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2023年07月29日 B03版
柯继承 “做做样子”,苏州话叫作“摆摆炮”。 “摆”,在苏州话中,意思很多,一指动词“放”,如《官场现形记》第31回就有:“标下今年活到毛六十岁的人了,以后这个脸往哪里摆!”意思是:“我今年都快60岁的人了,(做下这种事),以后的脸往哪儿放?”由“放”进而引申为设摊、做买卖,叫“摆摊”,也是动词,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3回:“买上一个炉子,几斤炭,再买几斤山芋,天天早起,跑到金利源栈房门口摆个摊子,卖起煨山芋来。”另外,作为动词,可作“摇动、晃动”的意思,即“摆动”。《清嘉录》第8卷:“谚云:'稻秀只怕风来摆,麦秀只怕雨来霖’。”这是江南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稻子开花时,就怕风,风吹得稻花无法授粉,稻谷就结得少,而小麦怕水,小麦开花时,只要被雨淋了,产量就明显降低。当然,作为动词,“摆”还有其他意思,此处不述。 “摆”的这许多字义,衍化成的词汇就有摆布(安排)、摆饭(开饭)、摆酒(设宴)、摆款(摆架子)、摆门头(支撑场面)、摆台面、摆式(摆设),以致还有“摆松香架子”即“摆臭架子”的俗语——松香比较松软,用它做的架子,一不小心就粉碎了不成样。“摆松香架子”是比喻只是用来吓唬人忽悠人的空架子,不着实、很虚空的意思。与它有点相近的就是口头语“摆炮”了,而说起“摆炮”,首先就得谈谈传统中国象棋中的“炮”,因为“摆炮”的最初语义,就是象棋中的走棋述语。 中国象棋作为模拟古代战争的一种智力游戏,是双方(红、黑两方)各执16个圆形棋子,在方格形棋盘上,以“楚河汉界”为线,双方按规定排列在自己阵地上,双方交替行走“吃棋子”,以过河界消灭对方的王棋(“将”或“帅”)定输赢,每一方的16个棋子中,除了将、士、象(帅、仕、相)和小卒子(兵)外,主要参与“大战”的棋子是车、马、炮(车念作ju,指战车,马指马队,炮指大炮,象征三个兵种)。 其中的“炮”,当它不吃对方棋子的时候,行棋方法(即走法)与“车”完全相同,可以横冲直撞。而吃子时必须隔着一个子(无论己方或对方的任何棋子),也因此,它适宜“中远程作战”,多用于牵制,而和其他棋子(主要是“车”“马”)配合也很容易。因此,它在象棋中是主力队员,不单善于吃子,即使不主动吃子,只要有炮架子(指行走线上有其他棋子),对方就不待在前方了,以免成了它射程下的“炮灰”。 炮的特殊“吃子”方法以及它的灵活行走规则,成了威胁与战胜对方的不二法宝,所以通常下棋者都喜欢用它作先锋或配合“车”“马”,组成攻击对方的强大军团。微妙的是,下棋者常常一开战就使用炮战,而有时在无法调动其他棋子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炮”调整战局或迷惑对方,“摆炮”就成了一种战略战术,常常能出奇制胜,即使不主动出击,摆起炮架子,就形成了一种威慑,或者说形成了要吃掉对方、镇住对方的阵势。慢慢地,象棋中的“摆炮”就引申为“摆阵势”“作样子”的代名词了。 摆炮的“摆”字,也是动词,如果“摆”字重叠,即成“摆摆炮”,这在汉语修辞中称作“叠字”,叠字的作用是强化词义、渲染气氛。有意思的是,这个“强化”不是正向的,往往是反向的,而且如果说棋艺中的“摆炮”,除正式炮打对方外,即使不吃子也多少还有虚张声势的作用,那么,引申作生活中的“摆摆炮”,反而仅仅表示“摆一摆”这个动作,相当程度上只是“门面生活”。“摆摆炮”的含义也就是仅仅“做做样子”、遮人耳目,或者干脆就是弄虚作假。 例句: 1.时装队缺了一人,我只得顶上去了。其实,我才练了半天,只能凑个数,摆摆炮而已。 2.这个工地已经用上了隔尘网罩,为什么还是灰尘满天? 你仔细看,他们的网孔洞很大,像抓鱼用的鱼网,哪有隔离灰尘的功能?无非摆摆炮,遮人耳目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