地点在历史上的场所不是固定的,比如唐朝和汉朝的地点就不一样。实际上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亚欧大陆的重要文明之路,它绝非只有“大漠黄沙”,而是由绿洲、雪山、峡谷、草原、森林、冰川、鲜花、关隘、驿站、石窟、寺庙等组成的绚烂画卷。侯杨方,江苏泗阳人,目前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他在对《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近代探险家记录等资料解读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历时10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采集精确的地理位置、路线轨迹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历史上多条丝绸之路路线——包括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高仙芝远征以及斯坦因等探险家的路线,精确定位了多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包括汉唐两座玉门关、剑末谷、大石崖、公主堡以及玄奘曾经过的中亚“铁门”等,写了一本历史考察纪行,让读者通过精准的复原地图、知识性的文字、亲历现场的照片,领略真正的丝绸之路的魅力。真庆幸能看到这本好书,太对我的胃口了!我是在浏览一个图书网站上看到的,一看名字是《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就感觉这本书值得一看,翻开来细细看下去,太好看。侯教授拿实际行动丈量过的那些地方,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知识性趣味性极佳。 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对境内外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口,在数十次对帕米尔高原、南疆、罗布泊、中亚及南亚地区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首次“精准复原”,以此为基础研制了第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百度“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一下就可以看到。 这本书对我们误解了不少年的一些认知进行了纠正,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在21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天马战争,即汉军两次远征大宛以后正式开辟、开通的,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基本中断。这是经典的丝绸之路,而不是现在被泛化的丝路。经典的丝绸之路就是汉唐全盛时期,通过河西走廊的玉门关、阳关,经过罗布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翻越壮丽的葱岭,通向中亚地区,到达波斯和地中海的线路干道。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等几大文明体之间直接交流的道路。 本书想呈现给读者“你从未见过的丝绸之路”,所有内容完全来自侯杨方教授实地考察后获得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是史料的排列组合、推理加工,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初衷:奉献给读者完全原创、精准的丝绸之路信息,以及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的全新认识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