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梦想童年594 2023-08-06 发布于江西

编者按:本文将详细分析我军战史上,十大反围剿模式和战例,首先逐个介绍各战例和详解其模式,战例和模式全部讲解完后,最后将对相关人物,进行更一步总结归纳和分析。


前言介绍

自人民军队成立起,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不对称力量对比的情况下,“围剿”和“反围剿”相当长时间是国共之间最常见的战争模式。也是最考验我军将领水平的模式,只有成功指挥过反围剿模式的将领才具备进入我军一线名将的资格。

纵观整个我军战史,“反围剿”战争真正意义上“打赢”并取得较大战果的经典“反围剿“”战例共有10次,分别对应了10种不同的反围剿模式,由朱德(朱毛)(注:林彪在其中实际也有一次),徐向前,粟裕,彭德怀创造,因而这几位也是我军最顶级的名将。

刘伯承,陈赓等人生涯未能成功指挥过反围剿模式战争,其战役水平至少是缺乏说服力的(无论古今中外,高比例的以少胜多。都是被极为看中的指标,特别是我军是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显得重要)

下面按照人物和时间顺序一一详解这十大反围剿战例和其反围剿模式

注:下文中战役简介部分,比较了解的读者,可以跳过直接看模式解析部分


朱德(朱毛)篇

朱德(朱毛)是我军经典反围剿模式的开创者,将反围剿从“游击战”转变为正规的运动战(或者称之为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在红军早期就创造了非常成熟和实用的反围剿模式,影响力深远,也是我军主流的反围剿模式。

一.诱敌深入(第一次反围剿)

战役时间:1930.11.5-1931.1.3

兵力对比:4万:10万(实际进入苏区7万)

主要战役:龙冈围歼战

歼敌数据:1.3万

大鱼数据:18师师长张辉瓒、代参谋长周纬黄、53旅长王捷俊被俘,副旅长洪汉杰阵亡

缴获数据:缴获各种武器1.2万件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第一次反围剿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30年11.5,国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反围剿,共11个师10万人,由鲁涤平指挥,以3个纵队7个师,由南向北,分路向袁口两岸进攻,由于红一方面军东渡赣江而扑空。接着除留第3纵队2个师滞留于赣江西岸,其余5个师返回赣江东岸,寻找红军主力作战。

一.诱敌深入阶段

下面就是典型的“诱敌深入”操作,红一方面军以少部分牵制消耗敌军,主力向根据地中部实施向心退却,退至根据地中部,宁都北部的黄陂,小布一线隐蔽待机。

国军于12.16日开始第二期进攻计划,以第6路军和第9路军(7个师)会攻东固,再次扑空,期间28师和18师为了抢占东固,发生误伤。

此时鲁涤平已经察觉到了红军主力的位置应该在宁(都)北部,于是在12.29日发起第三期进攻,此时兵力已经分散,只能集中第9和第6路军的5个师,发起“宁北战役”,企图歼灭红军主力于宁都北部地区。

二.龙冈围歼战

此时朱毛分析,国军一线仅5个师,力量有限,且间距较大,于是在12.27和28日,两次于小布设伏,以歼灭中路的弱旅50师(乙级师,8000人),因50师谨慎未能上套而未发起战斗。

而此时西面的18师为了抢占头功,提前2天,率18师主力9000人急速东进(另滞留1个旅在东固),这样一来18师已经脱离了左翼的28师,处于孤军冒进的处境中。

朱毛立刻抓住战机,改变预定计划,集中全军向18师分进合围,于12.30日8时,红3军和18师遭遇并激战,下午3时各部完成对18师的战役合围,总攻后,仅2个小时就全歼了18师,总计歼敌9000人,俘虏了18师师长张辉瓒,参谋长和53旅旅长等人。

龙冈围歼战后,鲁涤平大惊失色,立刻令前线各部回撤至东固,富田等地,朱毛立刻移师主力回头去打50师,1.3日在东韶将其追上,但未能将其包围,仅将其击溃,歼敌3000人,至此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


模式解析:

第一次反围剿朱毛首创“诱敌深入”模式,该模式是我军反围剿的最基础的战术

1.诱敌深入的概念:

通过将敌军引入根据地腹地,待机集中兵力寻找机会打击和消灭分散的敌军,以求一击必中。而后伺机扩大战果。

2.诱敌深入的原理:

在有一定规模的根据地纵深的情况下,通过诱敌深入,可以避开和敌军最初集中的进攻力量进行交战,以损伤主力,同时深入的敌军会出现分散的情况。这时候就可集中兵力歼灭孤立之敌。

诱敌深入战术,需要保持极大耐心,不能因为害怕根据地被很快占领,为了急于收复失地。仓促发起条件不成熟的战斗。

3.诱敌深入的优点:

此模式优点在于始终保持主力,战斗层面,相对易于操作且较为安全。

4.诱敌深入的缺点:

缺点是主要适合山地,不太适合平原作战,且时间耗费较长,地盘会破坏较大,需要极大耐性。同时胜利的把握性虽然大,但战果受限。此次战役就是典型,历时2个月,4万人的歼敌数仅1.3万,杀伤显得不足。


二.侧翼横扫(第二次反围剿)

战役时间:1931.4.1-5.31

兵力对比:3.4万:20万(实际进入苏区12万)

主要战役:富田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广昌攻坚战,建宁攻坚战

歼敌数据:3万(俘虏1.1万)

大鱼数据:5师师长胡祖钰阵亡

缴获数据:山炮5门,迫击炮40门,机枪100挺,长短枪1.5万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第二次反“围剿”示意图


战役简介:

1931年4月,国军组织20万人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二次反围剿,由何应钦指挥,分为四路分路进攻苏区,实际进入苏区的兵力,共计11个师1个旅,12万人。这次采取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略,每天仅推进2.5-10公里

从左往右依次是19路军,第5路军,第26路军和第6路军,另有建宁56师伺机配合第6路军进攻广昌

一.富田战斗

第一阶段还是采取“诱敌深入”,将战场引入苏区中部,等国军兵力进一步分散,于5.16日发起反击。

首战选择的目标是最左翼的富田向东固推进中的28师和47师1旅,集中了红一方面军几乎全部主力,以红4军12军和3军(欠7师)分三路正面进攻,红3军团从左翼绕圈迂回包抄,初战告捷,击溃了28师和47师1旅,俘虏4700人,这是第二次反围剿战果最大的战斗,由于红三军团绕圈太大,未能包抄到位,因而仅只是击溃战。

二.白沙,中村,广昌诸战斗

接下来就是从左往右顺时针横扫,先在白沙击溃43师,54师退回永丰,然后于中村击溃27师,至此王金钰第6路军的4个师,3个师被击溃,1个师后撤,本次反围剿基本已经打破

接下来临近第6路军的26路军,已经向后收缩,战线上仅有右翼的第5路军由广昌回撤南丰,其中以5师滞留于广昌,掩护该部其余两个师(8师和24师)后撤,以红4和12军发起广昌攻坚战,攻克广昌,5师主力回撤至南丰,战果不大,但5师师长胡祖钰重伤后阵亡,这是本次反围剿唯一一条大鱼

三.建宁攻坚战

至此本次反围剿已经实际上打破,最后发生了一个争议性的战斗,当时多数人认为本次围剿已经打破,接下来或转入休整,或继续追击第5路军,但是毛泽东认为此时建宁的56师立足未稳,应该奔袭歼灭56师并在黎建泰地区补充物资。

5.30-5.31,发起建宁攻坚战,攻克建宁,但因部队过于疲劳,仅歼敌3000人,并导致远离苏区中心区,不久后的第二次反围剿被国军抢占先机。

至此,第二次反围剿至此胜利结束。历时2个月,歼敌3万人


模式解析:

第二次反围剿在诱敌深入的基础上,针对敌军“一字长蛇阵”,创造了侧翼横扫模式

1.侧翼横扫的概念:

主力从敌军其中一翼出发,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线上的敌军,从而打破敌军整个围剿

2.侧翼横扫的原理:

一线展开的敌军,其两翼是处于孤立状态的,如果运动至其外侧,便可以形成优势兵力集中打击,而后顺势一路横扫,将其各个击破。

3.侧翼横扫的优点:

比单纯的“诱敌深入”要主动的多,并且集中主力从一翼进攻相对安全,可以各个击破战线上孤立的敌军,打破围剿速度较快。

4.侧翼横扫的缺点:

从一翼侧击,难以形成围歼战,因为从一翼出发,内层一侧敞开,难以封闭,外层的迂回部队绕路太大,也难以及时到位和控制。(如果从中间实施两翼穿插,合围和围歼概率大增,至少杀伤程度会大增)

首战后,一路'横扫'下去,更会都是击溃战,战果更加有限,不能根本上对敌军造成伤害,稍微整顿后,围剿很快就能重启,同时如果敌军侧翼警觉,中路增援能力强,也不易成功。


三.躲闪待机(第三次反围剿)

战役时间:1931.7.1-9.15

兵力对比:3.1万:30万(实际进入苏区15个师18万)

主要战斗:莲塘良村战斗,黄陂战斗,高兴圩老营盘战斗,方石岭战斗

歼敌数据:2.1万(俘虏1.5万)

大鱼数据:54师副师长魏峨威、参谋长刘家祺,141旅旅长谭子钧阵亡,161旅长王育德被俘

缴获数据:迫击炮55门,机枪175挺,步枪13000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第三次反“围剿”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31.7.1,蒋介石亲任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指挥,发起第三次反围剿,这是毛蒋首次正面对决

国军此次围剿共30万,实际进入苏区的是15个师18万人,采取的是长驱直入战术,首先乘虚占领苏区,之后在组织部队进行“清剿”,具体部署为:

左翼集团军(主攻):指挥第1路进击军(第6师),第2路进击军(18军),3军团(第六路军),4军团(9师)从南城方向进攻苏区

右翼集团军(辅攻):指挥1军团(19路军并52师),2军团(26路军)和第3路进击军(第5路军)由吉安,永丰,乐安方向进攻苏区

另10师为预备军,于第二阶段投入进攻

一.第一次间隙穿插

红军主力在闽西和闽赣边等地分散开展群众工作,自7.10从福建千里回师,到7.28日完成500公里长途转移,主力抵达兴国北部高兴圩,此时国军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苏区。

蒋介石此时察觉了红军主力的位置,集中9个师分两层向兴国方向合击:

内层:以1军团(60.61.52师)3个师从西面,由富田,东固进至兴国北部白石,崇贤;4军团和第1进击军(6.9师)从银坑向东插向兴国和其南部,两路合击兴国

外层:2路军(11.14师)从东面,有宁都向西经东固,向富田推进,在西北构成外层封堵,第3路进击军(47,54师)由沙溪进至莲塘,良村,在东北构成外层封堵

朱毛最初试图北上攻击处于国军后方战线的富田,然后由从自西向东横扫,重演第二次反围剿的“侧翼横扫”模式,但是此时国军18军强行占领了富田。

朱毛于是果断放弃北进,重新返回兴国西北待机。国军内层已经逼近

此时毛泽东设计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战术,以几个师伪装大部队向西南机动,主力在南北两路为合拢之际,从20公里间隙中向东北穿插,直插敌后,奔袭外层的莲塘,良村的26路军,这是我军战争史上首次大部队间隙穿插战术。

二.莲塘,良村,黄陂三捷

按上述计划,2万余红军,在8.5日成功实施了20公里间隙的穿插,当面的26路军战斗力较弱且孤立,同时还分散部署。

8.6日首先在良村击溃47师141旅,7日在莲塘击溃54师。两次战斗共俘虏3500人,击毙54师副师长,参谋长和141旅旅长,俘虏160旅旅长,接下来乘胜东进,在黄陂击溃了毛炳文的8师,俘虏4000人,8师余部逃往宁都,至此三战三捷,歼敌1万人

接下来国军立刻从兴国,富田方向回调7个机动师,加上广昌西进的第10师,8个师企图合击在宁都北面的红军主力

三.第二次间隙穿插

按照多数人的思维,东面薄弱,应该顺势进入福建,但是毛泽东于设计了一个更有想象力和大胆的计划,迎着东来的国军主力,从间隙中向西再穿插回去。

于是留下红12军迷惑国军,主力从第1,2路进击军10公里间隙之间再次成功穿插到了白石,枫边,休整十几天后,8.17日,再次转移至兴国西北。

国军在8月底终于再次察觉了红军主力又回到兴国,于是再次回头西进,9月初,第1军团和原在兴国第4军团会合,准备重新组织清剿

9.3日,粤桂联军反蒋,进军湖南,由于后院起火,蒋介石被迫终止此次围剿,从苏区后撤分路退兵。

四.高兴圩,老营盘,方石岭诸战斗

最后阶段,就是红军主力对从兴国当面退兵的1.4军团(9.60.61.52师)展开的分路截杀

9.6-9.7日,在老营盘红3军截杀9师尾巴2000人,同时4军和3军团等对19路军(60师.61师)在高兴圩会战,此战失利,损失2200人,4师代师长邹平,11师师长曾士峨阵亡

9.15日,全军在方石岭对最后尾的弱旅52师展开追击截杀并取胜,歼敌5000人,转移中红三军军长黄公略被炸牺牲,至9.18日,第三次反围剿结束。


模式解析:

第三次反围剿,在被对手抢占了先手的情况,毛泽东创造性的使用了闪转待机模式,最终惊险的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其首创的间隙穿插影响深远。

1.躲闪待机的概念

在敌军围剿的空隙中,反复穿插,保持主力在手,并伺机打击其后方薄弱环节。

2.躲闪待机的原理

类似游击战原中,在各部间隙中穿插以躲避敌军的原理,整个过程就像“捉迷藏”

但是该模式,始终集中了主力,并且在躲闪穿插中不时和敌军展开“正规战”,因而性质依然是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和单纯游击战有着根本的区别。

3.躲闪待机的优点

第三次反围剿只是取得一次“消极胜利”,但是红军主力始终在苏区中心和国军周旋,并未转进至其他区域,或分散游击,被动的等待国军主力结束围剿,避免了严重的损失和被迫转移,保持了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如果没有第二次向西穿插回兴国,就不会有最后阶段对国军1.4军团的就近追击和截杀,这样国军即使退兵也会占领大部分苏区,要夺回苏区就要重新开辟。

4.躲闪待机的缺点

躲闪待机模式适合于开局敌军抢攻的情况,但对操作和想象力的的要求很高,当时只有毛泽东有这个想象力和胆量。(后续也几乎无人)

同时对敌军造成的打击,特别是主力的打击有限,根据地被破坏严重,时间持续下去会越发困难,打破围剿需要依靠外力因素,以“苦撑待变”。


四.侧翼伏击(第四次反围剿)

战役时间:1933.2.12-3.21

兵力对比:7万:16万

主要战斗:南丰攻坚战,黄陂伏击战,草台岗战斗

歼敌数据:1.7万(俘虏1万)

大鱼数据:52师师长李明,59师师长陈时骥被俘,175旅旅长杨德良阵亡

缴获数据:迫击炮40门,机枪300挺,长短枪1万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第四次反“围剿”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33.2.6日,蒋介石赴南昌,亲任江西剿共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起第四次反围剿

参与此次围剿的是“赣粤闽边”司令部的中路军,指挥官陈诚,分为3个纵队10个师,连同驻守在南丰的8师和南城的24师,总计12个师16万人

此时苏区的主力红军已经发展到3个军团,4个军,共7万人,周恩来主张在现地抚河以东作战,但此时苏区中央多次要求渡过抚河,围攻南丰,因而红一方面军于2.7日,西渡抚河向南丰发起进攻。

一.南丰攻坚战

2.12日,对南丰发起进攻,激战一天,伤亡超过400人,红3师师长彭鳌阵亡,周恩来当即就叫停了对南丰的强攻,改为他一贯主张的佯攻南丰,在运动中迎击国军援军。

陈诚于是调整计划,准备以南丰为中心,分路合击红军主力:

2.3纵队原计划进攻黎川,改为将其转向南丰增援

1纵队由宜黄,乐安插向红军后方

另南城的24师派一部增援南丰

此时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在2.15制定了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打破第四次反围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乘敌军分进而未合击,各个击破的战略”被采纳为方面军总的方针。

2.23,红军以红11军东渡抚河,佯装主力退向黎川,而主力则向南转移至苏区前部的东韶地区,陈诚误以为红军主力在黎川,令各部向黎川前进,这样1纵队就处于左侧暴露在红军主力的威胁之下。

第1纵队此时分处宜黄(11师)和乐安(52师,59师),首先要完成会合,这样就出现了林彪所提出“分进而未合击,各个击破”的情况,红军总部决定首先打乐安来的52师和59师,得手后再打11师。

二.黄陂伏击战

2.28日,黄陂伏击战开始,52师在左翼,59师在右翼,相距10余公里,中间隔着摩罗嶂山,2个师实际上又被分离成两部分。

以林彪指挥红1,3军团,22军在内的左翼队,主攻52师,5军团董振堂指挥右翼队红5军团,21军为辅攻,牵制59师,12军为预备队

左翼队,13时战斗打响,红1军团3个小时就大部消灭了后卫团和师部,俘虏了52师师长李明,而红3军团方向战斗开启较迟,次日2点才进攻,战斗到11时才结束

52师的损失,不少资料描述为“全歼”,实际上除52师师长李明外,其余高级军官等全部逃脱,从战役形态看,由于52师分为两路,处于右翼的312团未遭遇很大打击,同时因为是侧击,左翼也大量撤逃后方,因而52师未被“全歼”,只能称之为“歼灭性打击”

右翼队战况,比左翼队要激烈,红39师师长黄亚树阵亡,并且只能称之为“击溃”,不过59师师长陈时骥带少数人向52师靠拢,落入红1军团的罗网中,这样一次战役首虏两个师长且都被红1军团擒获,使得林彪声名鹊起。自此有“红军之鹰”的称号。

三.草台岗战斗

黄陂之战后,陈诚不甘失败,调整部署,不再采取分进合击,而是直接中间突破,分为前后纵队各3个师,向广昌进攻。

周朱继续采取侧翼伏击的战术,以红11军吸引敌军前纵队向广昌加速前进,拉开距离后,侧击后纵队。国军前纵队于3.16日进入草台岗后,陈诚将后纵队的5师增加到前纵队,这样后纵队就只有2个师(9师和11师)

11师于3.19进入草台岗,霹雳山一带,9师驻扎于东陂,18军军长罗卓英察觉到了红军有在草台岗动手的迹象,命令11师撤回东陂,但11师师长萧乾认为在草台岗交战也没问题,于是就地在草台岗固守。

红军总部认为这是有利战机,在3.21发起对草台岗11师的进攻,还是分为左右翼,以左翼为主攻,这次左翼为彭德怀指挥,右翼还是董振堂指挥。

草台岗比黄陂要差很多,因是对驻止和预期防御准备敌军的进攻战,且敌军占据山地有利地形,战役决策和部署较粗糙,部队未能及时到位,最后红军损失严重,仅打出一个消耗性的击溃战。

至此国军第1纵队的3个师都遭到不同打击,同时此时华北局势出现危机,于是国军退兵,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结束。


模式解析:

侧翼伏击战术是林彪(实际创造者),基于朱毛(毛泽东)模式,结合林彪个人特点,创造的一种改进战术,打出了“大兵团”伏击战先河的“黄陂伏击战”

1.侧翼伏击的概念

将主力转入运动中敌军的侧翼,并伺机以伏击形式攻击当面敌军。

2.侧翼伏击的原理

这一模式,原理类似第二次反围剿,但采取伏击而非主动出击,同时更加求稳。

注:黄陂和草台岗要进行严格的区分,不能模糊的混为一谈。

由林彪主导的黄陂之战,继承了朱毛(毛泽东)反围剿模式,持重待机,集中兵力打孤立之敌,打运动之敌等精髓,被誉为首创大兵团伏击战。

草台岗则仅仅只占了集中兵力打孤立之敌,打的是预有准备的驻止之敌,这种不是伏击,只能算是集中兵力的突击战。

3.侧翼伏击的优点

侧翼伏击模式吸取了朱毛式反围剿的精髓,结合了林彪个人特点,更加持重,有计划,打击力度更强,更加充分利用山地地形。

4.侧翼伏击的缺点

同样具备“侧翼横扫”的缺点,依然是击溃战,难以打成围歼战,而且相比于“侧翼横扫”,更加的守株待兔,也更加趋向消极。


徐向前篇

徐向前是独立于朱毛式反围剿之外,自行发展出来的另一大派系,尤其对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受到的影响较大。

另外要事先说明的是:鄂豫皖的第一,二次反围剿还处于普通游击阶段,第三次反围剿(也就是所谓四大战役),国军实际未能开启围剿,而第四次反围剿,则以红四方面军失败,被迫西征告终,因此徐向前真正摸索出成功的反围剿模式是在川陕苏区时期。


五.收紧阵地(反三路围攻)

战役时间:1933.2.18-6.15

兵力对比:1.8万:6万

主要战斗:杀牛坪防御战,空山坝反击战

歼敌数据:2.4万(俘虏1万)

大鱼数据:23旅旅长覃世科,旅参谋长李汉城被俘

缴获数据:迫击炮50门,机枪200挺,长短枪8200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反“三路围攻”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西北,四川军阀田颂尧趁红军立足未稳之际,于1933.2.18发起发起“三路围攻”,分三路纵队38个团6万人,试图一举消灭红军,其具体部署是:

左纵队22个团为主力,自广元、旺苍坝地区开进,第一步企图经木门、长池夺取南江。然而制大巴山南麓,切断红军退往陕南的道路

中纵队7个团,自阆中、苍溪经恩阳河地区开进,以夺取巴中

右纵队9个团,自南部、仪陇向巴中以南开进,配合中纵队夺取巴中

徐向前总计4个师12个团1.8万,除312团监视汉中外,其余11个团,采取“收紧阵地”战术,具体是4个团抗击左纵队,3个团抗击右纵队,另4个团作为战略预备队

一.前两期收紧阵地

2.18-3.18为第一阶段,通过节节抗击,对进攻的川军造成了相当杀伤,总计杀伤约8000人,于3.8放弃巴中,3.18放弃南江。双方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进行休整。

5.26,川军重新发起进攻,目标是攻克通江,并将红军包围在通江以北消灭,在杀牛坪为中心的防御带,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2天时间杀伤川军3000人

5.29,徐向前再次命令放弃通江,转移到通江城以北、小通江河以东,此时红四方面军已经集中于根据地最北端的空山坝方圆不足百里的空间内,完成了“收紧阵地”的最后阶段。

二.空山坝反击战

川军以孙震左纵队13个团自西而东,向空山坝、余家湾进攻,已呈孤军冒进的态势,徐向前决心就此反击,但这时候,刘存厚部8个团企图占便宜,趁机占领竹峪关,威胁侧翼,所以于5.16首先反击刘存厚,仅一天时间就夺回竹峪关,刘存厚部慌忙撤退。

消除侧翼威胁后,除了留下2个团监视中,右路纵队外,其余1万多人立即转移反击空山坝的左纵队,具体以73师正面继续阻击,10,12师进攻右翼,11师迂回左翼余家湾,以切断退路。

5.21-24日,经过3天激烈战斗,取得决定性胜利,毙伤俘敌5000。但由于迂回左翼断后力度不足,未能控制余家湾以西的两大路,川军向西大量逃跑。

空山坝大捷实际已经打破了“三路围攻”,接下来是乘胜追击,迅猛扩张战果,川军主力左路纵队溃败后,中右两路纷纷紧急撤退,但在红军迅猛追击和山地地形的限制下,遭到严重损失,5.26-6.15日,20天的追击阶段,累计俘虏敌军6000人,收复了南江、通江、巴中三座县城,反三路围攻取得完全胜利。


模式解析:

收紧阵地是徐向前根据川西北根据地的地形创造的一种战术,开创了和朱毛并列的另类反围剿模式。

1.收紧阵地的概念

通过有计划的几次防御,消耗敌军力量,同时逐步收缩,拉长敌军战线,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的集中本方兵力,然后适时进行以迂回进攻为主的反击,打败敌军,然后猛烈扩张战果。

2.收紧阵地的原理

收紧阵地充分利用了山地的特性,山地地形利于防守,不利进攻,因而采取防御战以杀伤和消耗敌军,同时山地对溃败一方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敌深入后,进行的反击和追击可以大量俘虏敌军。

收紧阵地是一种防御战,要控制好时间节点,一些点位不能过早丢失,例如:

反三路围攻第一阶段,11师防守要地八庙垭过早失守,徐向前得知后,整晚睡不着觉,次日凌晨急忙赶赴前线组织反击,夺回八庙垭。

同时收紧阵地需要细化和扎实的具体微操才能达到效果,因而红四将领从徐向前往下作战中层层下放,所以收紧阵地,适合徐向前这样微操程度深的实干型指挥官。

3.收紧阵地的优点

比起朱毛的诱敌深入等模式,操作步骤相对固定和容易,本方处于相对固定战线,无需复杂的机动,重点保证防线有序后退即可,另外反攻时,由于利用山地的特点,造成杀伤较大。

4.收紧阵地的缺点

耗时周期过长,根据地损耗严重,反击时,虽然杀伤俘虏较大,但是整建制歼灭很难,同时反击一旦不当,将严重损耗实力和下次反击的潜力。


六.决战防御(万源保卫战)

战役时间:1934.7.16-9.22

兵力对比:8万:25万

主要战斗:万源防御战,青龙观突破战,黄木垭截击战

歼敌数据:4.3万(俘虏2万)

大鱼数据:无

缴获数据:长短枪2万支,迫击炮100门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反“六路围攻”反击阶段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33年11月初,为了应对日益做大的红四方面军,全川大小军阀联合起来发起对川陕苏区规模空前的“六路围攻”,其具体部署是

第1路军:18个团,由广元、昭化向木门、南江方向进攻。

第2路军:24个团,由阆中向巴中方向进攻。

第3路军:15个团,由南充向仪陇、巴中方向进攻。

第4路军:12个团,由蓬安向通江方向进攻。

第5路军:24个团,由开江、开县向宣汉、达县、万源方向进攻

第6路军:18个团,从开县、城口地区向万源方向进攻。

西至广元起,东至城口,1000多里战线上,总计110个团20万人,后续陆续增加至25万人

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已经发展至5个军8万人,采取的依然是反三路围攻所成功运用的收紧阵地战术,首先进行多梯次的防御战,消耗敌军,并逐步收缩阵地,节节抗击。

反六路围攻前期8个月,期间发起了两次反击,但由于时机和操作不当,都没有成功,“收紧阵地”战术上很大程度上已经失效

1934.7月,川军发起第四期进攻,一线兵力投入80个团共计10万多人,重点在东线,以第5.6路军夺取万源地区,截断向陕南的通道,试图将红军消灭在通江以北地区。

此时红军已经被压缩在纵横约100公里的范围内,一旦万源失守,在川北将难以立足,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采取了“收紧阵地”的变种模式:“决战防御”,以决战的强度进行防御战,以求得就地粉碎敌军本次围攻。

一.万源防御战

7.16日,万源保卫战爆发,川军前后投入50个团,包括刘湘最精锐的1.2.3师和模范旅和教导旅等,而徐向前吸取了前面的经验,始终只以红9军为主体进行防御,其余作为二线部队进行休整和伺机反攻

川军也将万源的攻防战作为最后的决战,发起疯狂进攻,但在最终在坚固阵地和地形加持下,至8.7日,经过5次大规模进攻,红军最终拼赢了“最后五分钟”,川军被迫转入防守,整个防御战历时22天,杀伤川军1万人。

二.东线反击战

8.9日,徐向前组织5个师为第一梯队,3个师为第二梯队,发起东线反击,首先以青龙观为反攻的突破口,仅2个小时即取得突袭成功,接下来主力乘势从突破口顺势向南突进,至河口场,庙垭场等地,突破纵深达到百里。将川军阵地切开一个大口子。威胁两翼深入的川军侧后。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左旋打范绍增4师,和右旋打刘湘主力1.2.3师之争,结果张国焘刚愎自用,强行要求左旋,但未能抓4师,只能再折回右旋,结果仅仅只抓住一小步,整个东线反击仅零散歼敌1万人,结果非常不理想。

三.黄木垭截击战

不过东线防御和反击战已经实际上宣告了本次反围攻的胜利,接下来各路川军纷纷撤退,徐向前将反击矛头转向西线,这次没有听从张国焘的错误指示,9.14-15日,在黄木垭成功截击了川军,歼敌1万人,缴枪7000支,迫击炮40门,随后乘胜追击,到9.22日,收复南江,进占了苍溪,阆中,至此“反六路围攻”胜利结束。


模式解析:

决战防御是徐向前基于收紧阵地,使用的一种新的变形战术,在我军战史上首创以防御战为核心手段打破“反围剿”

1.决战防御的概念

在敌军进攻的顶点,组织一个紧缩的'防御圈',用防御战和敌军决出胜负,也就是说打赢'决战防御',即事实上打败本次围剿,之后的反击是巩固和扩大这一胜利的后续发展。

2.决战防御的原理

决战防御和收紧阵地有相似地方,但含义并不相同:

收紧阵地是通过有计划的节节防御,消耗敌军,最后伺机反击,打败敌军的是'反击'。而决战防御则是通过防御战直接决出胜负,打败敌军的是“防御”

3.决战防御的优点

比“收紧阵地”更加易于操作,更加考验'最后五分钟'的战斗和耐力,更拼'精神层面',因而更有利于手下勇将的发挥。

而且由于双方兵力更加集中,决胜阶段杀伤会更大,决胜后,乘势进行高效合理反攻,将会取得辉煌战果。(东线反围攻如果不是张国焘的错误,本应该取得大的多的战果)

4.决战防御的缺点

根据地的拉锯更加严重,破坏更大,同时弹性更差,危险系数要大很多(特别是面前强敌时)一旦'最后五分钟'没有取胜,将会陷入灾难性的结果。


粟裕篇

40年代起,粟裕横空出世,追溯其反围剿模式的最初内核,毫无疑问来源于朱毛,但是其演化为朱毛和徐向前之外的独立流派。而这个流派在整个我军战争史上实践中,最终也只有粟裕一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模式”

七.原地会战(黄桥围歼战)

战役时间:1940.10.4-10.6

兵力对比:7000:3.7万(主要交战1.5万)

主要战斗:黄桥围歼战

歼敌数据:1.1万(俘虏3800)

大鱼数据:89军军长李守维,独6旅旅长翁达,参谋长丁琥,99旅副旅长白振聲、参谋长李正道阵亡;33师师长孙启人,117师参谋长张沼英,副师长孙玉,99旅旅长苗瑞林被俘

缴获数据:山炮3门,迫击炮59门,轻重机枪189挺,长短枪3800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黄桥战役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40.9.30,韩德勤组织26个团3.7万人,分三路合击黄桥,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或将赶入长江,其具体部署是:

中路军:国军89军11个团1.5万为主攻,从海安,经加力一线向黄桥的东北两面发起进攻

左路军:保安1.3.6纵队和税警总团,共1.2万,分从泰州,曲塘向南进攻,掩护中路军右翼

右路军:保安1.5.6.9.10旅,5个旅共1万人,从磨头镇向西进攻加力,并掩护中路军左翼

国军左右两路由于之前战斗遭到打击,出动并不积极,因而仅以少数部队暂时牵制(但战局一旦僵持,就将完全改变)

而本次战役主力,中路军(89军)的具体部署为

以独6旅(3个团)为右纵队,经营溪,高桥进攻黄桥北面

以89军军部,33师,117师(6个团)为左纵队,经加力,分界,进攻黄桥东面

117师(2个团)为预备队,进至古溪镇,相机增援左右纵队


此时新四军,有3个纵队9个团7000人,其中仅2个团为主力团,其余为游击队新编组而成,装备极弱,迫击炮和重机枪几乎为0

国军方面,89军是嫡系主力,团、营有重机枪, 团有迫击炮连,师有山炮,其精锐的独六旅,全旅3000人全部装备当时的新式步枪中正式

在方圆仅20公里的范围内,面对数倍兵力和数十倍装备差距,粟裕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以黄桥为轴心,原地会战的战略,并设计了一个想象力惊人的战役计划:

以3纵坚守黄桥作为支撑点,1纵从侧翼进攻国军右翼独6旅,2纵则进行远距离迂回,插到分界,切断国军退路,再折回向西,和2纵前后合击左翼33师,消灭两翼国军后,集中全部3个纵队,围歼中间的国军89军军部和117师


一.左翼战斗(打独6旅)

由于连日暴雨,国军推迟进攻2日,10.4日,右纵队的33师(2个团)首先在黄桥东面进攻,打响了战斗,战斗激烈进行之际,左纵队独6旅子高桥南下,企图乘虚攻占黄桥北面。

粟裕通过数学计算独6旅的行军间距,准确判断其出动情况后,令1纵出击,将独6旅分段切割,仅3个小时,将其大部歼灭(其余部逃往左路的野屋基和主力靠拢),独6旅的正副旅长参谋长和3名团长悉数阵亡和被俘。

二.完成战役合围

此时33师进攻黄桥受挫,89军军长李守维原准备增援33师或独6旅,但得知独6旅遭袭,于是89军军部和117师4个团在野屋基原地固守,修筑工事。同时古溪的预备队2个团增援33师。

4日夜,2纵已经成功插至分界,包围态势初步形成。

5日3时,3纵主动出击,破坏了33师最后一次进攻准备。8时,2纵由分界进至刘家堡,西官庄,并在大焦庄和3纵取得联系,1纵主力也南下至八字桥以南,至此完成了对黄桥当面国军的合围。粟裕决定就此发起总攻。

三.右翼战斗(夹击33师)

由于通讯工具落后,粟裕以小部队佯攻33师,吸引33师火力反击,造成枪声浓密,以枪声为号,1纵南进,3纵西进,11时半,粟裕令当面2纵出击,首先在2.3纵的前后夹击下,33师大部被歼灭,33师师长,99旅正副旅长,参谋长等悉数阵亡被俘,部分向野屋基主力靠拢。

四.野屋基总攻(围歼89军)

接下来就是1.2.3纵对野屋基固守的89军117师及33师和独6旅残部集中展开围歼,连续3次进攻,至晚21时,战斗基本解决。在新四军四面围攻下,基本无一漏网。89军军长李守维落水而亡,117师副师长,参谋长等都被俘虏(117师师长在海安幸免于难)

同一时间,5日凌晨,古溪镇的2个团西进分界增援,但被2纵留守部分阻击,后得知国军主力已被围歼,21时半,回撤至营溪防御。掩护海安国军撤退。

6日晨,2纵向营溪发起进攻,营溪守军撤逃海安,于此同时右路军的5个保安旅也纷纷撤退,至此黄桥会战,以新四军的完胜告终。


模式解析:

黄桥围歼战是原地会战模式首次大兵团运用,但其雏形早在1935年浙南的斋郎会战中已经基本成型,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下面文章:

超越朱毛!战神粟裕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历次战斗歼敌缴获数据统计

1.原地会战的概念

直接和围剿的敌军就地展开主力会战,并以围歼战为基准,以快速和决定性的会战,就地消灭围剿的主力。

2.原地会战的原理

此前反围剿都是以“弱者”视角,以“打破”国军围剿为目标。粟裕则完全打破这一固化思维,以“强者”思维,利用反围剿的机会,实现极限反杀!

而要实现在围剿中,极限反杀对手,只有主力会战才能决定性的打败对手。

同时会战基础上,通过打围歼战,根本上改变力量对比,解决围剿的源头,打破一轮又一轮的“围剿”“反围剿”的周期反复。

会战结合围歼,是粟裕反围剿模式的基准(也是粟裕的其他战役模式基准)

3.原地会战的优点

原地会战的优点从黄桥围歼战空前的战果和影响力即可以看出:

首先战果空前,7000人单次会战,歼敌高达1.1万,而且质量极高,缴获的火炮,迫击炮,机枪比例和数量空前,最为重要的是旅以上将领悉数落网,超过以往数次反围剿的总和。

另外,完全速战速决,历时仅不到3天,而此前其他反围剿周期动辄数月

从战略影响力看,不仅是打破一次反围剿,而且从最弱一方,变为最强一方,永远终结了下一次围剿的潜在可能。

4.原地会战的缺点

原地会战模式的危险系数太大,操作难度堪称噩梦,会战极易失败,而且失败就将彻底毁灭,除粟裕外,其他人无法模仿,不具备任何可借鉴性。


八.中心突破(天目山第三次战役)

战役时间:1945.5.29-6.23

兵力对比:2万:7.5万(实际交战6万)

主要战斗:新登攻坚战,孝丰反击战

歼敌数据:8792(俘虏3606)

大鱼数据:突击第1队司令胡旭轩阵亡,52师师长韩德考,79师参谋长罗觉元被俘

缴获数据:山炮1门,迫击炮16门,掷弹筒6个,枪榴弹37个,重机枪36挺,轻机枪153挺,冲锋卡宾枪10支,长短枪1605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天目山第三次战役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45.5.28日,蒋介石批准了第三次“围剿”浙西地区新四军的计划,6.1日,第三战区下达了具体战役命令,由李觉指挥,具体部署是:

1.28军(192师,62师和独33旅)为主攻,由范氏镇,三溪口向临安,石门攻击

2.79师和突击1队经云昌,三溪口,阻击新四军向南

3.忠义军由淤潜,横路头向孝丰城攻击前进

4.52师由宁国,协同忠义军进攻孝丰及以北

5.浙保4纵和挺进3纵,防守富春江西岸,阻止新四军向西南

上述为第一阶段投入兵力,加上后续投入的21军146师,突击2队等部,投入总计15个师(旅,突击队,纵队)7.5万(交战兵力6万)

此时浙西的新四军有3个纵队10个支队(团),总计2万人,天目山地区粮食短缺且处无后方,只能分散部署于苏南太湖以西,皖南宣芜和浙西杭嘉湖地区,以分散就食。

5.28日,粟裕察觉到了国军即将发起第三次“围剿”,本应先完成兵力集结,但浙西根据地纵横仅100公里,等完成集中,敌军已经占领根据地,同时无法采取第三次反围剿的“闪转待机”战术,因为最基本的粮食就无法维持。

一.新登攻坚战

粟裕出人意料的采取先发制人战术,5.29日,抢先一步,以仅有3个团突击最南端的79师,经3天激战,击溃79师,攻占新登,歼敌2219人。

新登战役后,国军害怕粟裕采取“侧翼横扫”战术,从右翼一路横扫下去,于是令79师退守孝丰以西固守待援,其余各部转向新登增援,这样完全打乱了国军的部署,把敌军主力牵制在南面。使新四军在北面有时间完成了兵力集中。

二.诱敌深入阶段

接下来,粟裕采取传统的“诱敌深入”战术,6.4日从新登撤离,6.8日又放弃临安。北撤至孝丰一线。并大肆散布“向北溃逃”的假象

李觉被假象迷惑,加紧进攻步伐,于6.11日下令各部追击,16日攻占东西天目山,19日向孝丰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具体部署是:

左路进剿兵团:3个师(52,146师,独33旅)2.2万人,从西面进攻孝丰

右路进剿兵团:3个师(79师,突击1.2队)1.2万人,从东面进攻孝丰

中路进剿兵团:28军和忠救军,2.7万人,分守东西天目山北麓各隘口,策应左右兵团作战

另有绥靖1纵,挺进2.3纵,浙保4纵等1万多人分守二线各要点

这时新四军已经断粮(一些部队已断粮五餐乃至两天),要打赢本次反围剿,必须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和胜利。粟裕这时设计出了极其大胆和想象力的反击战术:“中心突破”

没有乘敌军相距尚远之际,侧击其中一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反击的地点置于左右两个兵团合击临界线只有20公里的时候,突然切入其中进行反击,先打一路,再打另一路,一次性打败敌军全部主力。

三.孝丰反击战

6.19日,首先以6个团反击左兵团,以3个团牵制右兵团,左兵团人数较多,但行动冒进,各部有所脱机,各部出现5-10公里间隙,粟裕首先分割打击其骨干的52师,至20日,围歼了其154团,击溃155团,歼独33旅一部,期间中路军虽然有命令增援左兵团,但未敢轻动,左兵团被迫转入防御。

李觉得知左兵团遭遇反击,认为战机已到,令右兵团加速进攻孝丰,从背后进攻新四军

此时新四军已经转向东面,除以9支队牵制左兵团外,分两路从两翼迂回包抄右兵团,原东线部队除继续正面阻击外,以8支队向后穿插,夺取港口,白水湾,同时令预伏于武康,德清的12支队立刻长途奔袭,目标也是港口和白水湾,和8支队打通联系,闭合整个包围圈。

21日东线战斗打响,右兵团发觉有被合围的迹象,立刻南撤,和穿插的8支队遭遇,因而未能占领港口镇,但和南撤敌军绞在一块,割裂了其部署,同时12支队也未能及时赶到港口镇,这样国军虽陷入“四面受敌”的处境,但包围圈未能闭合,得以逃脱

至6.23日,孝丰反击战结束,击毙突击1队少将司令胡旭轩等2887人,俘虏79师参谋长和52师副师长等3686人,总计6573人

之后左兵团后撤至横路头,右兵团后撤至临安后弃守,又撤至淤潜,新四军由于粮食告急,自港口追击至仅10余公里的黄湖镇即停止,至此天目山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模式解析:

天目山第三次战役的孝丰决战阶段,粟裕使用了全新的“中心突破”,或者可以说“中心穿插,各个击破”模式

1.中心突破的概念

在敌军围剿兵团分路向心合击接近会合之际,突然插入两部之间,阻一路,打一路,得手后,在转打另一路,以达成短时间内同时击破敌军主力,一次性打破敌军围剿。

2.中心突破的原理

中心突破模式的来源,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各种穿插,区别是前者是进行主力会战,后者只是躲避敌军。同时没有采取第二和第四次反围剿的思路,即运动至敌军侧翼,进行侧翼突击或伏击,反而采取插入合击中间的“危险”思路

表面看敌军两路即将合击成功,力量变集中,看似更难了,但另一方面,越临近合击点,敌军愈想加快速度,各部协调性总会出些问题,局部战斗反而会有一定下降。抓住这一短暂的时间差,突然发起决战,就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3.中心突破的优点

“中心突破”的优点是,和两翼敌军只有10-20公里间隙,在不进行大的机动情况下,介意快速运转部队以实现各个击破,从而一次性打赢决定性的主力会战,如果采取侧翼横扫或者伏击,即使成功也只能打击其一部,只是打赢一次战斗,而不能打赢会战。

因而其内核,依然是黄桥围歼战的“原地会战”,只不过形式上有所创新。

4.中心突破的缺点

其缺点是危险系数和难度太高。胜负转换就在一线间,胜利一锤定音,失败则将而反而陷入极端危机境地。

本次战役更为显著,已经断粮,拼尽最后一点时间进行极限反杀,如果稍微陷入僵局,断粮就将使全军崩溃。

第三次反围剿的闪转待机几乎无人敢于尝试,“中心穿插,各个击破”其他人更是难以想象,因而和黄桥的“原地会战”模式一样,不具备任何模仿性。



九.系列运动战(苏中战役)

战役时间:1946.7.13-8.27

兵力对比:3.7万:12万

主要战斗:宣泰攻坚战,如南战役,海安防御战,李堡攻坚战,如黄路围歼战

歼敌数据:53780(俘虏31280)

大鱼数据:26旅旅长胡琨,新7旅副旅长田云从,副旅长黄桓仁,105旅代旅长金亚安,99旅长朱志席,副旅长刘光国,参谋长梁风德,政治部主任李照麟,187旅旅长梁采林,副旅长麦霞冲被俘

缴获数据:野炮3门,山炮15门,迫击炮79门,战防炮6门,60炮59门,火箭筒30个,掷弹筒226个,枪榴弹8个,各种机枪2372挺(支),长短枪10368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苏中战役示意图

战役简述:

1946年6月,李默庵完成了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部署,投入5个整编师15个旅,总计12万人,先分四路合击如皋,再集中合击海安,预定7.15发起进攻,具体部署是:

东线南通.白蒲一线的整49师向北进攻如皋

西线泰兴的整83师,和中路靖江的整69师99旅,路先占领黄桥,随后协同整49师进攻如皋

北线泰州的整25师,向东占领姜堰,随后协同上述各部进攻海安

武进的整65师和江阴的整21师,作为二线兵力,分别随中路99旅,东线整49师投入战斗。


上述国军完成了整编,大部日械,少数美械,其中整25,65师和83师,99旅都系国军精锐

此时华中野战军仅15个团2.8万人(第二阶段增至23个团3.7万),其中主力团仅6个(1师和6师各3个团),其余都为地武刚刚升级和反正伪军改编,装备很弱。

粟裕在战前侦知了国军进攻计划,于是再次先发制人,并在解放区前沿进行本次“反围剿”,整个苏中战役主要战场,就在纵深40公里,宽70公里的区域内。

一.宣泰攻坚战

7.13日,以12个团(7个团进攻,5个团阻援)对突前的泰兴,宣家堡的83师19旅发起攻坚战,至7.16日,歼灭1个半团和师属山炮营,计3200人

宣泰的突然袭击,错乱了国军部署,被迫调整部署,令83师自泰州东进,65师和99旅向北进攻黄桥,白蒲的整49师提前行动,攻占如皋。企图三路合击华中野战军于如皋,黄桥间。

使李默庵一时无法判断其真实意图,害怕49师孤军深入,一度令49师撤回,等粟裕突然总攻之际,又令49师重新北进。这样给了粟裕围歼整49师的时间和空间。

二.如南战役

7.17日,粟裕除以4个团分别牵制阻击泰州,泰兴东进之敌,其余主力11个团,1日内,向东机动100余里,在如皋南围歼49师,得手后续歼援敌65师.

18日,1师除占领林梓后,以1个团阻击白蒲的105旅,4个团由南向西北进攻,6师4个团(先期2个团)自贺家坝向东北进攻,7纵2个团由如皋南向东,向南攻击前进,至19日上午完全完成对整49师合围,并压缩于蒋家庄,宋家桥一线

19日下午,1师和7纵首先对蒋家庄的26旅和师部发起总攻,当晚解决战斗,歼灭整49师师部和26旅大部,余部逃往宋家桥,19日晚,6师发起对宋家桥79旅的总攻,未成,20日晚,1师增援1个团再次发起总攻,仍未得手。

7.21日,整65师已由黄桥东进,粟裕认为此时已无力歼灭整65师,下令撤围,如南战役结束,总计歼敌1万人,俘虏26旅旅长(49师有1个半团未能歼灭)

三.海安防御战

7.23日,国军占领如皋,将二线的整21师全部北调,至此12万人已经全部投入战斗,除以新7旅守备海安,其余2个旅会同其他5个旅,共7个旅5万多人,以纵横十余公里的密集阵型,于7.30向海安发起进攻。

粟裕以7纵3000人利用敌军过于密集,采取运动防御,大量杀伤敌军,至8.3日主动放弃海安,杀伤3000人,野战军主力则乘机于海安,李堡以北进行休整和消化战果。不久从淮南撤退的5旅5000人,进抵苏中前线,实力有所增强。

四.李堡攻坚战

国军占领海安后,以105旅西进,8.7-8日间,占领角和李堡。此时野战军主力正在李堡北部隐蔽休整,因而成孤军突出之势。于此同时新7旅自海安接防,接防工作仅完成一半,至8.10日,李堡守军是两个旅部各自带1个团。

8.10日23时,发起李堡攻坚战,以1.6师进攻李堡,7纵阻击海安援军,至11日14时全部歼灭李堡守军,此时新7旅19团赶来接防,于是令6师增援7纵,将其包围在杨蛮河地区,至17时,解决战斗,由于6师未能及时封堵后路柴湾,该敌部分得以逃脱

前后仅16小时,歼敌2个旅部又2个多团,歼敌9000人,俘虏正副旅长3人

五.丁林攻坚战

李堡战后,国军被迫放弃扩张,东线只得分别固守如皋,南通,海安各城市,并在这之间的公路两侧交通线实施“内部清剿”,在西线则以25师,趁我军在东线,北进邵伯,攻占高邮。

由于东线国军大量兵力用于内部交通线清剿,外层的如皋,南通,海安一线防守分散薄弱。粟裕于8.21-23日,发起一场有限战役,从国军外层封锁线打开一个缺口,目的是丁堰,林梓的交警总队。速战速决,歼交警5个大队3500人。

六.邵伯防御战

丁林战斗尚未结束之际,国军西线整25师自仙女庙沿运河北上,分三路进攻邵伯,乔墅,配合淮北战场由睢宁东进的国军,以先编成的10纵3个小团和2个地方团防守,于23日拂晓开始进攻,24日占领乔墅,继而分两翼猛攻邵伯,24日和25日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26日,师长黄百韬亲自督战,经3个小时激战,依然未成,此时如黄路上战斗打响,国军不利,25师后路遭到威胁,于黄昏全线撤退,邵伯防御战胜利,歼敌2000人。

七.如黄路围歼战

丁林战斗后,东线国军判断粟裕将进攻如皋,令黄桥99旅东进如皋增援,同时令如皋方面派兵接应。

此时粟裕得知西线邵伯危机,为了解围邵伯,采取一个想象力惊人的战术,从丁林战斗打开的小小缺口向西纵深穿插,秘密潜入国军东西不过百里,南北不过数十里的封锁区腹地,继而攻占黄桥,进攻泰州,端掉25师的后方基地,迫使其回援,相机在野战中将其歼灭。

上述战术,同时结合了“间隙穿插”,“远程奔袭”,“深入敌后”,“围魏救赵”等多重顶级战术,堪称战争史上的最具艺术性和创意的顶级谋略!

8.24日,粟裕截获了敌军将从黄桥增援如皋的情报,因而准备调整计划,首先在如(皋)黄(桥)公路上和国军提前展开决战

25日,6师在分界,琴湖合围了自黄桥东进的99旅。1师和5旅则将如皋西进的187旅(1个半旅)合围于加力,谢家甸,这样在相距不足15公里的加力,分界两地同时完成了2个大包围圈。

25日晚,对两处包围圈发起进攻,由于敌军兵力雄厚,进展有限,此时如皋之敌再次派出一个多团向西增援,粟裕当即再次高速运转兵力,抽调1旅自加力增援分界,以10个团首先围歼分界99旅,26日上午13时,总攻分界,2个小时全部歼灭,99旅正副旅长和参谋长主任系数被俘。

27日,将分界主力回调,下午5时,被5旅,18旅等封堵并歼灭于如皋和谢家甸之间。正副旅长被俘,援军1个半团损失过半,由于1旅未能及时赶到,18旅也仅到1个团,因而围歼彻底性较分界有所不如,有1000人在援军接应下逃回如皋。

接下来按计划继续西进夺取黄桥,守军5个连全部投降,如黄路围歼战总计歼敌2个整旅又约2个团,共1.7万人,正副旅长等6人被俘。

至此,苏中战役全部结束,全部历时45天,总计歼敌5.3万人


模式解析:

苏中战役全方面的大幅超过历次反围剿战役,是解放军战史反围剿模式的巅峰战例

1.系列运动战的概念:

高速运转和机动兵力,以围歼战和会战为核心目标,周期性,交替使用野战,攻坚和防御战等多种战术形式。阶段性有节奏的进行系列战。成建制的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不断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2.系列运动战的原理

该模式涉及的原理和要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a.以会战围歼战为目标

苏中战役分为两个周期,以如南和如黄路围歼战为核心,不仅毁灭兵力,而且极大影响敌军行动,使其被迫抱团行动,这才有足够空间进行各种机动。

b.快速运转兵力

苏中战役的运动形式眼花缭乱,没有这样高频率的兵力运转,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无法生存,更无法组织频繁的歼敌战斗。

c.多种战斗形式交替使用

苏中战役包括2个野战,3个攻坚战和2个防御战,攻坚战错乱敌军部署,为野战创造战场空间,防御战为主力争取时间,以野战围歼进行决胜。

d.合理的有节奏用兵

虽然兵力高速运转,战斗频率极高,但始终没有死磕和无限度使用部队,而是有节奏使用兵力,轮番使用主力,阶段性进行休整,以保持了持续作战能力。

3.系列运动战的优点

从苏中战役全方位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优点的巨大,归纳起来就是“越级狙杀”全方面强于自己的对手

a.战果和歼敌效率空前

苏中战役历时45天,歼敌多达5.4万,超过其投入总兵力3.7万的45%,远超以往所有战例。

b.歼灭质量一骑绝尘

和以往反围剿的击溃和消耗性杀伤不同,苏中战役绝大部分是大规模整建制的歼敌,首虏旅以上军官多达10人,旅长有4人(相当于过去师长),相当于一二三四的反围剿和两次反围攻的总和。

c.兵力对比和战场空间极致

敌军多达12万,兵力对比是1:3.5,而且全系是交战兵力,战场空间比历次反围剿小几倍乃是十倍,还是平坦的平原,七次战斗在面积不到3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和12万国军展开搏杀

d.对敌质量极端爆炸

较之数量,质量更为悬殊,国军大部系嫡系主力(且经过46年整编),非以往的杂牌军为主,从缴获即可看出:火炮18门,迫击炮小炮408门(个),各种机枪2378挺(支),这些装备超过了华中野战军战前装备的数倍,是之前历次反围剿的十倍不止。

e.战略效果前所未有

战略效果前所未有(除黄桥),之前只是“打破”反围剿,同时根据地遭到很大破坏而苏中战役,使敌军在根据地最前沿就完全被终结

战后国军只能固守等几个城市,每个点需1个旅以上的兵力固守,内部交通也无力维持,需要2个旅抱团行动,只能依赖于外力增援,来恢复交通。

4.系列运动战的缺点

和黄桥,天目山一样,就是危险系数和操作难度太大,而且需要的掌握的要素更多,因而毫无推广性,只能是粟裕一个的“神仙仗”


十.蘑菇战术(陕北三战三捷)

战役时间:1947.3.25-5.4

兵力对比:3.2万:11万

主要战斗: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攻坚战

歼敌数据:14445(俘虏10845)

大鱼数据:167旅副旅长王黄延辉阵亡,31旅旅长李纪云,副旅长周贵昌,参谋长熊宗继,135旅代旅长麦宗禹,政治部主任王文之,167旅长李琨岗,副旅长涂健,参谋长柳届春被俘

缴获数据:山炮3门,迫击炮33门,60炮62门,火箭筒33个,各种机枪672挺(支),长短枪4797支

朱毛,徐向前,粟裕,彭德怀,我军战史十大反围剿模式详细解析!

陕北三战三捷示意图


战役简介:

1947.3.19日,国军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停留4天等待补给后,以整编1.17.27.36.90师,13个旅9万人,除守备延安外,准备自延安和延长,相机经安塞和延川北上,连同北线22军等3个旅2万人,占领并扫荡绥德等地,歼灭或者驱逐西野,连同守延在内,具体兵力是:

右翼兵团:整编1军(1.27.90师)(7个旅)

左翼兵团:整编29军(17.36师)(4个旅)

预备队:整76师(2个旅)

北线国军,22军和28旅(3个旅)

此时西野。总计2个纵队又2个旅,共6个旅2.6万人(后增晋绥独5旅至3.2万人),除一部在延安西北外,主力部署于延安东北的甘谷驿,青化砭等地

由于所处的战区,地域广大,千沟万壑,极易隐蔽和躲藏。而国军能够机动只有五六万人,因而有足够的地理条件进行所谓“蘑菇战”


一.青化砭伏击战

3.21日,西野以1纵一部在延安西北佯动,胡宗南由此判断西野将向安塞方向撤退,于是令整1军5个旅向安塞急进,令31旅(缺1团)沿咸榆公路北进至青化砭,掩护主力的右翼。

彭德怀得知这一情报,以主力5个旅在青化砭伏击孤立的31旅,24日,西野主力进入预伏地点,但由于31旅在拐卯补给,未进入伏击区,于是撤回各部队回原出发地。同天,整1军占领安塞县。

彭德怀正确判断了31旅未进入青化砭的原因是进行补给,25日4时,再次令主力进入预防地区,10时,31旅全部进入青化砭的伏击区。

青化砭是一个狭长的山谷地形,由于占据有利地形并达成完全突然性,仅1小时47分,战斗即全部结束,全歼31旅(缺1团)3000人,俘虏正副旅长和参谋长,首战干脆取胜。

二.羊马河伏击战

青化砭伏击战后,胡宗南察觉到了西野主力不在西北的安塞,而在延安东北,3.27日下令,以11个旅,自延安清涧,向东扫荡延川,清涧,瓦窑堡地区,具体部署为:

整编1,29军:自延安向东占领延川,清涧,而后扫荡延清公里以西的瓦窑堡地区。

整76师144旅:向延长扫荡前进并占领之。

整76师24旅:自金盆湾接防清涧防务。

到4.5日,占领了延长,延川,清涧,瓦窑堡,但始终未找到西野主力,期间由于疲惫和粮食短缺,出现大量逃散,4.10日,因为粮食不足,被迫结束“清剿”,除以整编76师守延川,清涧,135旅守瓦窑堡,整1,29军返回蟠龙补给。

西野主力期间一直在蟠龙镇西北,安然隐蔽休整,胡宗南侦查到了我军在瓦窑堡以南,于是4.13日,2个整编军8个旅分两路,从蟠龙再次北进,同时令135旅自瓦窑堡南下,配合主力夹击西野主力于瓦窑堡西南。

这样135旅处于孤军前出之势,于是彭德怀令2个旅节节阻击南线8个旅,4个旅在羊马河从伏击南下的135旅。

4.14日,羊马河伏击战打响,6个小时解决战斗,135旅基本被歼灭,歼敌4700人,旅长被俘,由于是两面夹击,南面封堵力度弱,有千余人逃脱。

4.15-18日,国军主力8个旅继续向瓦窑堡东南前进,以和西野决战,我军已经转移至瓦窑堡西北和瓦窑堡之清涧道路以南分散隐蔽,国军再次扑空,粮食耗尽,于20日再次返回蟠龙补给。

三.蟠龙攻坚战

此时,部分机关由绥德,米脂东渡黄河,胡宗南判断西野主力将渡河进入山西,于26日,下达新的命令,具体部署是

南路兵团:整1.29军共6个半旅,自蟠龙分两路沿咸榆公路北上占领绥德

北路兵团:22军和28旅共3个旅,分左右2个纵队,自榆林沿榆绥公路向镇川堡攻击前进

两路兵团达成上述目标后,向米脂对进会师,夹击西野主力于绥德,米脂地区

这样国军主力北上绥德,后方基地蟠龙空虚,因而彭德怀决定以2个旅(包括晋绥西渡的独5旅)在北线吸引国军,主力5个旅乘国军进入绥德之际,突然对蟠龙发起进攻。

5.2日,国军占领绥德,同一天黄昏,蟠龙攻坚战打响,经过两天的激战,5.4日24时,攻克蟠龙镇,全歼167旅(缺1团)和陕保第3纵队6700人,俘虏167旅正副旅长和参谋长。

补给基地蟠龙的丢失使绥德国军悬于半空,陷入粮食恐慌,被迫放弃刚占领2天的绥德后侧,到5.8日,返回蟠龙,青化砭一带,由于蟠龙的粮食已被彭德怀搬空,只得令整编第1军继续南撤至延安就食。

至此三战三捷,歼敌2个多旅1.4万人,挫败了胡宗南的锐气,使陕北战场得以暂时稳定。


模式解析:

蘑菇战术是诱敌深入的一种变形模式,同时带有“游击战”的特点,在陕北战场这样特殊环境下的有很高的适用性。

1.蘑菇战术的概念:

以少数部队和敌军周旋,使其陷入疲劳,困饿,消耗状态,主力则隐蔽待机,等到敌军出现分散和孤立的情况,集中主力将分散之敌速决歼灭。

2.蘑菇战术的原理:

陕北地区,地广人稀,使得敌军在“清剿”过程中,被迫周期性返回基地补给,而山谷众多,道路曲折,又使得直线很短的路要绕半天,长时间行军会疲劳和逃散,同时地形极易隐蔽,利于伏击和阻击增援。如果不分兵,补给,宿营问题又会加重。

蘑菇战术要成功,要建立在高效打击的基础上

青化砭1.7个小时,羊马河6个小时,蟠龙攻坚战2天,3名旅长悉数被俘

如果单纯只是用'蘑菇'打游击,没有小但干脆的歼灭战,就将陷入完全被动应付的'反扫荡'中,无法长期坚持,很快就会消耗殆尽,被逐出边区。

而要达成高效的打击,战斗过程中指挥官直接指挥和干预很关键

青化砭,坚持原地设伏,羊马河,在敌军占领制高点的情况下,调整部署集中消灭一团,再打另一团,蟠龙,迟迟打不开突破口,彭德怀具体指挥炮兵,打开突破口,一举攻克蟠龙。

只有彭德怀这样,实战强力的指挥官才能成功运用,实战操作能力不强的和“办公室”类的指挥官则不可能成功.

3.蘑菇战术的优点

该战术的优点,通过蘑菇长期消耗对手,其安全性较诱敌深入更高,战斗胜利把握性更大。

4.蘑菇战术的缺点

打击力度属于“偷鸡”性质战斗战斗间歇时间较长,战果和影响力有限,未对主力兵团进行打击,虽然能迟缓了敌军推进的速度。但无法根本改变战场态势。

随着蘑菇的持续进行,敌军占领地盘越大且更加稳固,补给基地的逐步建立,对地理越来越熟悉,敌军的困难有所缓解,同时。本方粮食也消耗巨大,周旋的困难在加剧。

因而蘑菇战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效果逐渐削弱,陕北战场下一阶段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以上介绍了我军十大反围剿战例和模式,实际可分为两大流派和一个人,朱毛系,徐向前流系(简称徐系),和一个人即粟裕,下面分别就这三方面讲一讲关于各系的相关问题


一.朱毛系

“艺术性”是朱毛系的最显著特征,是我军反围剿模式,乃至整个基本战略战术思想的基石

1.来源和特征

朱毛系的来源,在井冈山的几次反会剿已有雏形,到第一次反围剿时,开始正式形成,朱毛系的核心人物是毛泽东。

朱毛系非常先进,而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成熟性,一二三次反围剿,直接奠定了我军最基本的战术内核,而原因是毛泽东本人的天才和想象力。

2.特点和内核

a.歼灭性和速决性

这一点是朱毛系的核心,也是其先进性的最关键要素。

b.不畏惧强敌的心理

不怕根据地快速丧失,不怕陷入敌军重围,敢于和敌军原地周旋,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c.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这也是关键,使得战役不仅打赢,而且高质量的打赢,同时绝多数人只掌握了的集中兵力,却不能把握运动战要素。因而无法达到朱毛的效果

d.持重待机,保持极大耐性

不急躁,不死磕,宁愿放弃一些不成熟的战机,追求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打还要尽可能打好。

e.大胆想象和富有创意

毛泽东将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运用到实战中,个别行动总有神来之笔,使其比常规战术富有艺术性,上限也更高。

3.发展和影响力

朱毛系反围剿虽然战术先进,但后续发展和传承不佳,原因是毛泽东在1932年就被迫下课,仅参与其实践的主要将领彭德怀和林彪,在一定程度掌握了朱毛系的内核,但是这两位都存在很大问题。

林彪本来是朱毛系的最佳嫡传弟子,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创造了“侧翼伏击”模式的黄陂之战,但在1938年受伤后退出一线,导致实践和发展中断。

彭德怀进行了三战三捷,这样经典反围剿战例,但这都是在毛泽东大量详细的直接指示下进行的,彭个人存在的不时急躁,轻敌等不符合其内核的特点,需要毛泽东在旁辅助才能有效的运用。

中央苏区的其他下层军官,和后来苏区未经历前三次反围剿实践的刘伯承,陈赓等人,更是只能掌握个别形式,其整体和内核完全不能掌握,因而更无法操作反围剿模式。


二.徐向前系

“技术性”是徐向前系的最重要特征,某些方面实现了对朱毛系的弯道超车。

1.来源和特征

徐系的来源,源自于鄂豫皖四反,仓促对敌实施突击,实力耗尽而失败的教训,和江西诱敌深入经验,在川北创造全新的反围剿战术。

徐向前的特点,无法照抄“朱毛”模式,转而转换赛道,结合其自身优点,以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基于“传统”的防守反击战术来进行反围剿。形式上看比较“板正”,但通过对操作的钻研,逐步形成非常实用有效的战略战术。

2.特点和内核

a.以大量杀伤为主要目标

杀伤绝对量为主要目标,而歼灭性,效率,性价比则居于次要地位,大量杀伤对敌人(特别是弱的对手)能造成巨大精神压力,从精神上压垮敌人。这是徐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b.以持久性的防御战为基础

将防御战和持久战,作为主要手段是徐系反围剿的特色,将难以掌控诱敌深入,变为可以执行的防御战。将难以把握火候的速决反击战,变成持久性作战,从而降低了战役操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c.不遗余力的组织追击战斗

徐对追击战的要求较高,不惜体力和破坏节奏,以扩张追击战果,这一点有利有弊,优点是扩张追击的战果,缺点是追击中的歼敌属于零散歼敌,量大而质不高,同时不利于巩固和修整部队。

d.层层下方的进行微操优化

徐系反围剿,操作要求不高,但是对细节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层层下放靠前指挥,徐到处堵漏打补丁,使得战斗环节的质量得到优化。没有微操优化,硬碰硬的徐系模式难以成功。

e.坚韧强硬的极端化战斗风格

因为徐系反围剿,有很大精神战要求,徐向前对战斗风格极其看重,总结为“狠硬快猛活”,从字面即可看出,“狠硬猛快”,极端化用词,五居其四,说明其战斗风格的极端化。

3.发展和影响力

徐系反围剿虽远不及朱毛系先进,但是由于徐向前发挥“工匠精神”,持续的扎实钻研,下功夫苦干,某些方面实现了对朱毛系弯车超车。例如“防御,阵地战相关,大量杀伤对精神战的影响,战术细化微操”等方面。

徐系传承的远较朱毛系要好,徐作为红四主官几乎贯穿整个红军时期,战术易于上手,风格有意灌输,以及自徐以下层层下放,靠前指挥的实战微操培养,使得红四将领在后来出现了大批一线实战型战将,例如:

东北的胡奇才,新开岭一鸣惊人,还有晋察冀的郑维三,华东的聂凤智,至于中野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个战区内的强力战将,对战役中战斗微操和优化,往往起到巨大作用。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拜徐向前为宗师,认为其打仗本领是从徐那里学来的。


三.粟裕(单独一人)

如果说徐系通过换赛道,对朱毛系实现部分“弯道超车”,那么粟裕就是对朱毛系,彻底的“技术革命”,其最本质内核是“科学性”

1.来源和特征

粟裕的战术源于“朱毛系”,江西的四次反围剿全程参与,而且在反围剿实践中大量运用朱毛系反围剿各种战术手段,例如:

天目山第三次战役中,第一阶段,采取第二次反围剿的“侧翼横扫”,撤退阶段,采取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诱敌深入”,而决战反击阶段,创造的“中心突破”模式,也是源自于第三次反围剿的各种穿插。

在“朱毛系”的基础上,产生质变的是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粟裕自己的体系初步形成。不仅全面掌握了朱毛系的内核,而且从各方面将其全面超越。

实现超越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之一在于,粟裕将理科和数学思维,结合到战争实践中,其最大的特质是“科学性”

2.特点和内核

a.以彻底的围歼战为唯一目标

粟裕在朱毛系“歼灭性”的基础上,发展为完全的围歼战,并作为唯一目标。而且还不是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围歼”,而是极端苛刻,连一只苍蝇都不肯放过。例如:

“黄桥围歼战中的野屋基总攻,6团未能密切配合1纵,使其逃跑一小部;如黄路的加力围歼部分,1旅和18旅动作迟缓,封锁力度稍有不足,脱逃少部敌军。”这两个已是极其完整的围歼战,粟裕在战后总结中,依然明确指出其中漏网的细节,进行批评和改进。

b.主动寻求和敌军的主力会战

在朱毛敢于和敌军周旋的基础上,将其升级为主动寻求主力会战,而且经常先打强敌,这是粟裕模式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围歼战结合主力会战,是粟裕之所以能够全方面超越朱毛系和徐系的决定性因素,使其在歼敌质量上超过朱毛系,在歼敌绝对值上超过徐系,同时极大拉高了战役影响力的上限。

c.以运动战为核心,多种战术形式综合使用

运动歼敌是朱毛系的精髓,运动战也是粟裕的核心战斗形式(粟裕的运动战,即野战围歼)在此基础上,将攻坚战,防御战,野战等多种战术形式综合使用,配合更高效率的兵力运转,主动的创造更多更好的运动战条件。

d.按节奏的进行各种战斗行动

持重是朱毛系的重要特点,粟裕不仅在单个战斗中保持稳重,而始终保持有节奏进行,这一特点贯彻了粟裕的历次作战中,例如:

苏中战役,首战突袭宣泰,没有急于强攻以求速决,而是先半真半假的缓攻,使国军陷入迷惑,同时也使自己保持锋锐,应对可能的各种情况,待到准备就绪后,敌军仍陷入犹豫之际,突然发起总攻,速战速决。而此时敌军已经来不及反应。

e.将想象力结合到整体战役设计中

不是仅单个战斗行动具有想象力,而是将想象力结合到整体战役设计中,这是粟裕对又一个重大超越,将局部的“神来之笔”变整体的“神仙仗”,较之朱毛的上限又有大幅度的提高。

3.发展和影响力

前面已经说过,粟裕模式只有他一人,其他完全无法掌握,从三野将领可以看出,虽然一些将领经历了粟裕的大量战役,并且在独立指挥时,模仿其一些动作,但是无一例外,结果都很糟糕。

另一方面,粟裕长期以来地位较低,40年代才突然崛起,评价也一直仅是在朱毛系的框架内的灵活运用,因而重视程度低(只有林彪在曾经钻研过粟裕的战例)。对其模式的研究和效仿更加受限。与朱毛系和徐系的巨大影响力相比,完全微不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