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曾经的“基建狂魔”(上)

 九把叉 2023-08-06 发布于上海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过一句俗语,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当时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罗马呢?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城市,北京、上海、伦敦、纽约,为什么所有的大路都要通往罗马呢?直到最近读完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10——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谜底才算彻底解开。

(图片来自《罗马人的故事》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一直讲下来的,但是到了第10部,作者突然跳出时间线,专门拿出一整部来讲古罗马在基础建设方面所作的各种工作。读完才知道,与现代中国一样,古罗马也是一个成色十足的“基建狂魔”。
古罗马的道路:铺就征服之路

说起古罗马的基建,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感慨罗马的道路建设之完善。其实,更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条条大路“出”罗马。古罗马建设这些道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的运送士兵到达其所控制的边境地区,正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从长安到边塞大营的直道一样。不过,相比于秦始皇,罗马的道路修建的更有规模,也更为系统,技术含量也更高。
首先,从公元前312年开始,在之后的两百年多年时间里,罗马陆续修建了12条从罗马出发的“国道”,北至严寒的北海,南至酷热的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东至幼发拉底河,再从英国至叙利亚,从德国、巴尔干地区至埃及,延伸到了罗马帝国的每个角落。古罗马的军队就是通过这些道路,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其次,罗马人修建这些道路都有统一的标准和特色。主要的标准包括:第一,主干道都是在4米以上的双车道,两侧都配有排水沟。他们把路面修成平缓的弧形,使雨水和积雪融化的水自然地流向道路的两侧,然后顺着两侧的排水沟排出,这种结构可以避免道路浸水。第二,在铺有石头的道路两旁附近严禁种树。如果有树,则一律砍倒。这是为了防止树根延伸到地下,破坏路基的主体部分。第三,车道两侧均配有人行道,1米到5米不等,视人流量而定。人车分流,提高各自的通行效率。

(图片来自《罗马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道路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比如在道路两侧每隔1里(大约相当于现代的1.5公里)都会有一个里程碑,上面按照顺序编号。这样,路人通过编号就可以知道此地距离罗马还有多远。这些里程碑上还刻有到附近城市的距离,起着各种信息布告牌的作用。此外,每隔一段距离还会配有驿站等服务设施,给路人提供方便。
罗马人的道路不仅建的好,而且非常重视维护。在古罗马,负责建设道路的是军队,道路的养护自然也是由军队专门负责。毕竟,军队是这些道路最主要的使用者,他们也最需要关注道路的保养。古罗马的道路修建和养护工作之扎实,我们站在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得到。修建于公元前312年的阿庇亚大道,除了今天被认定为历史古迹的路段以外,其余路段全部铺上了沥青,变为机动车道,直接成为意大利的国道7号线,有540公里的路段至今仍在使用。

(图片来自《罗马人的故事》


古罗马的桥梁:连接与艺术的杰作
罗马人将桥梁称为道路的弟弟。在拉丁语中,“道路”一词是阴性名词,因此是姐姐,而“桥梁”这个词则是阳性名词,则是弟弟。罗马人认为,既然是姐弟,那么必须是相互帮助的关系,所以,罗马人建造的桥梁,桥面都是与道路齐平的,桥面铺设的材质,也与它所连接的路面保持一致。如果路面是大石块,那么桥面也是大石块,如果路面是碎石,那么桥面也是碎石。在桥面上也像道路一样有人行道和车道之分。总之,主打一个和谐。
罗马人建造桥梁的技术,在当时的欧洲绝对是领先的。比如当年凯撒在高卢争战的时候,仅仅用了10天,就在莱茵河上建起了一座可供军队通过的木桥,此举极大的震慑了与之为敌的日耳曼人,加快了日耳曼人投降的进程。据说,这座桥也是莱茵河上的第一座桥。而凯撒在后来撤退的时候,又下令拆除了这座桥。可见,这座桥在他眼里不算什么,只是一个“临时建筑”而已。
古罗马在桥梁建设方面采用了一些当时领先的技术和工程原理,这些创新使得他们能够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桥梁。这些领先的技术包括:
拱桥设计:工程师广泛采用了拱桥设计,这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创新。拱桥可以分散桥墩之间的重力,并将荷载传递到支撑结构,使得桥梁更加稳固。拱桥设计在古罗马的桥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著名的佩德罗桥和天使桥。
混凝土技术: 古罗马工程师精通混凝土的制作和应用,他们将混凝土与石块、砾石等结合,创造了一种坚固耐用的材料,用于建造桥梁的桥墩和拱顶。这种混凝土技术在古罗马桥梁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古罗马时期大约总共建造了3000座桥,其中有300多座,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使用。罗马人所建造的桥梁,其历史地位还可以用一件事情来说明:当今的欧元纸币一共有7种不同的面值:5、10、20、50、100、200、500欧元,它们的背面全部印有不同风格的桥梁的图案,取的是“连接”“促进交流”的概念。其中,10欧元的纸币上,印的就是古罗马风格的桥梁。

(图片来自《罗马人的故事》
就在古罗马大举修建道路和桥梁的时候,同时期的东方,也在大兴土木。同样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秦始皇正在修建万里长城,而罗马人正在修路。在罗马人的母语拉丁语中,将铺设道路称为“viam munire”,同时“munire”原本还有“修筑壁垒(mūrus)”的意思,也就是说,古罗马人也许认为,修路和修长城,是异曲同工的。同样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东方的中国选择了修建壁垒,以防御为主;西方的罗马选择了修建道路,以进攻为主。当然并不是说东方没有道路,西方没有壁垒,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个不同侧重点的选择,也让后来的两个帝国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孰优孰劣,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结论可能大不相同。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又在面临类似的选择,这次应该怎么选呢?
回到基建狂魔的古罗马,它不仅仅是修建了主要用于国防方面的大量道路和桥梁,当然这些设施也给民生方面带来了活力。在纯民生方面,古罗马也有很多名留青史的“大基建”。关于这些,我们下回接着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