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书法家是如何描述酷暑的?有哪些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

 古代书画艺术 2023-08-06 发布于江苏

       今年夏天格外热,闲来临古帖时,突然想到,古代书法家是如何描述酷暑的?有哪些流传下来的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古代是否和现在一样炎热呢?经过一凡查询,找到了以下五幅著名的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法家们是如何用笔来描述夏天的,希望欣赏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能给大家带来一丝凉风。              

     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一:赵佶《夏日诗帖》,楷书纸本,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夏日诗帖》是我最喜欢的字帖之一。宋徽宗赵佶写于政和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保存完好,实属难得。是宋徽宗瘦金体代表作之一。此帖很好地体现了瘦金体“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的特点。

      不得不说,看了赵佶的这部作品,真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如沐春风。一起看一下此帖的高清大图:

赵佶《夏日诗帖》

       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二:杨凝式《夏热帖》,手卷纸本,草书,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也是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杨凝式出生于唐末,历经五代,性格狂放不羁,乱世之中为了避祸装疯卖傻,世人送其外号“杨风子”。他才华横溢,擅长草书。初学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技艺,融入了更多奔放奇异的特点,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

         《夏热帖》是杨凝式苦于夏天暑热而作的 一通手札,原帖内容有缺损,大致意思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看来古代也有解暑饮料呀。

         《夏热帖》兼取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高清大图如下:

杨凝式《夏热帖》

      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三:蔡襄《暑热帖》,纸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暑热帖》是蔡襄写给一位朋友(公瑾)的短信。篇幅虽短,但帖中行楷相间,字字珠玉,暑热所带来的烦躁在笔端已化为一阵清风,如解暑的精茶一样,给人一种清新悦目的感觉。

  蔡襄学识渊博,低调、优雅、自律,闲暇喜欢斗茶、赏花、喝酒。他的字如其人,端庄优雅、浑厚从容。

一起欣赏他的这幅《暑热帖》:

蔡襄《暑热帖》

     《暑热帖》内容: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信的大意是说天气太热,来不及通报请求谒见,心中苦恼的事情已经想通了。日夜朝夕天气酷热烦闷,无处可避,感慨人生中的束缚也是如此。给你带了精茶数片,就不详细说了。犀牛角做的棋子一副,不知道能值多少钱?想带给你看一看,卖家说要百五十千。

      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四:米芾《逃暑帖》,行书纸本,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米芾是“宋书四家”之一。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他饱览群书,每天苦练书法,临池不辍。

米芾《逃暑帖》

      《逃暑帖》共有八个字无法辨识,大概意思是米芾因暑热而逃暑于山,寄信对象似与米芾交情甚厚的当朝权贵,所以字体虽是行书,但显得非常端整。内容如下:

“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倖□。秋可去此,遂吐车茵。”

      米芾不说“避暑”,而说“逃”,与众不同。《逃暑帖》见证了米芾在某个夏天过得悠闲自在。当时米芾刚转任“监中岳祠”这一闲职,除了帮皇家看护一下庙产,时间全可自由支配,所以就带着一家老小,躲进深山,躲避酷暑。

       和夏天有关的书法作品五:唐寅《吴门避暑诗》 行书纸本,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唐寅,字伯虎,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书法主要学习赵孟頫,也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行笔圆熟洒脱。《吴门避暑诗》运笔不急不滞,圆润秀丽,肥瘦得宜,为中国著名行书名帖之一。一起欣赏此帖的高清大图:

唐寅《吴门避暑诗》

         帖子内容:吴门避暑不愁难, 绿柳荫浓画舫宽。石首鲜呈黄蜡面, 杨梅肥绽紫金丸。密遮竹叶凉冰檐, 散插榴花角黍盘。忽报洗天风雨至, 一时龙挂万人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