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

 新用户29693335 2023-08-06 发布于福建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明万历年间改名为万寿寺。清乾隆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同时,北京艺术博物馆也设在万寿寺,馆内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十二万余件,主要包括历代书法、绘画、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2022年9月16日,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历经五年整体保护修缮,重新开放,万寿寺中路前六进院及东路方丈院恢复开放,5个基本陈列、3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以上简介摘之百度)


  山门中的大雄宝殿。


石刻的窗户微妙微翘


相守相望


修缮后的大雄宝殿


中国古建筑经典的装饰风格


  斗彩灵仙祝寿图盘清康熙文物。盘内心以青花书一“寿”字,寿字上覆斗彩寿桃,桃内绘一只飞舞的丹顶仙鹤,使画面所表达的“长寿”主题更加强化、突出,寓意寿上加寿。内壁绘斗彩贯套灵芝、祥云、寿桃、团寿字等纹饰。外壁绘灵芝、洞石、翠竹,谐音寓意“灵仙祝寿”。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人们对生的礼赞和生命的敬畏。通过这一个个符号、纹饰、图案,一件件美好的物件,彰显对寿的赞咏。祈福纳祥为主题的祝寿图像,通常题材广泛,巧妙地运用神仙、植物、动物。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


  暗八仙。只画八仙所执的法器,以物象征人,故称“暗八仙”。八仙的每一种法器都有一定的含义:张果老的渔鼓,能占卜人生;吕洞宾的宝剑,可镇邪驱魔;韩湘子的笛子,使万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养性;李铁拐的葫芦,可救济众生;汉钟离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国舅的玉板,可净化环境;蓝采和的花篮,能广通神明。


  粉彩过枝八桃纹盘。清雍正文物,因桃代表“寿”,蝙蝠的蝠谐音“福”,图案寓意福寿双全。


  蓝釉描金百寿象耳大瓶,清乾隆文物。腹部前后开光,内施松石绿釉地,并塑刻描金篆体“寿”字,共100个。


         红缎地绣花卉寿字轴,清晚期文物。在大红色缎地上以彩线绣各式花卉,通过巧妙排布花叶形态和位置,使其构成一个“寿”字纹样,象征生命延绵,吉祥长寿。


  这应是馆内布展点缀的花絮吧,满是寿的祝福。


  象牙微刻五老观图笔管,清代文物。笔筒外壁一侧刻五老观图,象征着多福多寿。


  五色玻璃鹤鹿同春图鼻烟壶,清代文物。烟壶腹部一周饰通景图案,底部雕硕大的荷叶,荷叶之上有仙山楼阁,一鹿一鹤各衔灵芝一枚,整个画面寓意“鹤鹿同春”。


  顺治帝画钟馗图轴,清顺治文物。顺治帝存世画作多见山水,人物画数量少,并以佛道人物题材为主。清彭孙贻在《客舍偶闻》中就有“世祖御笔,每图大臣像以踢之”的记载。以绘画描事官员形貌,面如钱大,须眉毕肖。这件钟馗画像,工写兼备,极为传神。其冠、脸、衣、靴,均以大写意的粗扩线条勾勒轮廓,而两处题款。钤印“顺治御笔”“广运之宝”“顺治一年御笔”“宣统尊亲之宝”朱文印。脸部的胡须却根根明晰,生动精细,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画上有“御笔”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满洲入关前已经接触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掌握了一定的汉文基础,还接触过书画艺术。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稷,顺治、康熙两朝统治者推崇文教,开科举鸿博、编撰图书,使文化艺术接续宋明传统蓬勃发展。由于帝王威权和影响力,顺治、康熙二帝雅好书画的风气一开,帝王审美趣味在宫廷、文士及市井中便快速蔓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初任职宫中、辅导帝王课业者多为前朝遗臣名儒,他们深受晚明主流书画风格影响,比如常与顺治帝进行书画交流并代笔的戴明说,无论书法、绘画均有董其昌遗风。在他们的影响下,清初统治者们很自然地接续起明末以董其昌书画为主流的风格,并在康熙朝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康熙帝御笔条,清康熙文物。墨书行草诗文。“叠嶂层崖一线开,草深径路绝尘埃。龙沙雨后滦河水,日夜朝宗入塞来。巡历塞北杂咏。”钤朱文印“康熙宸翰”“敕几清晏”。


  雍正帝行书,“白毫光”横幅清雍正文物。墨笔行书“白毫光”。后钤朱文印“雍正御笔之宝”。笔画富有特色,笔势凌厉硬朗。白毫光是指阿弥陀佛眉间发出的光,喻佛光普照。


  嘉庆帝御笔楷书轴,清嘉庆己卯年文物。楷体书写:“农功切民依,力勤仲春始。豳风载籍详,二之日举趾。昨岁幸有秋,盖藏欣倍徒。惟愿二麦登,屡丰衷敬俟。”表达了人君关切农功,及对丰收的期盼。落款“己卯中和之日御题。”后钤白文印“嘉庆御笔之宝”、朱文印“艺与道兼”。


  御碑亭始建乾隆皇帝二十六年(公年1761年),亭内碑高3.96米,墓碑为乾隆皇帝御题“重新修万寿寺碑记”,各自以汉、满、蒙、藏文本铭记。乾隆御碑亭黄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为万寿寺首次出现黄色琉璃瓦的建筑。亭内立有乾隆御制满、汉、蒙、藏文合璧碑一通,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七句万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亭内汉白玉地缦饰寿山福海图,藻井饰有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


穿越过后有洞天。


  无量寿佛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殴内原供奉铜漆金无量寿佛立像一尊,今无存。现置渗金多宝铜佛塔,为明代天启年间所铸。塔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四百余尊雕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


连理缠绵度华年,不负月下长生殿。


  紫檀雕云龙纹四件柜,清代文物。紫檀木制,是典型方角柜中四件柜样式。其上面较矮的一截叫“顶箱”,下面较高的一截叫“立柜”,合起来即“顶箱立柜”。因其通常成对出现,每对柜子顶箱、立柜各两件,共计四件,所以称为“四件柜”。其顶柜和立柜均设对开门,柜门采用“硬挤门”,不设门闩。柜门和牙板浮雕云龙纹,所用的面叶、合页等金属饰件颜色金黄,点缀在紫檀木质上,相得益彰。此柜材质珍贵,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檀雕荔枝花鸟纹插屏背,青代文物。紫檀木制。背板采用浮雕的手法,刻画出池塘边一颗荔枝树硕果累累,树上一只鸽子回首伫立。树旁花草丛生,并有两只鸽子在觅食。整体雕刻细腻传神,材料珍贵。


         紫檀雕吉祥图案挂屏,清代文物。挂屏边框和屏心均为紫檀木制。屏心以卷草纹铺边,并将空间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对龙为边界,内部浮雕博古图案。下部框内浮雕印章、玉璧等博古图案。


  中西文化的交融,门楼造型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