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八十一章

 人也昔兮 2021-11-09

《道德经》通读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章名曰:不争者生。

老子在其《道德经》最后一章,从几个方面对人道做了总结。

一、言与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老子所说的美,包含有多重意义,那些有意笨口拙舌的话,更是不老实。

信,是圣人之道,是人道,失道之人,以美言替代信,美言者,华而不实,好听美言者,误信,滥信。

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二、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圣人之道,人之道。人道第一是守信,第二是守善。辩,花言巧语。

守善之人,从不花言巧语,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是无德之人。

善为本,失本者,无道,只能以花言巧语处世。

所以,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明道,明道者,无知无欲无为。博,博闻多见,见识广,知识多。

明道之人,专一于道,对子在第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思是说,在人的心里(灵魂,情感和思想的精神世界),抱朴守真,专一于道,能否不离道叛道?见多识广,博闻强识,这样的人,还能专一于道吗?自古至今,凡这样的人,有几个不是乱世之首,因为以有知离道叛道,以有知而妄行。

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以上,老子从守信,守善,守道归根三个方面,告诉人行道,做一个有德之人,而守信,守善,守真,并不难。

四、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己愈多。

圣人之道什么样?

圣人不积,不积钱财,不积博识。圣人的不积钱财,不积博识,当如何理解?圣人有钱财,有博识,但圣人之钱财,不自有,圣人博识,一样不自有。不自有,其为善。

怎样不自有?

圣人把自己有的博识,给予更多的人,教化众人,在教化中,圣人更加专一于道,更加有德,所以是“既以为人,己愈有”。圣人把自己的钱财给予众人,圣人少么寡欲,德愈厚,所以圣人“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分享与众人的是博识和钱财,厚的是德,多的是专一于道。

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与圣人之道有不同处:

天道利而不害。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赋予天地万物“不自生”这德,不自生,天地万物利大势而生;无欲而为,互利而生,故谓“天道利”。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不自害,不相伤害,故谓不害。

人不能像天地万物一样,所以圣人有道:圣人之道第一是“为”,圣人之为,守信,守善,守真;第二是“不争”,不为知争,不为欲争,不与人争,不与物争,不与天地争。是谓圣人不争。

老子讲道,至简至易,最后一章,以简易之论,诉道于人。守信,守善,守真,不妄言,无私而不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