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领导波斯人推翻米底王国的统治,在伊朗高原上建立了波斯帝国,史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接着,波斯帝国先后灭掉吕底亚王国(今土耳其西北部)、新巴比伦王国(今伊拉克境内)、埃及王国(今埃及),并于公元前513年攻占色雷斯(今东南欧),帝国到达鼎盛,疆域横跨欧亚非。自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对希腊诸城邦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失败,帝国从此衰落。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进攻波斯,至公元前330年国王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正式灭亡。
位于希腊西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兴起于公元前九世纪末,于公元前四世纪初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完成希腊本土的统一,为其子亚历山大之后的扩张之路奠定了基础。自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起,他先后占领埃及全境、吞并波斯,军队直达印度河流域,成为历史上第二个疆域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帝国四分五裂,经过一系列战争,最终分裂为三大继业王国:马其顿王国(今希腊北部)、托勒密王朝(今埃及)和塞琉西王国(今叙利亚、伊朗境内)。直至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完成征服,成为第三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历史学上将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至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完成征服这三百年时间称为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的几个主要政权——诸如马其顿、托勒密和塞琉西——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还延续至罗马帝国早期。
1、旧制度崩溃。小的族群——不论是城邦还是部族——全部解体或正在解体,继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统一体。小族群才有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逐步消解,个体的孤独感日益凸显出来,于是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2、战争除了带来动荡,还带来了范围更广的文化碰撞和交融。不同的观念之间要如何共处,以及,更大范围的共识要如何确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四大主义,分别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
这四大主义的共性都是在向内寻求一种自洽的生活,社会已经无法为这种自洽提供担保了,因此只能内求。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于幸福的自然倾向,而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审察和确立。因此,希腊化时期的四大主义不得不将其伦理学建立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为他们的伦理探究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背景。
伊壁鸠鲁主义:简要来说,伊壁鸠鲁主义所崇尚的是断舍离式的快乐,这种快乐的特点是精神大于感官,沉静大于躁动。为此就需要崇尚自然,避免刻意和过度。快乐是需要培养的,而不是掠取,因为前者是自然的,而后者不自然,因而短暂。这些快乐的原则背后是一套注重经验和确定性的认识论。
斯多葛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相反,斯多葛主义把价值放在第一位——人类因为具有美德而幸福,伊壁鸠鲁主义则认为,人类因为幸福而具有美德。斯多葛主义把人的意义同神圣的宇宙意义做了深层联结,人是带有使命而来到世界的。总体来说,伊壁鸠鲁崇尚的是自下而上的价值,而斯多葛崇尚的是自上而下的价值,这是不可调和的。犬儒主义:犬儒主义追求两点:1、极致的自然;2、极致的自由。前者所导致的是对世人为强调的价值的蔑视,后者所导致的是对欲望的抵制和对世俗规范的挣脱。他们拒绝名利和世俗道德,因而退守到偏僻的一角以葆有自足的美德。怀疑主义:怀疑主义对一切事物保持不确定的态度,因此“悬搁判断”,既然如此,就必然会湮灭一切价值,进而又不得不重塑价值。在重塑价值的过程中势必会走两条路,要么是自下而上之路,走向伊壁鸠鲁;要么是自上而下之路,走向斯多葛。
就我个人而言,或许是犬儒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的综合体,唯独明确地拒斥斯多葛主义。人类历史上许多振奋人心的事迹是斯多葛主义带来的,人类历史上许多悲惨的灾难也是斯多葛主义带来的。由于斯多葛主义认为谦卑是正确的,所以它也是最为傲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