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东山威夷 2023-08-06 发布于广西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本文作者:王大伟

字青竹,山东乳山人,副主任医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并全优通过博士后答辩。曾先后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培养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六经气化委员会常务委员,为仲景书院二期精英班学员。从心身结合的角度治疗疾病,精于脉诊,改变了很多人中医见效慢的观点,被患者亲切称为“王半付”。

出门诊的日子里,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患者:他们一开始可能是因为头痛脑热或鼻塞流涕之类的小毛病前来就诊,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许多其他症状。由于这些逐渐暴露的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问题,许多患者就会非常焦虑。因此,不论是在我自己的门诊,抑或是网络中,都有患者提出了许多对中医的质疑:

“为什么中医治疗一个感冒发烧还那么慢?”

“为什么我的病越治越多?”

“是不是这中药方子对我的身体产生了副作用?”

有的患者甚至从此对中医失去信心,觉得中草药的副作用实在太大,而西医使用“三素一汤”(“三素”指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 “一汤”指各种注射液)疗效快捷还显著。

中医治病,真的是越治越多吗?这种现象频频发生,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中医道理呢?让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朱阳(化名)女士第一次来就诊时,和其他备受换季所致鼻炎折磨的患者一样,戴着口罩走进了诊室,交谈之时发出了较重的鼻音。据朱阳女士口述,她来就诊就是想解决过敏性鼻炎的问题,但这病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而是已经持续了快十年,每年一换季, 或者一遇到冷风就会发作。最近一个月,鼻塞、打喷嚏的症状不断加重,这才来看医生。此外,她的眼睛、鼻腔、口腔都非常干燥。

在朱阳女士说完大体病情后,我看了看朱阳女士的舌象,并把了她的脉象。舌体如有一层水液,显得十分润滑;舌苔是白色的, 并不厚腻;舌的两边是一圈牙印。脉象上来说,朱阳女士的脉又细又软,脉位也较深,这就是弱脉。在把脉的过程中,我看了一眼朱女士的面色,并用手摸了摸小臂的皮肤温度,发现她面色萎黄,皮温较低。

从朱阳女士的描述看,这就是非常普通的过敏性鼻炎的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朱女士的病程十分漫长,这可能提示我们,她的鼻炎另有内因。可以看到,朱阳女士的面色萎黄。黄为土色,属中焦,主脾胃,这表示她的脾胃较虚,气血不足,可能是疾病经久不愈的内在病因。此时,若按照外感病的“古代战争”模型分析,脾胃气虚导致卫外能力低下,容易遭受外来邪气的入侵。因此朱阳女士的鼻炎总是遇风寒则发,换季加重,呈反复发作。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朱阳女士眼睛、鼻腔、口腔干燥又说明什么呢?看似是体内津液不足,但是联系齿痕舌、润舌等征象,说明并非如此,而是体内水液分布不均。脾气虚则无力推动水液运行,导致内生湿浊。湿浊之邪反映在舌象上,就是舌边齿痕、舌苔润,但它在体内反而会阻止津液正常运行,就如同砂石阻碍河道,导致上游发水灾,下游反而大旱,呈现相反的症状。

因此,朱阳女士的病证,我们可以辨证为外有寒,内有水饮, 此外还有脾胃气虚的内因,最终导致鼻炎反复的症状。但是治疗并不是非要两头兼顾。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有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什么意思呢? 如果一个患者有慢性病也有新发的疾病,应该先治疗新发的疾病。朱女士虽有脾胃虚弱的本因,仍应先以解除外感表证为先,否则就好比屋子里有小偷,你却使劲把门关上,还不停地往屋子里塞东西,这叫作闭门留寇,不解决根本问题。此外,临床医生看病,也要问患者的主诉,就是患者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朱女士最想解决的就是换季引起的鼻塞给她带来的痛苦,因此我们先治疗这些外感的症状。我们使用生麻黄和桂枝辛温解表,可以发散体表的寒邪;芍药与桂枝配伍调节营卫、腠理,增强卫气抗邪能力;干姜、细辛、半夏、附子温化肺中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减少喷嚏。这就是《伤寒论》名方“小青龙汤”。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加入防风,防风防风,顾名思义,能够抵御风邪;苍耳子、辛夷,是治疗鼻炎的经验药物;而对于脾胃虚弱的内因,我们使用炙甘草健脾益气。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1 周后,朱阳女士前来复诊,口述服上方后不再打喷嚏,鼻塞症状减轻,但是第 4 天后又鼻塞;而且,朱女士在服药过程中,还出现了其他几个症状:上半身出汗,下半身发凉,喉中有痰,声浊, 流清涕。

朱阳女士吃着中药,还多了其他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给大家分析。针对朱女士的病因,我在初诊时,用药主要是为了把外邪驱除,因此用了许多辛温的药物。但因为我并没有过多治疗朱女士脾虚的本质,因此朱女士复诊时鼻塞、打喷嚏等外感症状减轻,但是脾虚湿盛的本质开始暴露。

为什么会上半身出汗,下半身发凉呢?如果将人体按阴阳划分, 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通过我们的用药,朱阳女士体内的正气经药力鼓动,驱赶外敌,因此上半身出汗;而下半身发凉提示患者中下焦阳虚,这不可能是经由我初诊所开的药物在短时间内导致的,而是由于朱女士内伤病本质的逐渐暴露。朱女士喉中有痰、声浊、流清涕,也提示体内脾虚的迁延导致了湿浊更加旺盛。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这时,外感症状减轻证明朱女士所受外邪已经减少了。如果不开始针对朱女士脾肾阳虚的一面治疗,那么就可能有其他外邪入侵她的身体,导致其他病患。此时应开始减少针对外感表证的药物, 温补脾肾,以解决卫气不足之根本。

因此,我去掉了原方中桂枝、白芍等主治外感的药物以及苍耳子、辛夷等主治鼻炎的药物,而加入陈皮、茯苓和半夏搭配以祛湿浊,改生姜为炮姜以增强温阳之力,同时加入独活、砂仁、肉桂等大量入中下焦的苦温、辛温药物以温暖脾肾。

我先不告诉大家朱阳女士第二次复诊的病情,大家可以根据朱女士所服药物的变化,来推测她复诊时的症状改变。在前方中,我增多了温补脾肾的药物,其中以脾为主,温肾的只有一味肉桂。在外感方面,我仍保留了麻黄、细辛、防风,还加入了独活这一既能温阳也能解表的药物。因此,如果按照中医理论推断,朱阳女士的病情变化应为:外感的症状进一步减轻,中焦脾虚的症状也开始减轻,但是下焦的症状可能相对减弱较少或是有新的症状暴露。

现在,我们来看朱阳女士第二次复诊的情况。2 周后,朱女士第二次复诊,口述服上方后鼻塞、喉中痰鸣、吐痰、流涕、下半身发凉、出汗等症状均减轻, 现在的主要症状为眼、鼻痒, 耳根痒, 时有晕眩。我把了朱女士的脉象,发现脉位较深,即沉脉。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各位读者,我们可以看到,朱女士的病情变化和之前分析的丝毫不差。外感的症状基本上都痊愈了,只剩下眼、鼻、耳根痒和出汗了。眼,鼻和耳根痒代表了什么呢?古人说:“风善行数变。”感受风邪,一大症状就是皮肤发痒,因此,很多皮肤病患者如果有发痒的症状,也可以从风来论治。喉中痰鸣、吐痰等症状的减轻,也说明了中焦脾虚湿盛病机的缓解。但我们发现,朱女士又出现了眩晕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肾虚则骨髓弱,脑为髓之海,因此肾气虚会导致眩晕,这其实是肝肾亏虚本质的进一步暴露。大家要知道,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的本源。治脾胃的效率要比治外感病低, 而治肾更是比治脾胃的效率低得多,因此脾胃相对肾来说症状更容易缓解。朱女士脉沉弱,《金匮要略》有言:“(脉)沉即主骨……沉即为肾。”脉象也提示朱女士肾虚,因此我开始针对下焦治疗。

在第一次复诊方的基础上,我去掉了五味子,因为已经不需要再治疗喷嚏; 再去掉半夏、陈皮、茯苓等祛湿之药, 而加入党参、山楂健脾益气。针对肾气不足的病机,我加入大剂量的熟地以补益肾脏。

2 周后,朱阳女士第三次复诊,口述眼鼻痒、耳根痒、出汗等症状均消失,眩晕症状减轻,并无新的症状出现。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这说明,我这三次治疗的方向和思路都是正确的,此时也只要继续守方调理即可。总结这几次治疗方案,无非就是在祛除朱女士身体内的外邪的同时,补脾肾以增强其正气,恢复其自身抵抗力。

许多患者的外感小毛病下,经常隐藏着身体虚弱的本质。今天我们也从朱女士的医案当中学到, 中药是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般地,将患者深埋于外感表实证之下的脾肾虚弱的本质暴露出来的。临床上我们确实经常看到,很多患者(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在治疗看似普通的感冒、鼻炎的过程中,出现了病情“越治越重”、症状“越治越多”的假象,这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久病不治”息息相关

其实早在《伤寒论》中,我们已经可以从张仲景用药的蛛丝马迹中发现这类患者的存在,比如在桂枝汤、泻心汤等类方中提到,若是病人“恶寒重”,张仲景都会加入附子,通过鼓舞少阴(即肾脏)的阳气来增强卫外的能力,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黄帝内经》中“卫出下焦”的理论。

而“金元四大家”之一、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的“内伤杂病学说”,更是提示许多患者的外感均暗示了脾胃甚至脾肾损伤。这提示我们不能仅治疗外感,而是要透过现象直达本质。《金匮要略》提到:“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任何疾病一定都有其“五脏元真不通畅” 的共同基础,这是我们要仔细察觉的。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中医其实不是“慢郎中”。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的时候,疗效也很快就能见到,确实可以说是“效如桴鼓, 覆杯而愈”。在我的门诊中有许多患者, 其经久不治的发烧, 吃半副中药即可退烧,因此我也被许多患者誉为“王半副”。而针灸的疗效更是“如风吹云”,针入痛止,为此来问诊的夫妻中,常有一方质疑对方在针灸治疗后是否真的针入痛止。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起来都是慢的;或者说,西医只是针对某些症状能很快见效。如同本案中的朱女士,若只是要求解除其鼻塞症状,不管用中药还是激素都能很快起效,但是这样治,过一段时间很可能会复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慢性疾病缠绵不愈,患者甚至需要长期使用激素进而导致依赖的原因。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是通过抽丝剥茧地解决身体的一个个问题,补不足而损有余,进而让正气恢复,然后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看似使用中药后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增多,实际上那是正邪交争过程中,疾病本质不断暴露的一种反应。

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分享一个治鼻炎的病例,值得思考

本文出自王大伟医生的新书《断病如断案:中医如何看病》,已获授权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本文仅供参考,请勿照方抓药

想了解更多中医治病的思路和方法,请购买正版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