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似的方法,齐白石用被说成是精心,范曾用却被人痛批

 艺素简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有个成语用来比喻办事以前,心里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这个成语就叫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产生还跟绘画有关系。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他的表弟文同,也同他一样诗书画都擅长。尤其擅长画竹子,并创立了湖州画派。他以浓墨画正叶,以淡墨画反叶,托物寓兴,与苏东坡共同确立了“国画四君子”题材。

文同 墨竹图

文同的居住地遍地是竹子,他经常细致地观察竹子的各种状态,风、晴、雨、露、日、夜竹子各不相同。因此心里有着各种竹子的成熟画面,画起竹子来根本就不用什么草稿。所以宋朝的晁补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苏东坡也说他“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墨竹图

可是据说齐白石老先生画画时,是照着画样在宣纸上用炭条先打好草稿,然后依葫芦画瓢按照炭条事先打好的草稿用色和墨描出来。你可能会说这样画出来的画就不是艺术品了,应该归类于商品,不错,齐白石用这样的画样,可以画出任意张画来。并且,这样的作品也都价值不菲,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就有一幅这样的《渔翁图》拍得了四百多万的高价。

齐白石相同的渔翁图

可是,这样的手法发生在别人身上就被批判成制作,范曾曾经就陷入了被批流水线的风波。当年范曾手头缺钱,找到郭庆祥让其帮忙收购一些画作。范曾用一个月时间完成约定的两百幅画,这些画就是用流水线作画的方法画成的。

先统一画画的一部分,再统一画画的另一部分,然后补充完整。这样就可以思考一次而有N幅作品出现。后来,范曾还因为郭庆祥透露了他流水线作画的秘密,把郭庆祥告上了法庭,并且居然胜诉了。可从此便被人们痛斥他的作品是制作,没有艺术性。

范曾的流水作业

不管是在打好碳稿的纸上一次次复制,还是流水线一样排开了阵势集体复制,都脱离了中国书画创作的宗旨——自然不工于制作。可是为什么齐白石的制作没有人批判,而范曾的制作就遭到痛批了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人的制作过程。齐白石利用画样复制,是启功先生通过他的《浮光掠影看平生》流传出来的,据记载,启功先生看到齐白石对照着画稿在宣纸上起碳稿,感觉很失望。

启功竹子

后来,他却越看越佩服,因为就算是被齐白石画过无数遍的旧稿,齐白石依旧精心地起稿,斟酌着用笔,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绘制。这样的用心,这样的谨慎,已经被分别画进每一幅看似相同的作品中了。如此看来,也不能说这些画作没有齐白石的心血,或者没有灵魂和内涵了。

再看范曾,在急需用钱的情况下,找到郭庆祥,谈好数量和价钱。便开始成批地制作,这样的画每一幅除了带有急功近利的铜臭味,便没有什么可值得赞赏的了。或许还有在他急需帮助的时候,出手相助的郭庆祥被起诉的怨气。虽然赢了官司,也只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徐渭墨花九段图 竹子

齐白石和范曾两人虽然结局不一样,但是所用的方法确实不值得提倡。书画作品讲究托物寓兴,还讲究骨法用笔。一个成熟的书画家,应该已经胸有成竹了。不按照碳稿绘画时,用笔随心,不受羁绊,所以能抒发胸臆。

如果心里没有图画,而是照葫芦画瓢。在画稿上创作,势必要使毛笔按照画样的线条行笔。且不说这不是作者内心所有,单单被碳线禁锢的线条就比自由书写的线条差了一分。更何况这种画法再精心,也有过于求工的嫌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