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厅话竹|竹编技艺之东南竹编

 丘山三也君 2023-08-07 发布于四川

原创 INBAR 国际竹藤组织

第一期《竹编技艺》

竹编,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儿时的背篓、火笼,纳凉的竹扇、竹席,捕鱼的鱼篓、鱼罩,装物的竹篮、竹箩……,无不散发出浓浓的乡情,珍藏着满满的回忆。

考古显示,竹编是中国古代工艺利用最早、用途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竹制品之一。它使一根竹子加工成篾条,编织成一张席子、一个容器、一种工具,人们利用竹子的形式、内涵和领域等都有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高庙遗址出土了距今已有7400多年历史的炭化竹篾垫子,良渚遗址表明早在4500年前竹器加工已经发展成为专门的行业,造就了现今的嵊州竹编、东阳竹编、瑞昌竹编、舒席、渠县刘氏竹编、青神竹编、梁平竹帘、瓷胎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益阳小郁竹艺、安溪竹藤编、道明竹编等12项国家级非遗。

第一章 东南竹编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浙江嵊州传统美术,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如今,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器具等12个大类,7000余个花色品种。

嵊州竹编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又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模拟动物、漂白、花筋和蓝胎漆是嵊州竹编的四大特色,代表作有“六和塔” “岳飞” “苏武牧羊” “昭陵六骏”等。“九狮舞绣球”现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礼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浙江东阳传统产品,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歌山窑址就曾出土大量唐代早期的竹编制品,南宋时期朝工艺化方向发展,成为当时民俗节庆的主要节日工艺品。明清,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今作税入条编矣。”至民国,东阳竹编成为传统出口工艺品。东阳竹编有三大特点:竹种上,以水竹、金竹和筀竹等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上,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充分展现出竹的韵味;设色上,在传统朱、黑、黄加金线四色的基础上,总结出“红配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白比黑,分明极”的口诀。

东阳竹编可分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器皿器具类、以欣赏功能为主的陈设欣赏品类和建筑装饰三大类,体现了实用性与欣赏性的完美结合。实用类主要有篮、盘、包、箱、瓶、罐、家具等多种多样,欣赏和装饰类则多以构图简洁的人物、动物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代表作有马富进百年精品“提篮”,国家级珍品“九龙壁”“渔翁”“香炉阁”等。

瑞昌竹编

瑞昌竹编,江西九江瑞昌传统民间手工技艺,2008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出土的竹筐和竹箩表明,瑞昌竹编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逐渐由粗制向精制过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毛竹、筋竹和水竹是主要的编织用竹,有去蔸、去稍、破竹、劈条、去篾黄、取层、拣篾、刮篾、煮篾等工序。编织时以挑压的竹篾为经,编入的竹篾为纬,分开头、立腰、编器身等环节。

开头常见有织编、方孔编、六角孔编等方法,立腰包括湿水、弯曲、立竹片等工序,编器身的方法与底编基本相同但横回竹篾更为薄细。因此,瑞昌竹编花样繁多,但其基本构造都是由底、腰、筒身、缘口、提手等部分组成。传统制品有簸箕、米筛、晒筐、晒垫、竹囤、箩、床、凉席、斗笠、篼、鸭棚、播篼、竹水车、拖箩、桌、椅等,近年又开发出花钵、花篮、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100多个品种,其中斗笠、丝箩、米筛被誉为“瑞昌竹器三宝”。

舒席

舒席,安徽舒城传统美术,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舒席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久负盛名。西汉墓葬中就曾出土过完整的竹席,其纹理及工艺与后世的舒席基本相同。明代天顺年间,舒席作为贡品送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清代县志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

舒席以水竹为原料,尤以小叶水竹为佳。从选料到成席前后需经过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染色、刮篾、绘图、制样、编织、收边、检验等15道工序。传统产品以睡席为主,色泽鲜艳,柔软光滑,篾纹细致,折卷不断,携带方便,不仅凉爽消汗,且不腐不蛀,经久耐用。现代舒席又开发出榻榻米席、枕席、童席、座垫席、沙发套席、人物字画席、壁画席、茶几垫席等新品种,令人叹为观止。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传统美术,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戴一顶花竹帽撑起天荒地老,唱一首毛南情歌灌醉了暮暮朝朝。”毛南族花竹帽是如此温情浪漫!花竹帽,毛南语叫“顶卡花”,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有毛南族“族宝”的美誉。传说从前有一位勤劳的毛南族“后生哥”,经常戴着自己编织的花竹帽下地劳动。一天下起大雨,他将“顶卡花”送给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来避雨,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于是,小伙子送“顶卡花”给姑娘作信物逐步演变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俗,是定情信物,亦是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嫁妆。

花竹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清《广西通志》载:“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民国《思恩县志》说:该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可见,过去花竹帽多被当作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

花竹帽的取材讲究,通常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和墨竹。所用竹篾分黑篾与黄篾,黑篾系以蓝淀墨色染制,黄篾则以黄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体组合,编成的篾纹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整合定型后还要以上好桐油炼膏涂刷。

益阳小郁竹艺

益阳小郁竹艺,湖南益阳代表性传统手工艺之一,2011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益阳南县涂家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竹器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利用竹子。《益阳市志》载:“明代初年,益阳竹器即成行业,从业者遍布城乡各地,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清代,益阳小郁竹器发展成熟,出口英、德、法、日等国,成为中国的出口贸易产品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益阳竹艺就有着大郁和小郁的区分,不同之处在于用材上的区别,以楠竹为骨架制成的竹器为大郁,以直径5公分以下的麻竹为骨架,并采用毛竹来制作部件制成的竹器为小郁。

从用材上来看,小郁竹艺主要用的是小型的麻竹,并没有用到一些大型的竹材料,所以称之为“小”。对于“郁”,一是指竹材在火中进行烧烤使其纤维软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弯曲变形来达到制作要求;二是从结构方面来讲,产品整体上是有横竖竹围合而成的,所以在纵横交界处,需要将横向的竹子挖去一部分,形成所谓的郁口,然后再经过高温的炙烤加温,迅速围郁而成。

在小郁竹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满足生活所需为第一要求,原生态地利用整根竹子进行加工,尊重竹子材质的原有状态,除了最后上漆之外没有其他材料作为装饰,纯手工制作完成,形成了小郁竹器自己的风格,包括书桌、柜架、灯具、屏风、床榻、几凳和小儿用具等。

安溪竹藤编

安溪竹藤编,福建安溪传统美术,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陈清河曾说:“有安溪乌龙茶就有竹藤编,采茶的茶卡、凉茶的平筛、摇青的茶、筛和摇青机、烘茶的焙笼等,千百年来是竹藤编的。”可见,安溪竹藤编与安溪乌龙茶息息相关,有上千年历史。五代时期就有“执筐、焙茗”的记载,唐朝已经相当盛行,宋元开始向农村普及,已有篾箍、筛、笼、篱、笠、蓆、簾、桌椅、盘、筐、箱、斗箕、蒸笼、灯等14类40多种品种。

毛竹是安溪竹藤编的主要竹材,形式上有立体编织和平面编织两大类,方法上有密编和疏编两种,密编的编线相扣较紧,疏编则疏朗有致,形成有规则的几何图纹。编织花样有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纹丝编等6类普通编织法,和穿篾编、穿丝编、弹花、插筋、硬板花、花箍、结、画面编等8类特殊编织法,以及收束和夹口技法,呈现出菱花、菊花、龟背、花眼、六角眼、硬板花、花箍、蝴蝶结、知了结、各色弹花、案花、各种动植物纹理。产品造型丰富,色彩明快、淡雅清新、精巧实用。

未完待续……

原标题:《蓝厅话竹|竹编技艺之东南竹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