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导 语 暑气最盛时,秋意渐次生。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在流火七月来临。立秋,意味着时令已经进入了秋天。秋天,这个满含秋意、浪漫的季节,在诗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南宋诗人方岳眼中的秋天,是“寻诗”的秋天,踏着荷韵风情,寻一首梧桐夜雨诗,在渐浓的秋意中低吟婉转,叶叶生歌。 02 诗与译文 立秋 宋.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方岳是南宋诗人、词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人称神童,在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中进士。 因方岳的性子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多次遭到朝中奸臣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很是坎坷,但他的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无法掩盖的。 他议政论事的文章,流畅平易,颇有见地。他的词作属于辛弃疾派,豪迈且有高度,善用长调抒写国仇家恨。他的诗则多反映罢职乡居时的心情和感慨,同时也也以疏朗淡远见长,这首《立秋》诗中可见一斑。 03 诗文赏析 在这首立秋诗中,作者写出了秋天里满满的诗意。 作者笔下的立秋天气是凉爽的,信心满满地去寻找素材,准备在秋天里赋诗一首。沿途领略到美好的风光,有残荷摇曳,暗香犹存,还有徐徐凉风迎面吹来。如此美景中作者有种“江郎才尽”之感,反而写不出好诗了。最后作者称赞了梧桐雨,因为秋天的诗意,都写尽了秋夜的梧桐细雨声中。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前两句写了诗一般的景色。秋天来了,为了寻找诗意,独自一人外出散步,只见水池之中风情无限,娇艳的藕花,开得正盛,香气扑鼻而来,略带一丝丝凉意。“寻”与“独”写出了作者此行的目的,浪漫的秋日适合写诗,所以作者才去“寻”,“独”则写出了诗人寻诗的专注与执着。 “藕花”是沿途所见的风景。荷塘上,清风送来了缕缕芳香,一时间水面风情无限。这已是秋天送给诗人的一句诗了。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后两句则写了诗一般的意境。是说天气一凉,竟有种觉诗歌难以再写得绝妙的感觉,一切美好的诗句,仿佛都被“梧桐夜雨声”写尽了。 写“梧桐夜雨”的佳句可谓不计其数。 温庭筠写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孟浩然写过: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李清照写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珠玉在前,所以作者才发出“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的感慨。 04 结 语 秋意起,诗意长,天高云阔雁南飞。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首宋诗拉开了秋天的序章,开启了“寻诗”之路。 一起去寻找秋天的诗意吧! |
|
来自: 浪花2lqpq2chxd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