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70年筚路蓝缕,看中国汽车工业蝶变之路

 梦中公园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70年征程,中国汽车正在发生革命性的逆转。中国汽车工业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自己的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我们从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企业身上看到了中国品牌的崛起。这其中,中国汽车工业向全世界亮出三把“利刃”。 

其一,销量和市占率迅速攀升。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为598.6万辆,同比增长22.4%,市占率为53.1%,增长5.9个百分点。不同于中国品牌市占率的提升,2020年市场份额还为24.1%的日系,两年时间已跌破20%。

其二,单车均价提高。单车均价的提升,打破了“合资主打10万元以上市场,中国品牌主打10万元以下”的市场格局。例如,2022年“中国星”系列达15万元;2020年领克12.74万元的单车均价超过上汽大众;比亚迪更是一骑绝尘,单车均价超15万元,有的甚至达17万元。

其三,出口量暴增。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辆为220万辆,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国,这个数据是日本同期汽车出口的1.2~1.3倍,德国的1.5倍,韩国的2倍。

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向全世界“亮剑”,但谁又知道中国自主品牌在“铸剑”过程中流了多少汗、淌了多少血。

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是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而在逆袭之前,我们却走过了几十年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

01.一段艰苦旅程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49年战争胜利后面对残败凋零的经济状况,领导人扳着手指说道。

由于长期战乱,大量厂矿倒闭,耕地荒芜,生产凋敝,别说是造飞机坦克,彼时国内铁路运输都被破坏的一塌糊涂。当时全国有上千万米铁路线路、3200座桥梁和200多座隧道被毁,连通东南西北的津浦、京汉、粤汉、陇海、浙赣等主要铁路干线没有一条能全线通车,1/3的机车因破损严重而无法投入运营。

当然中国汽车制造行业本来就起步较晚,当亨利·福特、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们开始疯狂造车的时候,中国清政府还在“庚子赔款”的泥潭中挣扎,所以之后追赶起来费力费时。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日本,汽车产业一直被视为“经济的压舱石”,位列世界500强的日本制造企业中,一半的利润取自造车;而美国的崛起和福特公司的崛起几乎是同一时刻,政府给予机会、资金试错,福特自由创新,最后福特带动美国经济发展。

同样,1929年苏联政府趁着美国受经济危机摧残时花黄金换来了福特公司旗下“卢吉”汽车厂。

但是战争胜利之后的新中国的“家底”根本无法独立建造汽车制造厂。1949年全国支出的各项费用折合小米283.5亿公斤,而当年的收入只有151.5亿公斤,赤字达132亿公斤。

所以在中国能够自产汽车之前,军车主要购自苏联。自1951年起,国家每年进口汽车1万多辆。到1957年底,全军汽车装备总数9.2万余辆,其中苏式汽车5.5万余辆;西方各国汽车2.2万余辆;东欧各国家汽车近3000辆。

当时中国汽车制造和国外汽车制造业差距有多大?以德国为例,1901年,德国有12家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884辆;其用了7年时间,汽车厂猛增超40家,职工增加超1万人,年产能5547辆;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全德国共有5万多人从事汽车制造,年产汽车2万辆,汽车保有量已达10万辆。

别说是1901年,就是1949年战争胜利后,新中国的“家底”也勉强够糊口,独立建厂造车简直天方夜谭。

盘点一下,1949年全国支出的各项费用折合小米283.5亿公斤,而当年的收入只有151.5亿公斤,赤字达132亿公斤。

“中国也要生产自己的汽车”。得益于“老大哥”苏联的援助,复杂的一汽项目开始奠基,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要建设中国第一家汽车厂还要面临“九九八十一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