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八十一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8-06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02

译文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善于以道修身的人不去辩论,善辩的人不善于以道修身。

对道有所认知的不广博多智,自以为广博多智的对道无所了解。

圣人没有自己的积藏,帮助他人,自己却变得更加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就会变得更丰富。

天之道,利于万物而无所损害;圣人之道,顺应天道而与人无争。

 

03

正文释微

本章是传世本《老子》的最后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与圣人之道体悟的大成之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意思是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信言”即得道之言,所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圣人体道,道义艰深,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其全貌,所以不轻易言说,也不加以赘饰。当言而言之,其说虽寡淡无味,但其中却有让人信服的真质。而世人之言,往往添油加醋,虚夸其谈,看似头头是道,却离道甚远。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意思是善于以道修身的人不去辩论,善辩的人不善于以道修身。诸多注者将“善者”解释为善良之人,这种说法文意虽通,但恐无法传达老子的深意,这里的“善者”应当为善于以道修身的人,如河上公注:“善者,以道修身也。”

善于为道之人,化世间矛盾为统一,以信言服人,而非用巧言去蛊惑别人。而善辩者幼稚地以为,伶牙俐齿便是真知,多耍口舌便是高明,对辩论的胜负过度在意,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当中,对道的体悟也就少了。前述二句,老子想要借此告诉我们,修道不必执着于空谈辩论,得道之言往往寥寥数语便可明了,关键在于体悟言辞下的深意,辨别其中的真伪所在。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对道有所认知的不广博多智,自以为广博多智的对道无所了解。“知者”,非一般意义上的智者,而是知“道”之士,河上公云:“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知者,多通达于具体的知识,虽在世人眼中才华横溢,光耀夺目,但对于体道而言,反而成了一种累赘。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可见,知之愈广,愈难统摄,对道的遮蔽也愈深。而知“道”者,必执一而守,不局限于具体的知识,不散于边际,内心虚极静笃,但在世人眼中就显得愚纳而一无所知。

“圣人不积”

意思是圣人没有自己的积藏。王弼注:无私而有,唯善是与。圣人没有自己的私心,所得皆献于民本无所取无所积攒利他为乐因此“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帮助他人,自己却变得更加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变得更丰富。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有”与“多”,在于“为人”和“与人”。圣人将帮助与给予视作一种美德,实现“我为人人”。因顺应天道,无私利他,天下安康,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更推崇圣人之道,而这同样是圣人实现真我,完善自身丰富性的过程,即“人人为我”。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天之道,利于万物而无所损害;圣人之道,顺应天道而与人无争。“人之道”,通行本作“圣人之道”,帛书本作“人之道”,从对仗角度来看,帛书本稍胜,但是从上下文的连贯性来看,通行本更佳。 

天之道,只是“辅万物之自然”,让万物所以成万物,展示其本然面貌而已,因此说“利而不害”,而圣人之“为”,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有为之举,而是顺承天之道,乃为天,顺天,应天之道,即无为。圣人亦利百姓而不害人,以无为自处,以不争成无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