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度检查之害:制造白血病

 悠哉乐哉 2023-08-06 发布于山东

一次又一次孜孜不倦地复查血液及骨髓穿刺之后,这个爸爸终于把孩子的血液抽干,免疫能力打破,把一个小小的淋巴发炎整成想象中的白血病。

1

这就是最近的医学故事:

图片

在这个爸爸心里,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白血病导致淋巴结节肿大,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白血病挖掘出来治好,淋巴结节肿大才会好。

但是在普通人眼中,在中医眼中,却是这样的:

淋巴结节肿大,一般用点中药处理即可;不过度检查,是不会恶化的。

这是网友的评论:

Galaxy淡淡是煎蛋:我小时候经常耳后淋巴结肿大,特别是每次打过预防针后像半个鸡蛋一样大,还好我们村的村医一直说是正常的不需要干预打针抽血啥的,慢慢上初中就好了。

心知的皮皮鲁:我小时候耳后也被大人经常摸,说淋巴结,这都三十多年过去了。

疾病,都有一个由小而大的过程,很多看起来突然出现的疾病,都可能只是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哪怕是感染了艾滋病,也是一步步蚕食人的身体的。

中医要做的是过程管理。

2

微博有两个话题:如何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抑郁症不是情绪问题。

我觉得这两个话题就很扯。

抑郁症又被弄成孤病。但其实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它一定是慢性病的急性发作。

就好比李玟,有身体的病痛,有婚姻的不顺……才会造成最后的陨落。

认识层面将疾病盲目认知为孤立的,片面的,的确方便研制“靶向药”,但很遗憾,治疗一定会出错。 

同时,这种认识还抹杀了过程和时间的影响。时间累积问题,而累积的过程,正好是中医介入的时机。中医在大病养成之前的干预,会省事很多。

这种机械片面的观点居然存在,可谓是以妄为常。

3

未成年人的抑郁,跟原生家庭有关系。

心主神明,心正,则五脏六腑安和。同样,家长是家的心,未成年人的抑郁,问题源自家长的概率是很大的。

未成年人会抑郁,只要不是天生的,就一定从不开心开始,家长如果只是满足于自身的谋生事业,就会忽略小孩最初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陌生化。

情绪积累多了,就会成病。

家长抱抱小孩会好很多。

有时间会劝解几句,但是学校不是我们能帮他换的。父母的态度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4

家庭环境医者是无法改变的。至于如果只看见心理咨询、开导,不见身体也不行。

必须从外环境调整,从身体和整体思维入手,整体处理。

这才是中医整体观。

然而说到底,我们也只是中医,开方子是跟病人病体沟通的方式。考虑一定要全面。

以《【医案】失眠抑郁厌学的小孩》为例,病人有睡眠障碍、有思虑、有抑郁、有疲乏,是需要整体调方考虑的。

片面认为只有抑郁,显然又置其他因素于不顾了。

至于吃药控制,也难免失于片面,本身西药又有毒素;跟未解决的问题叠加;就会导致整体失败。

新冠不只有病毒,还有一系列症状,抑郁症也一样,叠加身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又有生活不如意,要通盘考虑。

5

有的小孩不爱喝中药。

但是小孩就是小孩,喝药与否,不能由他自己定。
否则小孩子他搞不清楚。有时候妈妈搞不定的时候,让爸爸出面也是一个办法。

我的意见一直是:只要你还在家里,你还需要父母供着,你就必须接受父母的合理的安排,接受父母的指导。

父亲如日,母亲如月,日光暖和,全面;月光温柔,滋润。

只是现在生活压力太大,恐怕很多小孩都会缺乏阳光的照料,生出很多问题。

我一直呼吁家长回归家庭。

只是大多数时候,如果父亲正在享受996福报,恐怕小孩是不可能有父亲的关照的。

前二十年忙着考试,后三十年忙着还房贷,最后几十年给医院做贡献……

这是社会结构性的问题。

解不在我这里。

6

讲过度检查之害,并没有拒绝适当的合理的检查。虽然少一半,但是可取的我们还是可以用:《《中医的观念》再版前言 医学少一半会怎样?

我没有那么反智。

比如一个活泼能跳能动的小伙子,没准不需要一年体检一次,而是将体检周期适当拉长;

比如一个正在喝药消瘤的老太太,没准三个月就要复查看下进展如何。

好的我们拿过来,不好的糟粕,就还是尽量避免吧。

-----------------------------------------

微博同名号:经方梧桐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