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宋最后的皇亲国戚

 苏迷 2023-08-06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08月05日 B03版

张文献

十年前,我在写《明朝中期的苏州:王锜年谱》一书时,注意到一条史料,王锜的家庭教师全美先生讲他的祖上是大宋全皇后家族的。根据王锜《寓圃杂记》书中所述,全美是吴泾人,有关他祖辈的往事,书中有一条《合尊大师》的杂记:

吴泾全翁,乃宋渊圣皇帝之母舅,渊圣在元降封瀛国公,学佛于土蕃,号合尊大师,有子完普,亦从其教。后元坐其说法聚众,皆杀之。一日,全忽梦两僧告曰:“我乃赵全翁甥也,我无罪而元杀我父子,行奏上帝矣。舅当资我纸笔。”洒泣而去。是时全尚不知其死也,明日以牲醴望西北而奠,焚纸千张,笔数枝。不久,元果大乱。全之孙美亲为余言。

合尊大师,即宋㳟帝赵㬎,他的母亲就是皇后全玖。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全玖的兄弟辈,赵㬎的舅氏辈有全永坚、全清夫等人,但随着宋亡之后,这些人的后续资料在以后的史书中便难以寻找了。然而,作为全氏后人的全美讲述全氏家族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明朝早期的苏州。

有时,我常常迷惑。元末明初时,为何会有一大批文人墨客活动在苏州的城北地带?又为何苏州的城北会出现荻溪王家、相城沈家、北桥尤家、雪泾刘家这样的耕读人家?这会不会跟全氏隐居于此有关呢。

那么,家住吴泾的全氏,这吴泾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荻溪、相城都濒临阳澄湖,吴泾会不会也在阳澄湖周边?开始时,我以为陆慕的五众泾蛮有可能的,因为它就在阳澄湖西岸,离荻溪也不远。于是,我请朋友何光炎留意一下,五众泾有没有姓全的人家,因为他曾在那里教过书。问了一大圈,都说五众泾没有全姓人家。多年来,我一直留意着吴泾、全氏等相关讯息。

有意思的是,在清乾隆年间,作为全氏家族的后起之秀,全祖望也提到了苏州全氏一支的情况,不过,他是完全不承认这一支全氏的,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辨吾家启东墓志世系与厉樊榭》。原因是他的好朋友厉樊榭在编著《宋诗》时,采用了明初著名学者陈嗣初(陈继,号怡庵)撰写的苏州全晟墓志的世系说。

《志》乃陈怡庵所作其序世系曰:太师和王昭孙之后,和王生太尉保信军节度使永坚;太尉生养高处士柏寿,处士生绵竹令璧;绵竹生晟,字启东。世家盩厔,随宋南迁,居会稽,养高处士始徙于苏。

怡庵在洪、永间,以多学称文名,亦东里之亚,其集至今尚传。乃读是志,颇类不学人所为,可怪也。大家作人碑板,其于世系,必有考证,不肯妄信其家子弟所述,以其家子弟所述,或岀附会也。吾家系宋两朝戚畹,非聊尔氏族比。况去怡庵仅百年,人代不甚远也。吴、越又接壤也,何以荒诞一至于此。

全祖望在《辨》文中还说:“怡庵所述,无一是者。吾故疑吴下一支之冒托,未必出于和王也。若果岀自和王,不应不知其世系矣。近来吾家越中谱已散失,犹幸甬上谱附志小宗,以质之《刘后村集》所撰制词,无不合者。然所载仅十世而止,故自寿老以下不及焉。赖有此十世者,和王与泉翁之为兄弟昭然也。”文字有点刻薄,自以为正统全氏后人的祖望先生,有点不作兴。要知道,明初的陈嗣初先生撰写苏州全晟墓志铭时,相距宋亡不过百年,全氏几代人的记忆应是真实可信的,况且,全氏的家庭人员基本都是读书人,应当还有文字的记载。更何况,正如祖望《辨》文中所说,嗣初先生以博学闻名,人称“五经博士”,他也一直生活在苏州城北地带,对全氏家族应当是了解的。祖望自撰的所谓《全氏世谱》,毕竟相距五六百年,孰是孰非,不好说了。

或许,正是因为全祖望的《辨》文,让苏州全氏成了一个历史悬案。

十多年来,我始终没有放弃。我在苏州寻找着大宋最后的皇亲国戚。

感谢古籍数字化带来的好处,最近我在检索“吴泾”两字时,意外发现,原来它就在阳澄湖的南岸。

民国《吴县志》记载:“西二十二都,阳澄湖南滩有吴泾桥。四图有下雉渎,吴泾。五图有小吴泾等自然村。”

所谓的“雉渎”,是指娄门以东为“上雉渎”,再往东为“下雉渎”。吴泾的大致方向,应当是娄江北面,外跨塘与唯亭交汇的阳澄湖南部。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吴泾的村名也消失了。如今,这块区域上所有的自然村落都动迁了,真要找到吴泾的确切位置,恐怕有难度了。

然后,在我检索“雉渎”时,却有了惊喜的发现,一下子找到了全美祖父、祖母的两块墓志铭。

全巽斋翁墓志铭

□王宾

故宋戚里之贤,多驯谨子孙焉。变更百数年约,窭中犹不替其旧习焉。观于巽斋翁,可征其不替矣。巽斋姓全,讳璧,字仲庄,其先家陕盩厔,宋南渡家越,元始家吴。高祖宋太师昌王穆生母兄也。曾讳昭孙,宋太师和王知鄂州死国事,绍陵仁安后父也。祖讳永坚,宋太尉保信节度,元广东宣慰。父讳栢寿,元以集贤院奏锡,号养高处士,母周氏。巽斋之媲,宋福王与苪曾孙,元潍州知州由珤女也。子四男,从善,从义,从礼,女慧嫁赵友泰。孙七男晟、德、动、才、忠、美,女嫁李瑛。曾孙四男,庆生,泰生,女幼。巽斋生元延祐四年七月戊子日,得寿八十八,其卒在今永乐二年四月甲申日,葬在吴城东上雉渎,是年五月壬寅日也。巽斋生平行处,每以父祖言动在耳目,所质确直,不知世俗,有骫曲居一书屋,常检读不轻出入,未尝到城邑,家计赢缩无喜戚,引酒时自适,酒剧安安弥自饬,其不替旧习约窭中如斯焉,耿耿以整焉,况在当时耶。

王宾,初名国宾,字仲光,号光庵,吴郡人,著有《光庵集》。自小与相城姚广孝生活在一起,精通医术,隐居不仕。《吴中往哲记》称他吴中隐士第一。

全仲庄妻赵氏墓志铭

□王行

伯赵,名宜淑,汴人,其先宋宗室也。穆陵入继大统,封母弟为芮福王,国亡,元授王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司农,降封平原郡公,实其曾祖也。公生孟桂中奉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其祖也。中奉生由珤,奉议大夫知潍州,其父也。曾祖妣秦国夫人黄氏,祖妣平原郡夫人吴氏,妣夫人冯氏。伯赵生贵家,能循姆教,年二十归京兆全璧,璧字仲庄,穆陵舅氏,赠太师封昌王名越之元孙也。昌王昭考,追王于越名某生慈宪夫人及王,慈宪适宋室。越州会稽尉名希瓐,是为荣文恭王,实穆陵所自出也。昌王之子赠太师封和王,名昭孙生女,又配绍陵,为仁安皇后,而绍陵实生于福邸,则全赵之昏旧矣。今赵乃复为于全也,全氏入元,贵盛少衰,而礼训弗替,伯赵处闺门堂室间,殆无违度,而教子有母道焉。吁,有自哉归全三十有一年,当洪武三年二月壬戌上推其始生延祐七年十一月壬寅焉。年五十一而卒。子三人从善、从义、从礼,女二,长适赵文,次在室。孙男二,某某。时方侨乎吴,不克归葬会稽先茔之次,以十一年之腊月庚申,厝乎长洲县陈公乡上苧渎之原。

王行,字止仲,号半轩,著有《半轩集》。先后在沈万三家、蓝瑛家任塾师,后因蓝瑛案受牵连被杀,是王锜族祖,“北郭十友”之一。

根据两块墓志铭的记述,全美的祖母过世时,全美还未出生,全美在讲述祖辈往事时,记忆有误,合尊大师的舅氏应是高祖永坚,而不是祖父全璧;而怡庵先生所撰的全晟墓志铭,应是全璧的长房长孙全晟,字启东,是全美最大的哥哥。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找到《怡庵文集》,留个悬念。不过,综合全璧、赵宜淑夫妇墓志铭的世系,苏州全氏肯定应是大宋最后的皇亲国戚。

往事如烟,深挖起来故事很多。我想,这也是元末明初时,苏州的城北,阳澄湖周边地区聚集了那么多文人墨客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