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书法作品能被称作“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那就代表着这个人的书法很有骨力,可以算得上上乘之作。这两个词也是书法点画遒劲有力的代名词,和锥画沙、印印泥样的道理。 这种“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么写成的呢?能入木就要有骨力,有骨力就一定要用中锋。这是没有异议的共识,就算是主张侧锋的也说:“侧锋取妍,正锋取劲”,这种方法自不必说。 王羲之雨后帖 可还有人说,要“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就一定要让墨渗透到纸里面,所以就要用“涩势”。用涩势是不错的,但他们认为涩势就是笔对纸的阻力,阻力越大,涩势也就越大。这就要用力大一点,运笔慢一点,也好使墨汁有充足的时间渗透到纸中去。 持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不真懂书法的人,最起码不懂古法古帖。他们认为的让墨汁渗透进纸里的做法,那些书法圣贤没有人做过,因为他们那时候是没有人用生纸来写字的。 王羲之旧榻澄清堂帖 生纸上墨汁的渗透形成的墨迹,边缘由于渗透的原因比较涣散,也就不能凝聚笔力。不渗墨的纸上,墨汁在纸面上墨迹形状的边缘,自然形成张力,使线条形成怒张的立体感。不知道古人是不是因此而弃用了不必重复加工的生纸,而选择费时费力地把生纸加工成不渗墨的书写纸。 渗透形成的墨迹本身带着水的柔弱性,没有那种入木的凌厉感和厚重感。所以,虽然实际上墨汁已经透过纸背,但并没有那种写进去的力量感觉。而他们认为慢就是涩势,快就是江湖,对涩势的解读也因此而产生偏颇。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曾经在《记白云先生书决》中,已经给出了涩势的解释,就是“势疾则涩”。很明显,笔势快就会有涩势,这其实是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物理学中阻力和速度是成正比的。 这在蔡邕自己的解释中也能看出来,《九势》中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什么意思呢?他说,涩势,就是紧急快速地对抗着前进的一种方法。涩势用笔会有“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出现。这一点毋庸置疑,涩势是鳞勒、背笔、趯锋等等用笔时所采用的笔势。 王羲之远宦帖 紧,不用说了,就是紧急快速的意思。駃,一种含义是一种骏马,还有一种是“快”的通假字。不管采用哪种含义,都是快速之意。而战行如果是颤抖着前进,显然是不符合紧駃这一状态的,与涩也没有什么关系。而作为对抗来讲就合理了,有对抗就有阻力,有阻力就有涩势。 至于书法的油滑问题的产生,启功先生有过一个经典的比喻。他说,写字如同坐公交车,就算没有人上下车,也是每站必停的。有站却没有停车,这就不规矩。写字也是这样,该快的时候要快,该留的地方要留得住,不能一带而过,敷衍地行笔才是油滑产生的原因。 褚遂良 临王献之 长风贴 敷衍就是不按规矩来写,也就是大家说的没有法。称得上书法地,书写时该有的笔法一个也不能省略。如果弯弯绕绕,部分点画转折含混地一带而过,这样的字才叫浮滑。笔画就是一根盘曲的彩带,笔法才是把彩带订到纸上的钉子。 可见慢与快都不是造成书法江湖气的原因,笔法用得不对,甚至忽略笔法,才是形成浮滑的真正原因。只要笔法运用得当,点画就会像生了根一样,都能“入木三分”,就不用说纸了。 启功 跋董其昌溪山村舍图 书法之中,既要有疾涩,也要有缓留。不能因为不会疾涩,就说用了缓留之法;因为不懂得缓留,偏偏追求疾劲。王羲之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为书。”只有有急有缓,写出来的字才会有节奏感,有动感,才是有生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