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1.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民众自觉 无为而治(第三十七章)

 舞酒绿林 2023-08-06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还是说道。道的功能——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反而能达到无所不治。因为,老百姓自觉地遵守规矩,大公无私,没有欲望,没有私心,天下自然便会走上正道,不须过分地管理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现实意义】:

“无为而无不为。”看起来矛盾,仔细琢磨理解了就不矛盾。“无为”是行为方法,“无不为”是行为结果。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巨大的收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人都想干一番事业,希望大有作为。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而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这样说很空洞,若拿阳光、空气和水来举例说明就好理解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水最接近道。其实空气比水更形象,人离开水还能活六七天,离开空气几分钟就不行了。老子时代可能没有“空气”这个概念,知道有风但不知道风与空气的关系。

我们还是以水来说明“无为而无不为”吧。无为也有无欲、不欲的意思。水,不管是江河奔流还是湖波荡漾,它有欲望吗?没有。它想干什么呢?肯定也没想。水,动也好、静也好,它是没有欲望没有作为的,这就是无为。但水善利万物,动物也好、植物也好都离不开水,人更离不开水。这就是无不为。阳光也一样。阳光普照大地没有任何欲望,无怨无悔,但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是“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行为的最高准则。

如果(国家、地方或团队的)领导人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那么,你的(人民、官吏和部下)就会自觉地履行职责做好工作。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若能坚守道,万众就会自己发展。这里的“万物”应作万众理解。能听从侯王的只能是人而不是物。第五十七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说的是“民自化”不是“物自化”。“自化”就是自生自长、自己发展和自行教化培育。实际上就是无为而治。这是理想化的管理模式。

汉初的文景之治与无为而治有点类似,当然与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还有差距。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理国家的策略。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汉文帝继位后,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顺从民意,为与民休养生息。实行“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上无苛令,官无烦治”,以达到“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具体做法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德化民的政策。无为而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另一种角度看,却透露出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

文景之治,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到汉景帝末,家国都已比较富庶。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也就是说民富国强,家家丰衣足食,国家也钱多粮广,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也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附: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新译】: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而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成就的。侯王若能坚守道,万众就会自己发展。在万众自己发展过程中若有私欲发作,我将用那无私无欲的纯真质朴来镇住他。在无名无欲的纯真质朴面前,私欲亦将不存在了。没了私欲人心就平静了,天下自然便会走上正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