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信 | 丁甘仁的好友和姻亲余听鸿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8-06 发布于江苏

前述 

江南地区的中医人初涉“孟河”者,皆知“吴医之盛甲天下,孟河名医甲吴中”,这似乎套用名医丁甘仁先生之语,此语的后半句,乍看下来,岂不是用“孟河”矮化“吴中”?这却误解了丁先生的原意,因此有必要知道它的出处是在余听鸿遗著《诊余集·丁甘仁序》(1918年初版)中,丁的原句“……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此不必远引古事,即证之吾友听鸿余君诊余集中而见矣!” 对于该句中的“吾吴医学”,丁氏应指的是包括吴中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甚至(上海)海派等在内的一个区域的中医,不存在偏向性;对于其中“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句,原意是讲述当时孟河名医之多,多过了当时的吴中的名医。此是客观之言。中医流派之分已有千余年,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医流派和中医人的团结、互学共进等,也永远是共识。这在丁甘仁先生的身上有最好的体现——他能在上海办好如此多的中医大事,没有作为核心的团结能力,是不可能办到的。

以上,丁甘仁为余听鸿遗著所作的《序》,也会引起读者的两个兴趣:余听鸿的全貌怎样?丁和余两位前辈有着怎样的友谊?

丁甘仁(丁泽周,1866—1926)是“孟河四家”的名医之一,他从孟河去上海成名之后,以他的精湛医术、勇于开拓和发展中医事业而名闻全国,桃李满天下。

当今,甘仁先生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从事中医的曾孙、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中医流派“丁氏内科”代表性传承人的丁一谔主任,于近两年来建起旨在传承中医的网页《丁氏医庐》和《孟河丁氏医讯》,其内,刊登有多位丁氏名医和他们的优秀学生等,行文简洁明朗,其综述相当精到,有一定的权威性,值得读者精读。

丁一谔先生要我写一下我的曾祖、清末的名医余听鸿(余景和,1847—1907),重点是鲜为人知的余听鸿和丁甘仁两人的相知与亲密的关系。那是因为,余与丁学问的源头同出于武进的孟河——是好友;因为,两人都有其颠沛流离、但奋发从医经历和体验,两人都有以仁心仁术、目的为了终生济世的心愿和行动,两人又都有从孟河去外地后成名。最后必须写的是两人亲密的关系,因为,丁和余后来成为儿女的亲家(在他们先后故世之后,其孙辈之间,又有联姻的)。

图片

余听鸿像

  

本文介绍余听鸿分三个部分:(一)生世梗概。(二)他授业的中医后人、著作和成就、爱好等。很多内容为当下中医人所不知;(三)余听鸿的情怀、警句等精神遗产、与好友丁甘仁先生 “相知”的概述。限于本标题为丁和余俩,其中侧重于余,故我对丁甘仁先生,本文不再作全面的介绍。

一、余听鸿的生世梗概

清末余听鸿(余景和,1847—1907,道光廿七年—光绪三十三年),江苏宜兴(荆溪)人,号萍踪散人,书斋名有听鸿阁、海虞寄舫等。据《余氏宗谱》,余姓明代居安徽歙州,明末清初,有一阳公迁居江苏宜兴,为宜兴一世祖,至听鸿为七世。听鸿于1904年编的宗谱,续了《宜兴余氏宗谱》,所延顺“得一堂”的堂号,因已迁居江苏常熟,近今已俗称“常熟余氏得一堂”。听鸿祖父余顺(竹岩,1774—1844),“有胆识,主忠信”。听鸿之父廷扬(1811—1856),“邑庠生,工诗词”,有子二女六。元配屠氏,生景隆,即听鸿之兄,景隆成人后居孟河经营药业。屠氏故世后,廷扬继配缪氏(?—1861),生景和(听鸿)。

听鸿在9岁时父亲廷扬病故,因家境日促,12岁废读。于13岁(1860年),因太平军临近宜兴,恐遭战乱劫难,被其兄唤至孟河,投天宝堂药铺曹焕树门下为徒,闲时翻阅医书。曹先生也懂医道,其弟素有咯血,某月忽然寒热头痛,面红汗出如珠,服诸方无效,病益日重,请名医诊后依然。听鸿读《医宗金鉴》少阴戴阳条,以之告曹先生,先生恍然,改方而愈。后费伯雄、丁雨亭曰:“此等治法,出乎医理之外,非自己为医不可”。但听鸿在第二年于太平洲避乱时,被太平军“胁虏”入军中,开始了“充苦役”、“长途千里”的五年苦难历程。在他18岁时(1864年),“……至湖州,乘间走脱,得归宜兴”,此时此地,他的家人包括母亲,皆因非命而死了,听鸿只能再投孟河,兄在,天宝堂曹先生也在,“遂仍留肆中”,暇时,对《内经》《难经》《金匮》《伤寒》《医宗金鉴》等冥心搜讨,寒暑数年。听鸿在21岁时,得到孟河名医费兰泉(?—1878)的指点:“若读勤矣,然不得师,则事倍功半”,遂拜师费兰泉,三年后即1869年出道,仍居曹姓药肆中,不业医,但仍攻研医理,间或诊疗。他27岁成亲。此时他以贩茶为生计,足迹及至宜兴、武进、苏州和常熟等地,但是,据他35岁时(1881年)的回顾,对自己在中医上的积累,道,“余居孟河廿余年,集马培之徵君、费晋卿观察、益三马君、佩堂丁君、沛三巢君,日初马君、费兰泉先生、麓泉堂伯,诸前辈旧方至数万页,未得梓行”,他那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由此可知他中医抱负的一斑。

图片

余听鸿的中医渊源简图

余听鸿的中医才能被公认,是在他36岁(1882年)那年,因被友人请至常熟,救治危疾患者成功,之后又屡愈危疾,以致医名大振。听鸿精研《伤寒》,精内外妇幼喉等诸科,善于运用经方,去抢救重危患者,民间称“余仙人”。他迁居常熟也在同年,先居大东门,也设茶铺,但医名大了,小店铺面容纳不下患者,就让长子打理茶铺事项,购了离此处不远的大步道巷厅堂院俱全的平房的一套,也可留诊外地来的疑、重病人。来诊者,“辰午求诊,扶老挈稚、履阈为之穿也”。他“朴诚温厚,绅宦乡民就诊者,慎思切问,毫不异视。无诌谀骄傲之美容,绝时髦矜夸之习”。他尊重、团结中医的一例,如对当地支塘名医邵聿修,盛赞其“不攻同道,不恃己才,不耻下问”(《诊余集》),后人称为“三不精神”。

听鸿于应诊和出诊的间暇,为阐述其学识和经验、包括诸医家的临证思想而不懈著书,他在47岁即1893年,刊行了《余注伤寒论翼》;在48岁即1894年,《外证医案汇编》刊行;在他殁后的1918年,由婿丁仲英、后学恽铁樵及听鸿子幼鸿、继鸿校订的余听鸿遗著《诊余集》刊行(1963年,更名《余听鸿医案》者)。此外,听鸿于58岁(1904年)续修刊印了《余氏宗谱》六卷(册),还附有《余庆录》一卷。自此时起,该谱称为《常熟余氏宗谱》。由于听鸿到今日的后代共计五代之中,有九位中医人(不含西医),故,以此谱和“得一堂”的堂号,今衍生出两个义项:其一为本家族有了一项特征,即中医家族,共认:以余听鸿为代表——“常熟余氏得一堂中医”;其二为,有了特色中医家族的史料收藏兼档案——“常熟余氏得一堂中医史料收藏室兼档案室”。

余听鸿于38岁即1884年,至苏州桃花坞,向山东赈捐;40岁即1886年,昭文知县黄思永赠“以仁存心”匾,今尚存。

图片

1886年余听鸿得昭文(今常熟)知县黄思永的褒匾,今尚存。

听鸿夫人陈氏(1855—1920),武进孝东观东人,长女,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婚,后,随夫迁居常熟。听鸿述,“勤俭耕织”、“助余成者皆陈安人之力”。生育四子四女。排名依次为大鸿、幼鸿、继鸿、海(女,殇折)、树藩(殇折)、祥(女)、兰(女)和珊(女,殇折)。

图片

余听鸿和余陈氏的四子四女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听鸿出诊,染疾不治而殁,寿六十一。葬于虞山北麓六店山茔主穴,即三峰寺之前的右下侧,落之葬日“送行者自城至墓地,延绵三里有余”。今墓不存。

二、余听鸿授业的中医后人、著作和成

(一) 余听鸿的女婿有二位中医

之一为长女余祥所嫁的武进奔牛张锦鸿中医。之二为孟河去沪、后成为上海中医界头面人物之一的名中医丁仲英(元彦,1886—1978)。在1909年,听鸿的老友丁甘仁践诺,为次子仲英与听鸿次女余兰(以衡,1891—1928)完婚。

图片

丁仲英(左)与夫人余兰(右)

(二)余听鸿授业的中医后人有两位

1. 次子幼鸿(树钧、振基,1879—1918),生于武进,聪慧,在常熟老家业中医。对其父所遗医书,① 撰录完成《余听鸿医案賸稿》,②订校《诊余集》;又校订家谱。惜英年早逝。

2. 三子继鸿(树仁、振元、渭经,1881—1927),生于武进,在常熟老家业中医又从业教职,国文教员。1910年举家迁居上海,设诊,又师从丁甘仁。襄助丁氏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初创期该校的教师,助丁氏创办沪南北广益中医院(任副院长),1921参与初创上海中医学会(任评议长);与同仁一起编纂《中医杂志》。对其父所遗医书,① 撰录完成《海虞寄舫医案》,②订校《诊余集》;又校订家谱。此外,继鸿参编《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1914,丁甘仁总撰)。继鸿有二子三女,子鸿孙、鸿仁承业,又,次女毓华为西医。继鸿故世仅享年四十七,归葬于常熟虞山。

图片

左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初创期职员表。右为余继鸿(余振元)。

(三)列述余听鸿的著作 

1. 清代刊出其两部著作:《余注伤寒论翼》(1893)和《外证医案汇编》(1894)。

2. 遗著《诊余集》(1918,由婿丁仲英、后学恽铁樵及子幼鸿、继鸿校订),在1963年,有更名《余听鸿医案》者。

3. 2022年新出版的《余氏得一堂中医》一书中,影印出版了听鸿所遗的著、注著书稿等四种,分别是:余注著王好古的《余注阴证略例》、余著《海虞寄舫医案》(听鸿于1883年起陆续成稿)、《余听鸿医案賸稿》,以及余听鸿《随吟拾草·外疡医案·医论和药方笺纸》(合为一卷)。

4. 听鸿还参校了《叶选医衡》;此外,听鸿编修刊印了《余氏宗谱》六卷(册)(1904),其又附《余庆录》一卷。

图片

已出版的七部余听鸿的中医著作,简单书影,都是初版。左1左2为清代,左3为民国的1918年,右为2022年(四部,均初版)。

(四)余听鸿的学术成就

由于余听鸿于颠沛流离中仍奋发学习中医,刻苦而谦虚,又师从名医,还学到和留存了当年“孟河”和“吴中”等诸多名医大师的诸多经验;由于他精研《伤寒》,精内外妇幼喉等诸科,善用经方去抢救重危患者,临诊经验丰富;由于他苦心的著述,著述等身,其《余注伤寒论翼》的新校注的《伤寒启蒙集稿》和《外证医案汇编》,今由国家“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列为自汉代至近代的四百余保护古籍之中的两种;由于他的遗著《诊余集》出版后,影响广泛已有百余年;由于他留下学术上的名句有“凡谓仲圣法能治伤寒不能治调理者,门外汉也”、“治外科必须通内科”等;由于他的几部著作,被中医院校教科书(含函授教材)载入或推荐必读……。综上所述,奠定了余听鸿在祖国近代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反映了他为其时中医上所留下的,相当厚重。

三、余听鸿的情怀、警句等精神遗产,与好友丁甘仁先生 “相知”的概述

图片

沪上孟河中医名家丁甘仁和大总统(孙中山)所颁的褒匾。

(一)回顾丁甘仁和余听鸿“相知”的概述

我要提供的细节:第一项是传说,是最重要的——广泛流传在我家族内的可靠之言,发生在苏州:“……酷暑日,余听鸿与丁甘仁同去某处诊疗,汗流浃背,衣衫尽湿,有碍医者形象。以后一阶段,以仅有的一架'竹编背心’,衬于贴身,相互替换,以免狼狈。日后,余对此极其感慨”。

此传说在时间上具有合理性:1884年起,丁甘仁去苏州行医;余听鸿1882年在常熟成名后,应该也可能应邀去近在60里的苏州诊疗,也可能为了他大儿子的经营茶铺事,而顺便诊疗。当时余与丁一起诊治病人,于是有了酷暑日“互穿竹编背心”的传说。该阶段丁的年龄在十八或再大四、五岁,余为三十七岁或多一些,对于两位都是清贫出身之人来说,年龄虽相差十九岁“相知”也不是问题。

另一项是有可能的细节——在余、丁的早年,他们都还没有成名之前,在武进、孟河以及常州其他邻近区域都可能有交集。余听鸿成名前,虽“尚不业医”,但在为生计奔波的数年间,仍沿习年少时养成的秉性,遇有危难证,以其诊治功底,屡有发挥。经查在他的医著中,有十二案就是在那阶段时记录下来,这些医案中有会诊的细节。可见,余氏每到一地,显然会与当地医家切磋病例。而当时余听鸿活动的区域不大,在武进包括孟河、宜兴、金坛和丹阳范围内,丁甘仁的范围则更小些,这期间,余氏与丁甘仁的交集有其可能,也有着合理性。又在1873年,27岁的余氏成婚后,居武进观东,在 “为生计四处奔波”阶段,回乡省亲也是可能的,回孟河访师也有记载(1880,1885),包括访友访同道。而与丁甘仁的交集,更是可能。

以上两项,可印证丁氏所述的“余与君交久”和“相知可谓深矣”。

(二)听鸿的情怀、警句等精神遗产

余听鸿非常重视自身的医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是“东方医生的誓言”,中医必尊,余听鸿是遵从的一位,他倾心关爱病患,时人敬重,称他“朴诚温厚,绅宦乡民就诊者,慎思切问,毫不异视。无诌谀骄傲之容,绝时髦矜夸之习”。听鸿所得的“以仁存心”褒奖,正是他的医者情怀的写照。

余听鸿还深知为医者的重大责任,道:“为医者,当济困扶危,死中求生,医之责也。若惧遭怨尤,袖手旁观,巧避嫌疑,即开一平淡之方以塞责,不徒无以对病者,即清夜自问,能无抱惭衾影乎?”又写道:“夫医之一业,功少过多,利小任重”。

对于同行,余听鸿恪守尊重态度,“不攻同道,不恃己才,不耻下问”,后人称为“三不精神”。

余自少年时起不断励志,为了自强和有为。“丈夫贵自立耳,而何患乎孤,何患乎贫,何患乎多所事,以困其身、危其心哉”之言,是他祖父余顺(竹岩)的遗嘱,听鸿牢记于心,尤其他在“贫无立锥”时,更以祖父之嘱,来激励自己。

听鸿在晚年,用书面语记述“不望汝出外习何业,汝当立品为先”一句,也是他终生牢记母亲(缪氏)的嘱咐。那是他远在十三岁时因避战乱,行将告别家乡时,他垂泪的母亲的叮嘱——“立品为先”。

(三)与好友丁甘仁先生 “相知”的概述

 若需知丁甘仁与余听鸿的友谊,可以先引入余听鸿遗著《诊余集·丁甘仁序》中的两句。

第一句是丁的名句 “……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此不必远引古事,即证之吾友听鸿余君诊余集中而见矣!”此句的“吾友”引出了——丁的友人是余。

丁的第二句是“余与君交久,申之以婚姻,君又命子从余游,相知可谓深矣。” 此句引出三个内容——1.丁余“相知……深”;2.定(子女)婚姻;3.余托其子,师从丁。

然后,可以再引入《诊余集·丁仲英序》中,仲英转述其父丁甘仁语。仲英回顾:“……家大人曾诏曰:'汝曹不知为学之甘苦,以有荫庇也。吾与汝岳皆以离乱之余戛戛独造,忧患人事百端纷集,而卒底于成。然自古之有成者,罔不如此,不独以道为然,而蒙荫庇者,辄终身不闻道——可知荫庇之不足恃也’……”文中的“家大人……曰”指:丁仲英引述其父丁甘仁语;“汝岳”:即丁仲英岳丈余听鸿。概言之,丁甘仁因为他和余听鸿都经历过“离乱”,经过努力,都“戛戛独造”,要后代们“不恃荫庇”。

在此,所摘出的甘仁的励志语“不恃荫庇”,和前文“二、”的末一、末二节余听鸿的励志语“丈夫贵自立”、“立品为先”,俩相比较,可以明白,那是多么完美对应和契合!这些,正是丁和余心心相印的写照。

图片

左-丁仲英转述其父的励志语“不恃荫庇”,右上、下-存于常熟丁仲英的书和题件(印刷品)。

于是有了“定(儿女)婚姻”。

在1909年,余听鸿的老友丁甘仁践诺,将次子仲英与听鸿次女余兰完婚。其后人们,也由丁、余俩先贤的精神和友情的感召,在其后至今的百十余年内,至少几十位后人,不管风吹浪打,皆保持友情,皆敬业并致力奉献社会。那是先贤的精神和友情所结的果实,那是对传统好的方面理应的传承,也是现代人世间的营养必需。限于本文大标题的主题,此处不细述。

于是有了“余托其子,师从丁”。

于是有了“丁氏学校、学院的余氏四人”,即:涉及民国年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和以后的上海中医学院的(民国年间)余氏中医人,计有四位。其中,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相关的有:余继鸿(振元),助丁甘仁创该校并教授之,参与初创上海中医学会(任评议长),编或校其父听鸿之著两部,参编其师丁甘仁著一部,编纂其他医书三部;继鸿长子余鸿孙 (1906—1956) 1926年毕业于该校(第六届,丁甘仁的“末届”),后留校做教师,1928年起参编当年学会的《中医杂志》,是为当年“经社八才子”之一。其他与上海中医学院相关的有:继鸿次子鸿仁(1915—1970) 1932年毕业于该校(第十二届,丁济万的“首届”),后留校做教师,创编《现代中医月刊》(1934—1936);继鸿长孙、鸿孙长子余小鸿(1928—)1948年毕业于该校(第二十九届)。

于是有了“广益中医院余氏三人”,即:与丁氏的沪南北广益中医院相关的是:余继鸿,助丁氏创办广益中医院,任副院长。

余鸿孙与余鸿仁兄弟俩皆为该院医师。全文完

作者简介

图片

余信,出生于中医世家,近年专注中医文史抢救工作,建有常熟“得一堂”中医史料藏展室。市建公司退休医师,曾发表文学性文章、册子,并数次获奖。

图片

相关链接:

葛香英 | 北明慧小学(五爱小学)简史

余信 |  萧蜕与爱国女校点滴

余信 | 山水画家 风骨 同辈大姐——“白描”余威丹

余信 |  余威丹女士小传

余信 | 余威丹与“万竹校笺”

余信 | 医人画家缪廷杰

余信 | 关于吴地中药

余信 | 吴越文化与常熟中医的发展

余信 | 常熟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要

余信 | 民国“三·一七”笺存存照与常州孟河中医家

余信 | 试探近代常州中医医家的东行发展(1850—1930年)

余信 | 老年之光——记钱香岩先生

余信 | 一份“防非典(SARS)”资料

余信 | 为来常建筑人员拍照

余信 | 家乡的芭蕉扇

余信 | 步道巷桥头  :《百年家史》第二章之1

余信 | 《百年家史》第二章之2

余信 | 《百年家史》第二章之3

余信 | 《百年家史》第二章之4

余信 | 画论和画史笔记两则

余信 | 画论和画史笔记(三)

余信 | 对常州《中吴》读者的笔者心语

余信 | 沈鹤峰伯伯:从理解到敬仰到参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